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曾为什么是书法大家 楷书有体,行书有逸,草书有功

 ljf2623 2017-12-05

世人不需要敬仰范曾,但绝对需要公评范曾。言之以公,评之以平,不仅仅是个人艺术修养的体现,也是艺术评论生态环境的净化。自然生态不干净,身受其害。艺术生态不美好,心受其害。

站在公平,静心,平心而论的角度看范曾,其书法艺术必是优质大品,楷书有体,行书有逸,草书大功,可传千秋,已经是必然。不被浮云遮慧眼,那么范曾的书法作品,为什么有高端价值呢?

首先是因范曾是一位有修行的老人。

民间早有定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这话套用于书法艺术界,同样适用,即书有一老,如获至宝。书法是人性品性积累的过程,人书俱老,才得宽厚。黄嘴小子,无论多么用功,要得书法精深,是不可能的,唯有经历春秋,得遇波折,人生智慧才能涌涌成草书。范曾老先生,出生于1938,八十春秋有经历,得沉稳,心性已经如大浪淘汰,尽留质清,书法已经浊浪排空,全是气度,行书草书由气势化归气度,是沉稳大手笔,书法书精神,书人生,所以老人范曾,书界一宝,人书同辉,是自然规律,也是艺术规律。你比如文怀沙、齐白石等等诸位,都是艺术至宝,年龄之因,不可回避。

再有原因是范曾书法,有誉有毁。

书法艺术,特别是草书艺术,一般不与时代审美同步,要么超前,要么落后。草书落后叫守法度,草书超前叫成丑笔。草书守法度,有人会说抱残守缺。草书超前者,有人会说,你草书胡搅缠。因此,书法家是痛苦的,所书所写,总是难得众口。就算是怀素草书,飞笔如瀑之初,也是遭万人贬,只有后世才渐得草书圣名。书法有赞后来事,草书有毁当前态,所以对范曾书法的一股贬意,不足为范曾书法低质的证据,皆因范曾笔墨已经超越时代,毁之越大,草书行书楷书功成越高。这也是艺术规律,或者说是艺术欣赏的规则,不是个人所能把握和左右的。

其三,范曾的文化修养高

范曾好学,能学,有才有情,大智大慧。知释通道,能书善画,诗文有功,是正儿八经的大学教授,文化泰斗,并且他的这些艺术大职不是个人谋取结果,而是官方郑重授给之成,不论其他,唯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两职,便是才情可比日月的证据。试想:南开大学能自毁百年声名,把终身教授之名送给一个俗人吗?范曾有学问,有能力,出版一百六十余种诗、书画、哲学之著述,国家图书馆珍藏其中119种,这些文化功绩,都是大师之证。所以,不必怀疑他书法的品质——无论草书行书或是楷书,大师总有异彩,书法,特别草书最需文化光芒。如果你总是一味的说范曾所书皆如废纸,那么好吧,把这些书法“废纸”全悉交于在下,无论楷书行书还是草书,如何?

因此,信口毁范曾,多属口是心非,跟风求心爽的原因。有时,心绪如魔,难免不见宗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