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文学创作当中,有不少的文人轶事。这样的故事丰富了古典文学的表现形式,丰富了文学表达的趣味性,是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 比如唐代诗人常建,有两句古诗,让宋代文豪欧阳修倾慕不已,“欲效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 究竟是两句什么样的古诗,让欧阳修如此倾慕,而且凭借欧阳修的才华,还写不出相仿的诗句? 且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又作曲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就是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而其中最著名的、也是欧阳修欲作仿句而不得的诗句,就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的这首古诗,写的是禅意美景,表达的禅意幽静的情怀,尤其是点明主题的“万籁此都寂”让人心生肃穆之感,能够如清泉般深入人心。 这首诗最著名的一联就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次之,两联都为唐代诗歌史上的经典诗句,所勾勒的环境之美、意境之悠远、禅理之静幽而净化人心,让人印象深刻。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写出写此诗时的环境、寺院、山林等景色,尤其点出初升太阳与古寺的两者对比,写出禅学的生机勃勃。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国人的园林讲究曲折造园,意境、悬念都是要有的,而这两句就写出了古寺中的寺院造园景致的特点。曲折的小路在脚下眼神,走向未知的幽静之处;而在诵经的禅房之地,花木环绕中,是修行高人的无欲无求。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以自然风光来衬托禅理的清静无为,隐喻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山、鸟、潭、人,万籁俱寂当中,这些景象最能净化人心,祛除一切人世间的繁杂,只享受此时此刻的禅理禅趣。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动写静,以声响衬托外部世界的安静,颇有王维的风采。而且这两句也是最为点题的,如此安静,如此幽静,如此充满禅意,这是诗人所渴望回归自我的地方。 古诗词中的鲜活生命,有人求功名,有人归田园,有人醉自身,有人皈佛门。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不同人的现实选择。对于常建来说,虽然留下诗篇很少,但是只此一首的其中一联,就可以博得后世文豪的赞誉,足以显示出其功力之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