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情境交融中开启学习之旅

 转识成智了然 2017-12-07

 ——为《体验让物理课堂不一样》一书写的序

 

    欣闻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王铁桦领衔的第三期“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物理基地一组成果汇集成书并正式出版,非常开心。该基地从20123月正式启动几年来一直致力于物理课堂教学“体验式情境引入”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十位学员在导师王铁桦的带领下做了大量的课例研究,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基地团队的研究特色。我有幸提前阅读了他们的成果集,并应邀为这一成果作序。下面是这篇序言的具体内容。

 

在情境交融中开启学习之旅

 

一堂好课,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惊喜和意外的心理感受。许多学生未曾思考过问题、未曾见识过的现象或者事物,不断呈现在他们的面前,让他们感到意外、受到冲击,但探明了真相之后又觉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会产生满满的获得感。这样的一种情感体验,会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充满向往。

要上出这样的好课,自然需要精心准备、统筹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其中教学引入的环节尤为重要。教学引入为整个教学环节确定了基调,让大家明确研究的主题、了解研究的主要方式和路径,以及所期望的探究成果。学生通常非常关注这教学的第一环节,会据此决定自己将以怎样的状态融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们普遍都比较重视教学引入环节,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究和实践,也总结梳理出了教学引入的多种路径和方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上海市第三期普教系统“双名”基地物理一组的主持人和学员们,结合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针对物理课堂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体验式情境引入”方面做了扎实细致的研究,研究成果汇集成了《体验让物理课堂不一样》一书。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教学本身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改进和提升的过程,针对教学基本环节的研究很有必要;将实践成果总结梳理,让更多的教师分享,既有利于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可以让其他老师少走弯路。

这一研究的关键词有三个:体验、情境、教学引入。有关“教学引入”,大家非常熟悉,每天都在进行实践和探讨,本书在这方面的讨论也很充分,这就就不多说了。下面围绕“体验”、“ 情境”这两个关键词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体验,指的是人亲身去经历某件事物,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或感悟。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并易于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信息提取的过程中,有着深刻体验的事物的信息容易通过回忆等方式被提取出来,与新的知识进行整合,加深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心理学家曾对人的认知风格进行过分类,发现不同的个体认知风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大体可以分为听觉型、视觉型、动作型等不同类型。对群体而言,属于听觉型认知风格的人大约只占群体的3%,属于视觉型认知风格的人大约占12%左右,绝大多数的人都属于动作型或综合型认知风格的人。这样的研究提醒我们,适应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通过“听”老师的话语或者“看”教师的板书来学习的学生数量是很少的,“满堂灌”是最糟糕的课,整天趴在课桌上写作业是效益最差的学习活动。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体验来学习能够学得更好,我们的教学从教学引入开始就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的时空。

最近这些年,脑科学的研究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从各种感官感受到的信息,会引发大脑中不同部位的神经细胞产生反应,通过刺激周边的神经细胞,会建立起一个个的神经回路。每一种神经回路都与人的某种经验、某种学习的经历相对应。如果这些回路经常被激发,相关的学习经验就会被大脑反复强化,并形成记忆;如果神经回路能通过多种渠道被激发,各种信息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加强,人们在理解某一事物的意义时,就会更加关注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手脑并用、多种感官一起经历的体验活动,既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形成,还有助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中学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强调学与思结合、观察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从学习风格的角度看,这样的学科特别适合动作型学习风格以及综合型学习风格的人;从神经学科的角度看,这样的学科特别重视多种感官的同步感受和体验,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多元的、相互联系的神经回路。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充分理解物理学科的特征,在课堂教学的诸环节中处处体现这样的特征,让体验成为物理教学引入、课堂教学深化、学习总结反馈各环节的重要形态。克罗宁在高中学习期间,对物理老师布置的两个体验性学习任务印象深刻:一是要求从废旧物处理场和二手商店寻找零部件,自制一台可由6伏电压驱动的电动机;二是自制一台能将120伏交流电分别降为12伏、6伏和3伏的变压器,还要变压器能承载10瓦功率的负荷。正是这样自己动手制作的实验经历,让他自己对数据分析着了魔。他自己说,能成为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与高中物理教师的对他的引导是有很大关系的。本书的作者把“体验”作为关键要素,探索研究教学引入环节的体验价值、体验的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等,凸显了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

情境,既包含某一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也包括构成和蕴涵在其中的那些相互交织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拿教学来说,学习某一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具体的景象,但学生是否能习得这一知识,不仅取决于教师对这一知识点的阐述、演示或者学生的动手实践,还取决于学生所感受到的班级文化氛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因素。这些都影响着学习的发生与发展。很多时候,情境本身就是学习的内容。学生身处其中,很自然地就和方方面面的人和事物建立起具体的联系,在其中找寻某种秩序和节奏,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学习情境,通常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看见的情境有所不同。这种一种简化了事物的繁杂性、突出主要矛盾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能够很快地将目光聚焦于某一现象、某一焦点问题上展开思考和讨论。这有点类似于物理教学中的各种实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又要经历相关的体验过程,必须要对学习的情境进行设计,使这种情境能够有效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特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情境时,要注重学科情境这种“有控开放”的特征。

脑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人从各种感官所获取的信息,并不是直接进入到元认知系统的。在此之前,要先接受“自我系统”的筛选,大约会有98%的信息被过滤掉,只剩下2%的信息被推送到元认知系统,然后进入认知系统,到了这时,学习才开始发生。“自我系统”的屏蔽作用,让大脑可以保持适度的信息容量,不至于被各种信息“狂轰乱炸”。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才更有可能通过“自我系统”的筛选,被我们所感受到呢?就是那些被学生认为“友好”的信息,如果学生和教师之间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和同学之间有良好的生生关系,学生在教室里学生和生活感到很自在、没有恐惧感,学生对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就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这一学习情境的各种信息就容易被学生所感知到。

学习情境的创设,绝不仅仅是设计一个实验、制作一个动画那样简单,情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场。任何知识都是情境性的,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境域、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离开了特定的情境,既不存在任何知识,也不存在任何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儿童是在情境中实现自我的,知识是在情境中生成建构的,社会(生活)是在情境中显现意义的。情境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在特定的方向上;情境帮助人们建立起所要学习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通过给学生再现日常生活的情境,或者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或者营造符号化的抽象情境,来建设一种学习的文化场,让教师和学生都与这样的文化场相互作用,并通过这样的场实现相互之间的作用,使得整个班级成为一个互助性的学习共同体,是创设情境的价值所在。

“体验”和“情境”,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书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对我们深入理解物理教学的本质很有价值,希望能在完成了教学引入环节的研究之后,继续在教学实施等环节做更加深入的实践,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