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本文的主题是“论文写作的陷阱与突围”。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很多陷阱,本文重点讲述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选题环节、理论环节、方法环节,这三个方面里可能存在的陷阱。同时,本文可能还会涉及到语言环节。最后,本文会试图寻求一些规避或突围这些陷阱的方法。 第一部分,学术论文的选题陷阱。在这里,笔者列举了五个方面的陷阱。第一个方面,选题就是选择一个题目。事实上,学术论文的选题是一个题目,这是目前中文工具书里对选题的定义,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选题的定义是:选择一个题目。在这里,我们为什么把它列为是一个陷阱呢?因为“选题就是选择一个题目”这样类似的定义,是无助于我们的论文写作的,相反,它容易造成我们对选题片面的、简单化的理解。因为题目可能只是一句话、两句话,最多可能有三句话,但是选题不是这样的。从静态的角度来看选题,它有五个要素,从动态的角度来看选题,它有三个环节、四个步骤,这个之前我们讲过的内容,所以,不管是从动态或从静态,哪个方面来看,我们都不应该把选题简单的理解成“选择一个题目”。 第二方面,选题要创新,而创新很难。不管是写学位论文,还是写期刊论文,我们都知道选题要有所创新,但同时,我们也都知道创新是非常难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理解?可能是由于我们分不开写作和学术研究的这样一种思维习惯,这点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讲过。毫无疑问,学术研究要创新,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如果你做了一个研究,没有什么创新性,也没有什么新意的话,那么你所做的研究的整体价值和意义,可能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怀疑。但是,在论文写作时,虽然我们也强调论文要创新,选题要创新,但是这个创新跟学术研究的创新是不同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仔细思考。事实上,在论文的选题环节,我不太提倡大家过度的去追求选题上的创新,一般来说,在一篇论文中,要写什么或不写什么,大家不要去考虑过多的限制,不要考虑自己的选题有没有新意,值不值得去写,一般我不推荐大家去做类似这种问题的过多考虑。在选题环节,基本上是可以不考虑创新问题的,这时,就只思考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研究对象就可以,你想写什么,你的兴趣点在哪里,你实际上能写什么,写就行,不要考虑它是不是有所创新,因为选题的新意和创新性,不是在这个环节产生的。如果大家看过有关“选题的过程公式”这篇文章的话,就会很容易理解刚才所讲述的这句话:选题所表现出的创新性不是在选题环节产生的,如果在选题环节,作者过度的去考虑自己的研究对象、自己的论文选题是不是有所创新,这会导致作者在整个选题环节中的工作效率变得非常低,甚至会影响到你对选题的判断。所以,我们在第二方面强调,在选题环节,不推崇大家过度的考虑创新或不创新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关于学术空白的问题,学术空白是一个好选题。关于学术空白的问题,我们已经反复提到过很多次了。如果我们写的是一篇学位论文,那么,去寻求前人没有涉足的话题和没有涉足的领域,这个问题是不大的,并且不管是导师的判断,还是我们自己的判断,一般都会认为学术论文的写作,尤其是学位论文的写作,是要求或者说是比较推崇我们去寻找别人不曾涉及的领域的,这个判断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反复强调过很多次,如果具体到期刊论文上,大家一定不要把学术空白当做一个好的期刊论文选题的内容,或者说一个选题的领域。之前我半开玩笑的举过一些例子,如果我们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去做期刊论文的选题,从发表的角度来讲,你的论文发表难度是非常大的。我们平时会看很多学术期刊,你会发现真正能够做到原始创新的,能够做到空白研究的论文是极少的。一方面是因为做原始创新、做空白研究的难度很大;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如果你真的做了这样的研究,从发表的角度来讲,是不容易发表的。因为,学术期刊的选稿制度实行的是同行评议,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多去看一下有关同行评议相关的书籍,如果你了解了同行评议的运作机制,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真正的原始创新、空白式的研究,反而不容易发表,它的问题就出在同行评议这个机制上,同行评议的运行机制是排斥空白研究的。这是我们讲的选题的第三个陷阱。 再看第四方面,别人写的很多了 ,这个选题不行。经常有同学跟我说:周老师,我每想到一个东西,就上“中国知网”查询,然后,我发现相关研究已经很多了,每想一个东西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连续换了五六个,还是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做论文选题为什么这么难呢?这其实也是一个误区。我们不说学术论文,就说期刊论文,期刊论文的选题如果按照第三个方面的所讲的,不去追求空白式的研究来看,并不是说你想研究的东西其他人的研究越少越好,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或者我们称之为陷阱。因为期刊论文更多的是讲求技术性创新,这一点之前我也讲过很多次,技术性创新一定要在别人的基础上,去发挥最有新意的观点、材料,等等,然后才能去做出你的论文的创新性所在,而不是自己每想到一个东西,在“中国知网”上一查询,一看文献为零,或者文献为一、为二,你就兴奋的不得了。我记得我讲过,在这种时候,你恰恰应该非常谨慎,因为有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你回答不了,人家都不去研究的内容,你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你是很难回答的,你很难证明你这个选题的研究价值,因为其他人都不研究,大家都不关注,你怎么去解释这个选题的价值和研究意义,这是很难的。所以,这也是一个误区,不是说相关研究已经很多了,我们就不能写,相反,如果看到相关研究已经比较多了,你应该高兴,因为别人写的越多,你在别人的基础上去拓展创新性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如果别人写的越少,甚至没有人研究,你就要非常谨慎了,不能因为别人都没有研究而你去研究了,就认为这是创新,你的创新跟研究的人多少是没有直接关联的,并不是说做一个空白研究就是创新,在逻辑上,这是无法推论的。 我们再看第五方面,这是一个论文选题、论文写作的习惯问题。比如,经常有人灵光一闪,想到一个好的想法、好的创意,然后就会异常兴奋,兴奋的彻夜难眠,恨不得第二天,甚至当晚就不睡觉了,赶紧先把这个灵光一闪的想法写下来,不然明天忘记了怎么办?这也是一个不利于我们做出好选题的陷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选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灵光一闪的好创意,灵光一闪的创意有两种可能性,要么,第二天你一查相关研究文献时,研究过的人很多,那你的灵光就白闪了;要么,你一查,没有人研究,这说明你要不你就是高度聪明,要不你的知识面真的大到了一定程度,能够在某种程度或者某个方向、某个角度上超越大部分人的认知边界。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也是存在的。以上这两种情况,不管哪一种,都不是我们所推崇的,尤其是期刊论文选题的方式,或者说选题的过程。我们更强调选题的过程要素,按照步骤,挨个环节的去做,不要靠灵光一闪。 关于论文的选题陷阱,以上我们简单的列举了五个方面的误区,实际上,选题陷阱还有很多种,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列到这里来。这方面的陷阱,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大家忽略了“选题是一个过程”所导致的,如果大家还不明白,可以翻看一下之前我们讲过的有关“论文的选题公式”这篇文章,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你会很容易明白我们在上面列举的这些陷阱,以及我们不推崇这种选题方式的原因。在这里,我们对选题陷阱的原因简单的做了一个总结,绝大部分陷阱都是因为忽略了“选题是一个过程”所导致的,选题不是一下就完成的,它是有过程、有步骤、有环节的。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们在学术论文写作时,很多人在理论使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陷阱。 第一个陷阱,掌握的专业理论很少。很多学生,比如,硕士生、博士生,包括一些跨专业的学生,或者是一些不在一线做研究的老师,经常会出现第一方面的理论陷阱问题,就是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很少。如果有人跟我说这个问题,我一般会跟他说“你掌握的专业理论的多与少,跟论文的写作基本上关联不大。”,并不是说自己所掌握的理论是一定有利论文写作的,比如,你把你们学科成千上万的理论背的滚瓜烂熟,是不是就有利于自己的论文写作了?你们专业的理论,可能你就只知道三五个,甚至有很多本科生连自己专业的三五个理论也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论文写起来是不是会特别的难?这是没有必然关联的,为什么没有必然关联呢?我们在后面的内容中,还会涉及到,在这里,我们简单说明一下啊,其实,在很多时候,论文的写作讲的是程式和逻辑,你的理论和工具只是用来体现自己专业性所在的,它与你对这个问题的展开描述、展开论证,并不是直接关联到一起的,它只是体现你的专业性所在的,比如,学政治学的用政治学的理论,学经济学的用经济学的方法,这只是体现了自己的专业性,这与作者自己对这个问题本身展开的思考与逻辑论证,不是直接关联的。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一个选题,如果你想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你就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陈述自己的理由,并提供证据,它是有三个环节、三个步骤的。在整个过程中,你只有在提供了证据,并且你的证据是一个理论证据时,你才会用到理论,但这已经是第三个环节了。相反,你的很多问题其实是出在第二个环节的,阐述理由的环节,很多人的问题其实是出在这里的,而不是第三个环节。从这个角度来看,专业理论的多少与论文的写作没有直接关联。但是,这个问题很容易引起大家的焦虑,大家都怕自己的理论掌握的比较少,会导致论文写的不好,其实这个是不用怕的,因为它们没有直接的关联。 第二陷阱,生搬硬套,生搬硬套用理论,导致理论与论证两张皮。这既是我们很多人出现的缺陷,同时也是我们在关于怎样使用理论这个问题上的一个陷阱。很多人对某个理论明明还不是很了解,可能理解的也就达到一个囫囵吞枣的程度,但为了彰显自己的论文水平高,为了彰显自己的学识厉害,就生搬硬套很多理论,懂的、不懂的理论,全都胡乱搬到自己的论文中,也不管这个理论跟自己的论题是否相关,关联度有多大,东搬西凑拿来就用,这也是一个理论陷阱。理论少是一个陷阱,理论多也是一个陷阱,根本在于自己所用的理论是否是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服务的,因为理论本身不能够体现论文的价值。 第三个陷阱,将某一理论作为写作视角,但没有新发现。很多人都不是很注意这个问题,并且很多人非常擅长做这件事,比如,某某理论视域下的某某研究,或者是从某某理论去看某某某,很多人非常擅长写这种论文,这种论文可能会带来一个不好的后果,你是在用某一个理论去观察、去探讨某一个研究对象,但是却没有新发现,因为你的重心和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怎样用这个理论去探讨、观察自己的研究对象了,从一开始,你就没有考虑自己为什么要用这个理论,用这个理论会有什么不同于别人的研究发现,引用这个理论与引用另一个理论,可能会给自己的研究带来什么样的不同结果。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研究假设,或者说这样一个研究结论的话,为什么你要用这个理论?其实,这个问题是不容易回答的,很多人都回答不清楚,但很多人就是习惯性的会去用某个理论研究某个东西,这也是我一直反对的、不提倡的。 第四个陷阱,疯狂填塞理论。这个陷阱有点类似于第二个陷阱,第二个陷阱更多的是在强调生搬硬套,那么,第四个陷阱就不只是生搬硬套的问题了,而是疯狂的网论文中填塞理论的问题了,这样会把自己的论文弄的非常晦涩,让别人都看不懂,一看都头大,这也是关于理论的使用方面的一个误区。 第五个陷阱,所用理论脱离问题的语境。第五个陷阱跟第一个、第三个陷阱,都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因为这是很多人在理论使用方面都存在的一些误区。中国的现在的理论体系过度依赖西方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不论在哪个学科,国内本土原创性的理论,都是非常少的。那么这时,我们很容易就会有一个误区,我们使用的这个理论,是不是适用于我们所探讨的问题,这一点需要提前想清楚,甚至要在正式亮出自己的观点、开展论证之前,需要提前给出说明,交代清楚所使用的理论是否适用于自己的论文。尤其是当我们探讨的问题是一个在中国情境下的问题时,甚至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时,你所使用的理论对你的问题的适用性到底有多大,这点真的需要仔细去想,仔细的做出比较详尽、比较清晰明了的交代,否则,读者、选稿人和编辑就有理由质疑,在这个问题上,你所用的理论可能根本就不适用,虽然你用了,虽然你也写出了论文,但是他们仍然有理由质疑你所用的理论,在这个问题上就是不合适的,这就是所用理论脱离问题语境,也是我们在使用理论时,经常会出现的一个误区。 关于理论的陷阱,大都是因为对论文的理论性存在误读。论文的理论性,其实就是指专业性,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专门讲过这点。但是,因为在这个地方我们经常会存在一些误读,所以才会导致在理论使用时,存在很多的误区,这是本文的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是方法陷阱。其实,在自然科学领域,倒不是有很多人纠结关于方法工具的使用问题。相反,很多纠结这个问题的人,大都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作者,在人文科学里面,比如,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等领域中的作者,他们不是很纠结方法的使用问题。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有很多人都在纠结这个问题,本文给大家总结了五个常常出现的方法陷阱,供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个方法陷阱,将文献资料法等这类方法也作为研究方法。这个问题在学位论文中经常出现,在很多学位论文中,经常有作者把文献资料法写在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中,在学位论文里面,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种研究方法写上,但在其他论文中,千万不要这样写,因为就算作者不说明,大家也会知道你在论文中使用了文献资料法,这个方法就不要写在论文中了,这是一个低级的陷阱,写论文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是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的。但是,也有一些刚开始学习论文写作的人,比如,一些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受学位论文写作的误导的学生,是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的。 第二个方法陷阱,为了方法而方法。我发现现在有很多的作者都是为了方法而方法,这种行为会严重导致作者自身并不关心自己写了什么,也不关心自己最后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研究发现,一个怎样的研究结论,作者只会关心自己的这篇论文使用了什么方法,尤其是使用了什么软件,自己论文的数据是怎么做出来的,数据是怎么分析处理的,把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了这个环节,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我反复的讲,一篇论文的写作,应该把百分之五十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选题环节,怎么去写、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是因人而异的,这个并不重要,大家不要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个环节,不要为了方法而方法。 第三个方法陷阱,方法工具化,甚至过度迷恋软件工具。这点跟第二个陷阱有点相像,但区别在于第二个方法陷阱,其实还是在讲方法的,还是在探讨你所使用的这个工具背后的一些理论性的东西的,这是这两者的区别。比如,你在做数据处理时,你用Spss,还是是用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流行软件,它们有什么不同,在第二个方法陷阱时,作者其实还是关注的。但到了第三个方法陷阱这里,方法变得工具化了,也就是说作者连方法本身的一些东西,背后的一些东西都不在关注了,真的把方法变成了一种工具,尤其是那些使用软件,已经使用习惯了的同学,真的会把这个东西简单化为一种数据处理工具,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任何一种软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在写作时,是不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是会有非常大的危险的,这可能会导致你闹很多笑话。我亲眼看到过这样的例子,在使用一些方法时,由于方法选取的适用性问题,不考虑问题,只考虑到把问题工具化,把问题简单化变成一种数据处理的工具,导致闹出了很多的笑话,最终导致自己的研究结论可能是不准确的。比如,我之前看过好多这样的论文,尤其是经济学领域中,这样的论文特别多,有些人去研究怎样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他的研究结论是我们要提高收入水平,要提高健康保障,要提高各方面的各种东西,这就是一些很可笑的东西,这些东西需要你去研究吗?你不研究大家也都知道,如果要提高居民的幸福感,首先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的社会保障,这是不需要去研究的,为什么你要费这么多的功夫来研究这些内容呢?显然,这就是真的把方法工具化了,自认为自己的研究非常科学,因为他的论文不管是从形式上、内容上,还是从论证的过程中看,都是像模像样的,很像一篇论文。我经常这样取笑一部分人,我说“你的论文怎么看都像一篇论文,就是选题不好,你的论文从头到脚看起来都是一篇非常好的论文,就是选题有问题”,这样的论文不在少数。 第四个方法陷阱,不会某种软件,下功夫去学。近两年来,我发现有很多人都存在这个问题,他们明明不会使用某种数据处理软件,但是还偏要去学,这些人的精神可嘉,但是我一般不推崇大家这样去做。比如,我有位学生,他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他需要某个处理数据的软件,但是他不会使用任何数据处理软件,因为他既没有数学基础,也没有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基础,他的本科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所学专业也不是数学相关的,博士学的是政治偏行政方面的管理方向的一个专业,因而他并没有任何数学、经济学之类的基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要不要去学这个数据处理软件呢?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可以学,因为这个东西一旦学到手,你就可以长期使用了,在很多时候,它毕竟还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但是,如果你已经开始写论文了,就不要再现学这个软件了,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选择和别人进行合作,找一个会使用这个软件的人,跟他合作一下,两人共同来完成这篇论文,可以这次你署第一作者,他署第二作者,下次再让他署第一作者,你署第二作者,合作来完成一篇论文的写作,当你们合作两三篇文章的时候,基本上这个软件的使用你也就会了。因此,不要特意的为一些你不会使用的软件和工具发愁,甚至是为了学习去花钱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博士四年、硕士三年期间,在平时,如果你不写论文,但是就想掌握这样的一项本领、技能,而去学习的话,这是可以的,因为你只要学会了,它就会有用,所谓技多不压身。但是,如果你已经开始论文写作了,就不要再考虑这个问题了。 第五个方法陷阱,整篇论文中没有或不用方法。听到这点,可能很多人觉得有点好笑,但实际上,现在的很多论文真的存在这样的问题,尤其是人文科学领域中的很多人,他们就是这样写论文的,没有使用任何方法。甚至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也出现了一批这样的论文,这种论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论文作者自己怎样理解所研究的问题,他们就怎样去写,他们有自己的观点,但就是没有理由,也没有论证,整篇文章仅仅就只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提供理由,不提供论证过程,不牵涉到论证,这就更不会牵涉到方法了。那么,像这样的论文,写完以后,会非常像一篇自言自语的文章。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学术论文的写作,其实是一场学术对话,特别强调对话仪式,哪怕是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你也要有一个假想的对话仪式,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你把论文写成一篇自言自语式的文章,不用方法,没有方法的文章,那么,你的这篇论文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尤其是在期刊论文中,更是说不过去的,因为它既影响到论证的严谨性,同时也会造成别人在读你这篇论文时,不能判断出你的专业性以及你对研究问题思考分析的路径,这些别人不容易看出来的,因为你没有遵循大家在研究过程中所共用的一些通用标准、路径,那么,别人就很难看出你的结论到底是怎么得出的。 关于方法的陷阱,大都是因为对“论文专业性”的极端重视或极端忽略,这两种情况都容易造成我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关于用不用、怎么用一些研究方法、研究工具这些方面出现的一些陷阱。从写作的角度来讲,论文的专业性跟论文的理论性是可以通用的,但是,如果你过度关注、过度重视这个东西,就会出现类似为了方法而方法的问题,甚至会出现将方法简单化为一种工具的情况。如果你不重视论文的专业性,直接把它忽略的话,就会出现第五种情况——下意识的不用方法,写出来的论文就没有论证过程。以上是本文的第三部分,论文写作中的方法陷阱。 第四部分,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语言陷阱。 第一个陷阱,语言晦涩,越让人看不懂越好。有些人有一种想法,他们认为论文写的越让人看不懂越好,直至今天,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有人会有这种想法,我们写论文不就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学术观点并与别人进行交流吗?为什么会有人会把自己的论文写的非常晦涩,故意让别人看不懂,让别人看起来就非常头疼,出现这种倾向的原因是什么,我到现在也没有想明白。当然,唯一的解释就是可能受到了学位论文的影响,尤其在写期刊论文时,可能受到了学位论文的影响。这个可能性还是受到一些所谓的学术大家,所写的不利于我们学习论文写作的文章的影响,这些文章可能会让我们产生误导。一般来说,我只要是看到有这种问题的论文,我就会让论文的作者使劲改,一直改到让别人在看他这篇论文时,不累的程度,如果一篇论文能够改到这种程度,那么,这篇论文就差不多可以了。当然,如果你能改到让别人看这篇论文时不仅不累,而且还很轻松,看起来还能愉悦的程度,那就相当好了,但最起码,你要把自己的论文改到让别人看的时候,不是很累的程度,不能让别人读了自己的论文以后,处于一个云里雾里的状态,让别人不知道你的论文到底在些什么,我觉得这样的论文肯定不是好论文。 第二个陷阱,语言口语化、口号化,越通俗越好。这个陷阱与这第一个陷阱相比,是两个极端,第一个陷阱,语言晦涩,越让人看不懂越好,貌似是让语言晦涩陷的越深入越好,而第二个陷阱则是,语言表达越通俗越好,这也是一个误区。语言的通俗能够到一个什么程度呢?我们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时,可能会发现一大批这样的论文,尤其近几年来,这个现象越来越明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知网搜一搜,看一下。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再比如,大力推进创新、创业 XXX 政策研究,大力切实落实创新创业政策研究,类似这样的论文就属于口号化的论文,这已经不是口语化了的程度了,而是口号化了,这是口语化的一个极端的形式,很通俗。那么,为什么我不推崇大家做政策研究,为什么所有的老师,一般情况下,都会反对研究这个东西,原因也在这里。比如,你怎样去大力推广,怎样去切实落实,怎样去做,这是不需要研究的,因为就算你研究了,也不一定有用,你需要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总结经验,这样可以不断的提升自己,这个是不需要去研究的,做就行了,你在做的过程中,会发现什么样的措施好用,什么样的措施不好用,这是不需要研究的,所以说,这是一种口号化的研究。那么,还有一种就是口语化,口语化这种问题一般会出现在本科生,以及一部分硕士研究生身上,一般博士生基本都能避免出现这种问题。整篇论文过度的口语化,容易导致论文行文松散,包括重复、啰嗦、问题描述不清楚,等等各种问题,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问题,非得用写上一页纸,这也不是一种好的学术论文写作习惯。 第三个陷阱,老觉得别人的语言比自己的好,吓的笔下停滞。之前,有位同学跟我讨论,他说:我每看一篇论文,都觉得人家写的特别好,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再怎么下功夫,也写不到人家那个程度,怎么办?我辅导的另外一位同学也跟我说过,自己现在都吓得不敢写论文了,现在每写一句话就把它划掉,写完一段的时候,就想把整段划掉,他觉得自己写完以后,怎么看都觉得写的不对、写的不好,就不敢写了。这种人可能属于少数,大部分人其实还是胆大的,动不动几千字、上万字的论文就写出来了,这种吓得不敢写的人属于少数,但这也是一种情况。我记得第一位同学跟我讨论时,我就跟他说,你看着别人的论文写的比你好,这就对了,因为你看的是已经发表了的论文,是论文作者不知道修改了多少遍的论文,而且这篇论文还经过了同行专家的评审,反复的提意见,不断的修改提升,是经过了编辑辛苦劳作的作品,最后才发表到期刊杂志上的一个完整的文本。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作者本人、审稿人、编辑,甚至还包括一些其他的人,比如,这位作者的同学、朋友、同事,等等,已经有很多人的劳动凝结在这这篇论文中了,如果你的论文一下子就能写到这种程度,那说明你的水平是相当高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你在看别人的期刊论文时,出现了怎么看别人的论文都觉得写的很好,但就是认为自己写不出来的情况时,不要焦虑,有这种想打就对了,因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情况,这个也不难理解,所以你也不要怕,完全没有必要觉得别人写的太好了,就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写不到那个程度,不要有这种焦虑和担心,写就行了。我觉得在之前的文章中,跟大家讲到过,在论文写作时,先不要管论文的写法,先去写论文,并且我还专门提供讲解了五种关于如何快速启动论文写作的方法,大家可以回忆一下。 第四个陷阱,循环反复的阐释自己观点,生怕别人不懂。这一点跟第一个陷阱是相反的,第一个陷阱是生怕别人能够读懂,认为写的越晦涩越好,而这个陷阱是生怕别人读不懂,同一个意思反复絮叨,第一段讲了一个事,第二段还在讲这个事,整篇论文的第一部分都结束了,还在讲这个事,这是没有必要的。你只需要把自己的观点交代清楚以后,罗列自己的理由,然后为每一个理由提供论据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针对某一个观点,反复阐述。大家在写论文时,不要总觉得别人看不懂你在写什么,不要太高估自己,太低估别人了,如果你写的东西别人真的看不懂,那问题也只能是出在第一个陷阱上,而不是出在这里,这个陷阱反而会成为自己在论文写作时,语言上的一个障碍、一个陷阱。 第五个陷阱,频繁使用主观性语言。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之前我们讲的比较多,比如,我经常强调的,论文中要谨慎使用形容词,形容词越少越好,如果不使用最好。谨慎使用形容词,是为了避免语言主观性陷阱的一个办法。当然,如果要避免学术语言主观性比较突出的问题,还不只是一个形容词使用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处理、去修改的方面,在这里我们不展开阐述,我们只以形容词的使用为例讲解。有一位同学问过我“为什么要慎用形容词?”,这是因为形容词使用多了,会导致整篇论文的语言主观性过大。因为形容词是牵扯到评价的,但是学术论文写作比较忌讳的就是评价,学术论文写作讲的是客观,而不是主观,要尽量少做评价,这就是不提倡过多使用大家形容词的原因。 关于语言的陷阱,它的原因也比较简单,就是因为大家对学术语言特点的把握还不到位。那么,学术语言到底有哪些方面的特点,有哪些指标?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评价机制中,关于学术语言方面的指标,大概只有十几个。在市面上,能够见到的可供参考的论文写作方面的书籍,包括学术写作领域的一些论文中,关于学术写作的特点、特征,也有一些罗列,大家可以看一下。但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有谁能够把学术语言的特点阐述的比较系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学术语言的特点,以避免我们在语言上出现这些问题呢?在这里,我有一个小的技巧——大家要去了解新闻语言。在“快速启动论文写作”的那篇文章中,其中有一种方法就是写新闻报道。为什么新闻跟学术论文有这么大的关联,就是因为两者的内在有很多的可通约的东西,比如,新闻语言讲客观,学术语言也也讲客观;新闻语言讲平实,这里的平实不是指口语化,不管是新闻还是论文,如果你把它写的口语化了,都不可以。大家可以自行了解一下新闻语言有哪些特征,大部分的新闻语言是都可以用到学术论文中的,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关于学术语言特点的研究成果,所以可供参考的就是新闻语言的标准。 第五部分,球型思维:以退为进,全面突围,这一部分是我想重点给大家介绍的。我们试图通过一种方式或一个角度,调整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以达到对我们前面讲的种种陷阱的一个尽可能大的程度上的突围。我们把这些陷阱指出来并讲一下是容易的,但在实际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如果你真的想很好的规避掉这些陷阱,难度是非常大的。针对不同的问题,每个人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方法,在这里我们介绍一种方法,就是“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在这里要介绍的是“球型思维”。 那么,在这里我列举了五条关于球型思维的内容。看过我文章的人可能都知道,我从来不给任何东西下定义,相反的,我会去评论很多定义,我不太擅长,也不太喜欢给东西下定义,就像这个球型思维一样,你要问我球型思维是什么,实事求是的讲,我真的不知道球型思维是什么,但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种思维方式非常有利于论文的写作,这个“球型思维”是我和我的团队用了七八年时间,共同探索出的一个东西,它对论文的写作是非常有利的。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没有给球形思维下一个定义。但在这里我写了五条,我们一起尝试着去理解。 第一个,学术写作是往后退,而不是往前冲。我经常对在我们这边做学术写作训练的同学说:当你遇到任何问题,包括在选题环节、写作环节、初稿环节等等,你的每个环节中的细节里,遇到任何问题时,你就往后退一步,不要向前冲。这就是我们在学术写作方面讲的往后退,而不是往前冲。那么,要退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如果你能够退到自己内心的原点,你的视野一下就会变得开阔。我记得有一本书中也讲到过,学术论文的写作是往后退,而不是往前冲,往后退的步伐越大,越有可能写出一篇好论文。 第二个,退居自己内心的原点,视野就会变广阔。如果能够退到自己内心的原点,关于论文的框架上的,自己写作立场上的,写作意识等反面会有变化,甚至时间长了以后,它会影响到作者的写作习惯。如果你真的有意识的去做这种训练,球型思维还是比较好用的。 第三个,时刻保持与写作对象的距离,激情投入但要理性克制。这一点其实也是在讲退,我经常讲论文的写作要有温度,你要投入,要能够让人看出这篇论文是你写的。就此,有的同学给我提出疑问,说:周老师,一方面,你强调论文的写作要投入,要有温度,另外一方面,你又说要时刻保持与写作对象的距离,两者是不是相互矛盾?事实上,这两者确实是矛盾的,我们宽泛一点来看,不管做什么事,其实就是在处理一种矛盾,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论文写作也不例外,就是在处理一种矛盾。当你能够把很多的矛盾条分缕析时,你的论文可能就已经写完了。在这里,也是这样的,它其实就是讲一个度,你既要投入你的激情,投入你的个性化的东西,让你的论文变得有温度,同时,你又要理性的克制自己的投入,因为如果投入过多,容易使自己的论文具有主观性,这样的论文很容易会写成一篇评价性的文章,比如,评价一个作品好,有些作者在自己的论文中会使劲说这个作品好,文学领域的作者最容易犯这个毛病,一定要时刻谨记,保持与写作对象的距离。 第四个,球形思维是一种无边界思维,同时也是一种常识思维。在我们的办公室里面,放置了很多球,前几天我们的一位合作伙伴问我,“你们办公室里,为什么放了那么多球,而且每个办公室都摆放,这些球是工作累了以后,用来做体育运动放松的吗?”。其实不是这样的,之所以摆放这么多的球,是因为我们从几年之前就开始做球型思维训练,我们在休息时,就会看这些球。我记得有一位同事,他曾经就问我:“这个球型思维,他的边界在哪里?”我说:“它没有边界,如果总考虑它的边界在哪里,那么,它本身是不符合球型思维所提倡的一种精神的。”。球型思维是没有原则的,它讲的是毫无止境的往后退,使劲往后退,能退多远退多远,并没有边界。这位同事跟我讨论的时候说,球是立体的,里面是有空间的。但是,如果大家仅仅只是看到了球的本身,它当然是有边缘的,里面有空间,外面也有空间。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个无边界的实物,所以我们只能拿这些球过来摆一下,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个无边界的实物,那么,放在这里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球型思维是一种无边界的思维,同时,他也是一种常识思维。我们刚才讲了理论上的陷阱、方法上的陷阱、语言上的陷阱,等等这些方面的内容,如果你在写论文时,有意识的去规避这些陷阱,你也是能避免的了的。学术论文的写作是讲常识的,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不管你用什么理论,也不管你用什么论证过程、论据,等等,这些东西,但凡你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有一点违背了常识,就只有两种可能,一,你的研究真的能够改变我们的某一个常识判断,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非常有创新的东西;二,你的研究是错的,要么你的观点,要么你的过程,要么你的材料,在某一个环节出问题了,这样就违背了常识。第二种情况是比较多见的,第一种情况也有,但是比较少见。但是,但凡能够做到第一种情况的,做到你的论文能够扭转我们的常识的论文,这种论文是很容易成为一篇好论文的。比如,有人研究“上重点高中是不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人研究“小孩在小时候提前抢跑,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提前学习,是否是有利于他以后的学习”,类似这样的一些选题,真的有人去研究,这样的论文很容易成为好论文,因为他的研究结论很好玩,但研究结论往往跟我们的常识认知是相悖的,他会扭转我们的常识认识。总之,球型思维,一方面它是一种无边界的思维,另外一方面,我们强调它也是一种常识思维。 第五个,在球型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中,突破论文写作陷阱。在我们平时做学术研究,在写论文时,更注重的是逻辑思维,但是逻辑思维有它的缺陷,它过于强调论证的严密性,但是,但凡能够推理的都是有问题的。虽然,我总说,你在这个地方推论不过去,在那个地方也推不过去,但你一定要想办法把它推过去才行,但不可否认,但凡能够推理的,都是有问题的,因为事物跟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不是靠一个逻辑桥梁就可以直接连通的。相反,你要建立这种联系,而这种联系更多的可能要靠我们的球型思维去搭建,逻辑思维往往会忽略这些联系。所以,球形思维跟逻辑思维是互补的,在两者互补的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有效规避论文写作的一些陷阱。 那么,最后有一句话,具有反思意识的人,能够在作为主体的自我觉醒后,以“反求诸己”为路径,以独特的直觉体悟方式跃入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圆融超越境界。这句话是从我的同事所写的一篇文章中筛选出来的,这球型思维的一种比较极端的表达方式。其实,中国传统的哲学,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很难,因为它不讲逻辑,中国传统主流的哲学里面,除了法家,除了少数的流派,大部分的流派,它的哲学是不讲逻辑的。比如这句话,什么叫做圆融超越的境界,什么叫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这是讲不明白的。但是,我们可以体会它到底是一种什么境界,一种什么状态,我们可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通过做这种思维训练,来达到规避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陷阱,并促进学术论文写作进步的这样一个目的,这种训练还是可以做的。以上,是本文的第五部分。 问答与交流 面向基金对前期成果要求如何,是否必须要有《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和外文才行? 这个问题有点怪异。我猜测提问这个问题的同学,可能是经济管理学科的,然后想去申请一个项目,所以会问到第一个小问题,面向基金对前期成果要求怎样。根据我掌握的情况,不管什么基金,可能都会看你的前期成果,或者说如果你前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有了一定的成果的话,都是有利于你去申请、去做这个项目的。具体要求的话,那肯定是不同的项目类型,有具体的、细致的要求,要求可能不一样,具体的可以去看他的申请书。那么,在你们这个学科是不是说一定要有外文的论文,一定要有在《经济研究》或《管理世界》这种权威A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关于这些问题,不要过于机械的理解,一定要走出一个误区,走出一个以刊评文的误区,不要过于在乎这个东西。当然,可能这不是你的问题,因为,目前在我们整个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就存在以刊评文的问题,大家普遍觉得在某一个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这个人就很厉害了,这篇论文就是一篇好论文了。凭我们的常识也能判断,以刊评文是不合理的,发表在好期刊上的论文不一定好,发表在差期刊上的论文也不一定差,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目前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就是这样评价的,所以这个问题可能也不是你自己的问题。但即使这样,我们也没有必要过于机械的去理解,过于机械的去讨论这个问题。比如,你一定要在《管理世界》上发表一篇文章,才能申请到这个项目,难道没有《管理世界》你就不能申请到这个项目了吗?也没有人这样说,或者说也没有哪个基金项目是这样规定的。所以,不要过于机械的去讨论或者去考虑这样的问题。 如何适应外文写作的范式? 关于这个问题我讲一点,因为如果要讲论文的范式的话,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我特别害怕这种范式、模式这样的字眼,所以,这个问题我感觉不是很好回答,我就回答一点吧,就是你不要把写作的范式,简单的理解为写作的形式,只要你不简单的这样理解,我觉得就挺好。因为外文的要求跟我们中文论文的一些形式方面的要求,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平时我们都熟悉的外文的两种形式规范,它本身之间差异就比较大,跟我们中文的差异还是蛮大的。我就强调这一点,不要把论文写作的范式理解成外文对论文的形式要求,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我实事求是的讲,这个问题中的其他方面内容,我可能回答不了你,因为范式这个词我不是很理解他到底指的是什么,就跟这么多年来,我都不能很好的理解“模式”到底是什么一样。 在方法陷阱中,强调不能完全没有方法、不用方法,指的是什么方法,能否举例说明吗? 我猜测提问问题的这位老师,肯定不是人文科学的,他可能是社会科学,甚至可能是自然科学的。如果你是人文科学的,你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陷阱,因为真的有很多论文不用任何方法,仅仅单凭自己的分析去写论文。比如,举个例子,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篇论文起码要分成三部分,有的还要分成五部分、六部分,不同的人对论文的分法不一样,我们在这里先讨论最简单的结构,就是三段论。在每一部分里,你可能又要设置小标题,又要把它分成好几个部分,那么这时我就经常会问,为什么你把它分成三部分,而不是分成五部分?或者说为什么是这样的三部分,而不是另外的三部分?那么,当我问这种问题的时候,很多同学就被我问懵了,他们不知道我到底在问什么。其实就是因为你整个论证过程的展开,缺少方法的使用,你不懂得用方法,你必须说清楚为什么是三个方面,而不是五个方面,为什么是这三个方面,而不是另外的三个方面,这一点你必须说清楚,而不能只靠感觉去写。这个地方你必须说清楚,必须从逻辑上能够推过去,这是我举得一个例子,就是你不能没有方法。事实上,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很多环节都是这样的,你是不能没有方法的,不能单凭自己的感觉就下笔去写。 你是否正在为论文而烦恼? 选题?方法?形式?逻辑?语言? 《学术写作大讲堂》 助力论文写作,让心不再焦虑! 请记住,这里有千千万万的人在与你一起战斗! 学术写作大讲堂|真学术 真写作
|
|
来自: 当以读书通世事 > 《011-机关材料写作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