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的主流观点认为战列巡洋舰是技术妥协的产物,以及战列巡洋舰被以后的快速战列舰所取缔,本文将会对这些谬论做一些驳斥。 首先作为提出并且设计出战列巡洋舰这种概念舰船的英国人费舍尔公爵对于战列巡洋舰这种舰船是最有发言权的了,高速是战列巡洋舰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无比适应战列线,所以战列巡洋舰更应该被称呼为战列舰。 对于战列巡洋舰而言,速度就是其防护,英国人也曾经探讨过战列巡洋舰装甲防护的问题,费舍尔勋爵表示你只需要摆放个30度的角度就能够获得和战列舰等同的装甲防护,这就是所谓的等效装甲。 因为拥有高航速的特性这些舰船永远不会被命中直角,所以我们仅仅依靠纸面数据来判断战列巡洋舰的防护能力是不客观的,进而衍生出装甲是被牺牲掉的属性这种言论亦是不靠谱的。 因为战列巡洋舰本来就不需要和战列舰一样的防护,战列巡洋舰的高航速就是防御,而且它可以利用超高航速摆角度,其次战列巡洋舰可以在战场上随意进行机动,从而使得己方舰队能够一直占据有利的射击位置。(战列线快5节30分钟一个T字头) 最后战列巡洋舰舰队还能够随意进出战场,相当于把握了交战的主动权。 最后英国人还想依靠自身的德雷尔火力控制系统来达到提高命中率的事情,不过德国战列巡洋舰疯狂扭曲的机动将英国人的脸打了个粉碎。 最后日德兰海战结束之后英国人去战场调查战列巡洋舰损失惨重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是英国指挥官为了采取追求更高射速的做法采取自杀式进攻才导致损失这么惨重的。 这自然和战列巡洋舰的装甲防护无关,实乃鞑英自寻死路导致的恶果。 至于战列巡洋舰的用法主要分为两点,一个是制海战,因为任何可以用于制海战的舰船在战列巡洋舰之间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即便是当时最强大的巡洋舰装甲巡洋舰亦是如此。 这样做的结果导致谁的战列巡洋舰更多谁就能够更多的使用制海权。 第二个则是舰队作战,在日德兰大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巡洋舰几乎完美的侦察了公海舰队的动向,导致公海舰队一度两次被皇家海军的大舰队占据T字头的位置进行射击,在公海舰队进行逃逸的时候战列巡洋舰分队也以高速航速对其进行拦截,展现了战列巡洋舰无以伦比的航速优越性。 下面就开始介绍战列巡洋舰这个舰种为什么消亡的原因,首先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导致海军开始缩军,从而导致战列巡洋舰失去了制海战的作用,毕竟整个世界就剩下几条战巡,主力舰队都不够用,哪里有多余的兵力用来制海呢? 故此制海的重担又落回轻巡洋舰的身上。 其次则是大舰队的侦察/前卫力量,这一点来讲只有英国和美国有发言权,毕竟他们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的两大巨头,英国人拥有着世界上最为先进和强大的战列巡洋舰,在别的国家开工建造更新比英国人所拥有的战列巡洋舰更为强大的战列巡洋舰的时候,英国人拥有着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前卫力量。 那么在有限的预算下没有必要开工新的战巡,美国人的想法则是认为到了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失效的时候自己的假想敌只有日本,而日本只拥有参考狮子级战巡的4艘金刚级战巡,所以自己的前卫力量舰船的航速只需达到27节就足够了。(金刚级战巡航速26节。) 而在整个条约时代,各个海洋强国都摄于英国战巡的淫威之下的时候,苦于自己不能建造战巡目光只能投向不占用主力舰吨位的航母,让航母来代替战巡的侦查作用。同时研究一些奇思妙想的战法——比如美国海军的一切局势转返航。这种思路的结果,也在一个方面导致了1930年代海航的迅猛发展,以至于到了1936年解禁条约的时候,航母已经可以完全胜任这一项工作了。甚至仅仅几年之后,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可以让战列舰的主力地位变得可有可无了,更遑论战巡。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所谓的“快速战列”取代了战巡么?只能说继承了一部分战巡的作用(前卫力量),但是这些快速战列舰的快速,还是相对于一战那些老王八壳的“快速”。而不是相对于时代的“快速”,这些船的最终宿命还是回到战列线上,而不是像战巡那样自己组成一个分舰队活跃在战场上。 其实“快速战列舰”这个称谓,从当时能开25节的QE就有了。然而哪怕QE出现了,世界各国,包括拥有QE的英国,都没有停止对战巡的发展。这也是快速战列舰没有取代战巡的一个佐证。 假设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海军航空兵,那么一个35节的快速前卫/侦查舰队还是能完美的对各国的所谓“快速战列舰”形成正如日德兰一样的侦查优势,其结果还是战场的单向透明,而这些27/30节的新舰一头撞进拥有35节高速分队的舰队的T头。 所以说,真正让战巡消亡的,无非两点原因: 1、海军条约的签订让战巡不在适合制海作战。 2、条约的限定和海航的发展,让战巡不再是主力舰队最好的侦查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