分享

教育随笔丨真性情与好教育

 自在独行360 2017-12-02




“性情“为何物?为什么如此关键重要?“性情“是人的一种心态、情绪、感情、气质、行事为人、呈现自我的基本方式。可内化为心灵精神状态,也外现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知识构建、认知发展、情感交融、实践体验,来逐渐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原本是社会群体的价值伦理、公共智识,转化为每一个学习个体的身心自然。


原本每个孩子的“小我”个性本能,在教育过程中,会被社会“大我”的类原则所压抑并逐渐取代。近现代教育的标准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出一批批“性情“相同相似,无个性少差异的同类个体化存在。


这种教育过程同质化、标准化日益严重的现象,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我们校长、教师、家长及教育行政部门,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也日趋同质标准化。规定动作、要求多,目标、价值、规范、流程都定得死死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流水线上的标准化操作。我们的校长教师家长,常常是千人一面,说相同的话、做同样的事,个性差异越来越少。很少有人愿意“标新立异”,所以,做教育的,常常会被人一眼就能辩识出,我们的职业特征高度同一。


这种个体“性情“同质同类化的现象,会引起人才退化、创新创意枯萎、生命活力减退,最终社会发展停滞的结果。好教育在将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个体原有的“真性情“,每一个师生家庭所特有的秉性特质及天赋,这些个性化,差异化的“真性情“,应成为我们教育的“起点“与结果,好教育是要在众多各具特质的个体小我中,尽管要渗透融入、重构再造各个体间、小我与社会大我的交汇联接,但会保护、鼓励、涵养每一个师生的“真性情“。这种教育“本真“的形成,才是我们好教育的重要内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