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民教育者崔武带着16个“正义苹果”走进课堂

 崔季廊坊 2017-12-04

  2009年4月,崔武写了30多封信,给南京的各大名校,希望能够与他们合作,搞公民教育实践。但这30多封信中,只有一个校长回了信。一年后的今天,下关区教育局分管德育的副局长主动打电话给崔武,商讨中小学公民教育的事情。

这样的转变,得益于崔武的努力。崔武是南京的一名律师,他还是江苏作家协会的会员,而在13年前,崔武是苏北的一名语老师。崔武,这个曾经的教育系统“反叛者”,现在却以律师的身份,用更多的热情投身教育。

  他的教育,不再是普通的灌输知识,他想传播的是一个关于公民社会的理念。

  □快报记者朱俊俊/文

  快报记者

  顾炜/摄

  他这个人

  教师、作家出身的崔武律师选择公民教育作为自己的公益事业,可谓眼光独到。作家对灵肉沧桑的感悟、律师对公平正义的设计、教师对人类文明的拿捏,无不在他的公民教育实践中得到尽情挥洒。

  ——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

  下关教育局的橄榄枝

  对于周斌的来电,崔武更多的是一种感动。

  4月初的一天,南京市下关区教育局分管德育的副局长周斌打电话给崔武,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周斌直截了当地提出,想和崔武合作中小学公民教育的项目。正坐在办公椅上的崔武一下子激动地站了起来。

  电话之后,便是面谈。周斌对崔武的公民教育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从区里找一两所学校,先作试点工作,以期作为探索公民教育的示范学校。一年多来,这是唯一一次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的正式邀请。而在这之前,崔武都是孤身一人在战斗。

  崔武确实有理由心存感动。在2009年的4月份,崔武选择了南京30多所名校,写了30多封信,给这些名校的校长,希望能够与这些中小学合作,成立一个公民教育基地。一年来,崔武只收到了一封回信。这封回信,来自浦口行知小学的校长杨瑞清。

  正是由于这封信,让崔武的公民教育理念终于有了一个落脚点。这一年来,崔武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去一下校园,看看学生,或者作个演讲。

  女儿的教科书

  行知小学的经历,是崔武阔别校园12年后,第一次回归。

13年前,崔武是江苏东台一所中学的语老师。从1989年当地师范学校毕业,崔武做了8年的语老师。1997年,编制在身的崔武不辞而别,去了另一座小县城做了一名律师。

  离开教师岗位之后,崔武也一直在反思,现在的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崔武的女儿今年上小学六年级,他仔细看了女儿的教材,课本的内涵确实很丰富,亲情、友情、爱情,是这些教科书的主题。但崔武总觉得教科书缺了点什么?

  “教材中的暴力倾向特别明显。”对农民起义中非理性破坏行为的赞美、对义和团运动中愚昧行为的肯定,以及老师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之类文章的精讲细读,都在潜移默化中,崇尚一种暴力美学。”崔武自问:“我们到底需要给学生灌输些什么?”

  “民主、权利、和平、友爱……这些是公民社会的应有之意,但我们的教科书却独独缺少了这些内容。一个没有受过公民教育的人,怎么能够去建立公民社会?”

  “中国孩子‘听话’、‘本分’、‘老实’、‘乖巧’,其实,这正是中国孩子从小缺乏民主、权利、法律意识教育所致。正因为如此,从小培养公民意识就显得尤为必要。”崔武说。

  一个苹果的启示

  在与校园阔别了12年之久,崔武在2009年4月,突然有了重返校园的冲动。

  只有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校长杨瑞清接纳了崔武。在崔武看来,杨瑞清之所以能接纳自己,关键是行知小学本身,就是契合“公民教育”之理——“当初陶行知称呼学生为小先生、小主人,这种称谓,体现了行知先生对学生个人的敬畏。”而这是公民教育的根本。

  第一次去行知小学,崔武就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吸引了师生的注意。行知小学有16个班级,444个学生。崔武带去了见面礼——16个苹果。每个班级一个苹果。每个苹果上都有一个标签:“正义之果”。

  在分苹果前,崔武先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孔融让梨,孔融把大个的梨让给了哥哥,自己只拿小的;第二个故事是“二桃杀三士”,讲了春秋时期,齐相晏婴通过两只桃子,让三位勇士论功行赏的故事,最终这三位勇士在两个桃子面前自杀;第三个故事来源于罗尔斯的《正义论》,母亲为两个孩子分蛋糕,为了体现公平,让哥哥切蛋糕,分配时却由弟弟首先选择。

  “孔融让梨,体现了仁义,第二个故事体现了暴力,第三个故事体现了公平。”崔武说,从自己切蛋糕到让孩子分蛋糕,体现了让孩子参与的意识;让大孩子切蛋糕,让小孩子先拿蛋糕,体现了程序设计的合理。而母亲作为蛋糕的分配者,变成分蛋糕的监督者。西方这个故事中,两个孩子都抢着要蛋糕,而且都想要分得多。这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人有各种生理需要,扼杀人的生理需要去讲礼让,这很不人道。“在利益纷争面前,我们要学会制定游戏规则,学会通过程序规则做到公平合理。要通过程序让正义看得见。”

  学生为什么不自信

  苹果分到了每个班的班主任手里,如何在数十个学生中分一个苹果,成了考量老师智慧的一道难题。一(1)班分配苹果的方式非常具有典型性。一(1)班的班主任是邓小凤,她让学生自己决定分配苹果的方式。有学生建议分给班级里成绩好的同学,可有人反对,觉得不公平。课堂上就开始了争论。最后终于达成共识:投票!每个同学推荐一位或多个同学(不多于4人),并写明推荐的理由。

  第二天,每个学生的推荐票都交上来了。最后的结果,出乎邓小凤的意料,绝大部分学生都推荐了班上的李苗,而且理由都差不多:她成绩好,听写全对,上课发言积极。她一共得到13票。

“正义之果分得似乎很不公平。那么多的孩子投票给别人而不是给自己。”事后,邓小凤反思说,学生的这种谦让,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一点儿也不自信!因为孩子们并不理解什么是正义,错误地以为这正义之果是要奖励给好孩子的。而班上恰恰就有这样的一个好孩子——李苗。她很能干,是班级里的小干部,学习成绩优秀,喜欢跳舞、画画,长得也漂亮,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这恰恰反映了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平等是公民教育的根本

  “现代公民意识最核心的观念,应该是强调社会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的主体解放,主要表现在维护、争取自身的自由和权利的强烈意识,以及对社会中其他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关注、尊重与维护。但是,通过这次苹果的分配,我们却发现,孩子们只在推荐好学生,对自己却是忽视的,这是我们目前教育的弊端所在。”通过这次分配“正义之果”,崔武的想法更趋成熟,“现在的学校,缺少的就是一种重塑自我、崇尚个性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就是公民的根本。”

  崔武在行知小学成立了一个公民教育工作室。崔武是作家,他专门创作了公民教育三字经,开篇就说:“我是谁?世间最。俱平等,结社会。不高傲,不自卑。不造神,不怕鬼。存正义,明是非。爱和平,反暴力。……”

  每天晨读,行知小学的学生都会朗读这个三字经,崔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给孩子们灌输平等的公民意识。如今,孩子们都能背诵。

  但是,仅仅是背诵或者朗读,还是不够的。崔武希望通过制度建设,来强化这种理念。“我碰到了一位好校长。”崔武说。

  小社团里的大社会

  如何让学生自治?这些学生只是还未成年的小学生,不是大学生,如何在教育中体现出公民意识?崔武决定从社团的建立入手。现在,行知小学的每个班里都有两至三个社团,有些学生喜欢打乒乓球,成立了一个社团,有的学生喜欢看西游记,也成立了一个社团……把相同爱好的人组织在一起,在崔武看来,这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前奏。

  “我把一个社团看成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有成员,也有规则。”崔武说,但这些规则由学生自己去创立,然后再由自己去遵守,有时候,学生为了制定一条规则,会辩论很久。“我不会告诉他们,这就是民主社会的模本,但等他们长大之后,会用这种方式去改变社会。”

  杨瑞清校长对崔武的这种实验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民主性格,通过公民生活的体验来培养现代小公民。它是法治国家的基础。”

  现在的崔武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我想建议杨瑞清校长带着这些孩子,到政府部门去参观,由区长甚至市长来接待他们,和学生们进行平等的交流。”而这种教育方式,在国外民主社会,是很普遍的现象。

  对话

  公民教育

  需要有人鼓吹

  记者:你的公民教育实验进行了一年,有效果吗?

  崔武:这种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想在一年或者两年内取得什么明显的效果,不太可能。但杨瑞清校长和我交流的时候说,他的学生现在有了一个改变,不太怯陌生人了,看见有领导过来视察,他们会主动上前打招呼。我想,这也算是一种成果吧,因为学生们更自信了。

  记者:你写了30多封信,只有一个校长回应你,是不是感受到了不被重视?有没有失落感?

  崔武:没有失落,反而让我有了更加努力的冲动,可见我们的公民教育是被忽视的,需要有人去做,去鼓吹。

  记者:你把公民教育放置在学校,是不是对这个成人世界已经失去了信心?我们离公民社会还有多远?

  崔武:公民社会的基本形态,是每个公民能平等参与公共事务,这一点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个人的声音不被重视,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都很缺乏。我把这归咎于教育的失败。所以我希望能够从头开始,从学生开始。公民社会,我寄望下一代。

  记者:现在的学校教育,到底缺乏什么?

  崔武: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公民社会。如果偏离了公民教育的方向,我们的教育事业培养合格“劳动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就会徒具工具性。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民主是多数人的事业,需要你我共同关注。没有多数人的觉悟,少数人永远可以利用一部分人的盲从压制另一部分觉悟的斗士。

  记者:你崇尚的公民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崔武:公民教育区别于传统的功名教育。传统的功名教育就是培养少数圣人、英雄、状元,培养出来的要么是依赖人格,要么是专制人格,要么是暴力人格。公民教育,就是赋予受教育者以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公民教育,就是通过训练,让学生善于判断,并有能力作出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