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曾经少年轻狂时, 背负悔恨数十载

 明宁轩 2017-12-05

公元1063年,这一年苏轼26岁,任职凤翔府签判,大约类似现在的凤翔市政府秘书长,他创作了著名的《凌虚台记》,长篇大论讽刺顶头上司凤翔知府陈公弼。

公元1091年,这一年苏轼54岁;他写了一篇《陈公弼传》,为了写这篇文章,苏轼不惜耗费时间广泛收集资料,他与老领导在一起工作的时间只有2年,他担心老领导的事迹会被后世遗忘。

同一个人,写了两篇截然不同的文章,为何?

1061年,已经名满天下的苏轼被朝廷分配到凤翔市当干部;工作不久,他发现市长陈公弼常常有意无意的给他穿小鞋;想我苏轼,朝廷大员欧阳修都给三分薄面,你一个区区五品市长竟然如此刻薄对我。苏轼心里窝了一肚子的火,可也没办法,只有强忍。

过了两年,市长在山脚下的公共花园建设了一座凌虚台,他让苏轼写一篇文章,说明市政府建设凌虚台的意义和价值。类似现在政府机关修建的楼堂馆所之类的表现政府功绩的建筑。这下好了,苏轼泄愤的机会来了;文豪的笔当然不一样,他是这样写的:

先写市长自己夸这是个好地方,建高台是好主意;接着说市长要我写《凌虚台记》,我就写吧,然后笔锋一转,凌虚台东边是秦穆公的宫殿遗址,南边是汉武帝当年快活的地方,如今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残垣断壁,现在市长要在这里建什么高台,几十年后难道会比东南两边的破地方好吗?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写完这些,苏轼还不忘加上一句:我将这些话告诉市长后,为他写了这篇记。

写完文章,等着看市长呕血的苏轼,彻底失望了。陈公弼看完苏轼的文章,淡淡一笑,苏轼这孩子啊,文笔就是好。一改往日指责苏轼文章问题的习惯,安排属下一字不改的原文刻碑,立于凌虚台。

陈公弼是苏轼父亲的长辈,他看苏轼年纪轻轻功成名就,常常表现的恃才傲物,担心他将来会栽跟头,所以常常找机会打压苏轼,希望给他一些磨砺,帮助他成长。当他看到《凌虚台记》,明白了苏轼心里的怨气;按他以前的习惯,不管苏轼写什么,都会提笔修改,改得面目全非;这次他一字不动,相信苏轼就会明白了。

聪明人苏轼当然明白了;此后几十年,苏轼每每想起这段经历,都会感到悔恨难当。他的心里有了一个结,这个结就是对自己行为浅薄的羞愧。

时间过去了28年,来到1091年,苏轼宦海浮沉,经历了一些波折;此时老领导陈公弼已经去世14年了,他满含深情的写下《陈公弼传》,这是苏轼生平少有的长篇作文,或许也是对他悔恨心情的终结。摘录部分内容:

“在那时,我年少气盛,愚昧没有经历世事,多次与陈公争执辩论,甚至在言辞、脸色上都表现出来,不久后我就对那段经历感到后悔”、“陈公去世十四年了,旧友长辈一天天地衰老逝去,我唯恐陈公的事迹最终被历史湮没,想私下记载他的行为与事迹,又害怕自己不能详细了解”、“我平生不写墓碑,今天专门写了这篇文章,希望以后有君子能够凭此了解陈公”……

苏轼一生的文章诗词有多少?有说四千篇,有说一万多,总之,足够读一辈子!感谢苏轼,让世世代代的人民享受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