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的新兴学科——巧合学(上)

 佛缘we47yb8edz 2017-12-07

「说曹操,曹操便到」,在历史上,同步巧合现象一直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原初观念来看,内与外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的整体。植基于「共时性」概念下所新兴的「巧合学」,其所关注的种种神秘事件,究竟在提示着什么?

神秘的新兴学科——巧合学(上)

或许只有到了现代,我们才需要「共时性」(Synchronicity)这个术语。此一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是指那些有意味的巧合,如「梦境成真」现象,其中既包含着非偶然的因素,也和主体的心理有着密切联系。

什么是同步巧合 文明发展的实例

生活中的同步巧合,很多人都有所经历,但要作为一个领域来探究,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还是在人所共知的文明领域中。尽管科学家们很为他们合乎逻辑的研究而自豪,但巧合、直觉或运气扮演关键角色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举一个例子,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小组和谷歌分别宣布,他们开发出了能识别复杂照片的人工神经网。科技网站「主板」(Motherboard)杂志记者约旦.皮尔森(Jordan Pearson)调查发现,两组人员直到最近才知道对方在做同样的研究。「这真是个疯狂的巧合。」他感叹道,但随即解释说:「从许多方面来看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有这样的需求,以现有的神经网络研究为基础,很快就会导向这一成果。」

只是,在同一时刻分别冒出的同样念头都可以这样来解释吗?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和格雷(Elisha Gray)在1876年同时发明了电话;1773和1774年,席勒(Carl Sheele)和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y)分别发现了氧气;1915到1918年间,两名美国妇女帕蒂森(Mary Pattison)和弗雷德里克(Christine Frederick)都在研究如何利用机械提升做家务的效率。

回头来看人类文明史,公元前500年前后,伟大的先知、哲学家和宗教领袖相继出世:佛陀、苏格拉底、老子……他们在印度、希腊和中国这些相距遥远的地域为人类文明奠定了基础。这或许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天时,而缩小到个人经历的巧合事件来说,就是机缘。在中国文化中,有形的「机」与无形的「缘」从来都是不可分的概念。

上面列举的这些序列性事件,只是卡尔.荣格(Carl Jung,1875~1961年)提出的「共时性」(Synchronicity,又译同时性)现象中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类别。

在这位瑞士心理学家的定义中,当对应于内在与外在、有形与无形、精神与物质世界的两个或更多事件发生「非因果性」的联系时,在某一瞬间,自然与心灵合而为一,同步巧合的「共时性」现象就发生了。荣格写道:「共时性揭示了主观与客观世界之间有意义的关联。」

同步巧合帮人类重建与世界的联系

在近期的研究中,加州整合研究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简称CIIS)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理查德德.塔纳斯(Richard Tarnas)博士探讨了「共时性」概念如何进入了西方学界,及其对当代的意义。

塔纳斯说,16世纪科学变革所埋下的「简化论」种子到19世纪时已长得「相当茁壮」;荣格则在关键时刻将共时性概念引入西方世界,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觉悟。

在塔纳斯看来,共时性是重新与我们周边世界建立联系、在「后现代」生活中获得意义的方式。

塔纳斯用同心圆来比较人类的原初观念与现代观念的不同。里面的圆圈代表自己或自我,外面的圆圈是世界,在过去的时代,两者之间的屏障是不实的,而在现代的世界观中,自我与外界被一条实线划开了。17世纪哲学家笛卡儿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塔纳斯认为,这种只认为自我有意义,周边世界空无意义的世界观,完全将自我与外界隔绝开了。

在过去,如果一个人心中想着一个自己没见过的人,甚至是在很多年前想过的,而这个人意外出现,人们通常会认为,所思所想和事件的发生有关联;同时,古人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在人力之上,有神、有天意或高过人类的其他力量支配着事情的走向。而在今天,人们只会说:「巧合罢了。」于是,「超自然」的可能性被既有观念排除掉了。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物理学家维克多.曼斯菲尔德(Victor Mansfield)则尝试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研究同步巧合,他认为这种现象从心理学和哲学上给当代世界提出了一个重大议题。曼斯菲尔德说,自己和其他人生活中的巧合太多了,无法用「纯属偶然」来解释,「对我这个在科学唯物主义文化中受训的物理学家来说,实在是些令人困扰的体验」。

贝特曼博士的「巧合研究」

今秋在弗吉尼亚大学,客座教授伯纳德.贝特曼(Bernard Beitman)博士的「巧合研究」课程即将开讲,这是高校第一次开设同类课程。贝特曼早年受教于耶鲁医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堪称当代「巧合研究」的奠基人。他的专著《与巧合相连》(Connecting With Coincidence)将在明年出版,而他的网站Coincider.com则为人们提供了交流这类体验、了解这一新兴领域的平台。

贝特曼对这类经验进行了归类。其中一类是与远方的亲人产生同步感应(simulpathity)。他说起有一次,自己忽然感觉窒息,随后他了解到,在3000多公里之外,他病重弥留的父亲当时正喘不上气。他自己和身边人经历过的许多巧合,促使他开始了相关的探究。

贝特曼说:「『巧合研究』这一新兴领域提出这样的认识──思想和环境间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是目前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未认识到的。……这种奇特的对应关系往往令人惊讶,因为它似乎不大可能发生。但『巧合』不仅只是相似事件,这两个事件的关联也必须有意义,且这种意义十分个人化,与关系到的人有着微妙的心理联系。」

美国畅销书《大屠杀中的小奇迹:信仰、希望和幸存的惊人巧合》(Small Miracles of the Holocaust: Extraordinary Coincidences of Faith, Hope, and Survival)中所搜集的三个案例,描述了二战期间的惊人巧合,让人逃过纳粹屠杀。该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大屠杀幸存者,他们搜集的案例真实可信。

奇异经验 巧合学之父的案例归纳

理解奇异的同步巧合——心理学所谓「共时性」现象,对个人成长可以大有益处。比如,帮你找到知己、工作机会,甚至是跑丢的小狗,巧合学之父——美国精神病学家伯纳德.贝特曼(Bernard Beitman)博士如是说。不过他认为,这需要系统的研究。

贝特曼博士是弗吉尼亚大学客座教授。他曾就读耶鲁大学医学院,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精神病住院医师资格后,曾任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系主任。是生活中遇到的巧合事件激发了他作为科学家的好奇心。「这些巧合就像是一些陌生之地,我不知不觉到了那里。」他说。

像所有的学科拓荒者一样,无功而返不能让他满足。贝特曼博士正在开展「巧合学」的跨学科研究,这片天地还少人问津,他也在呼唤同行加入,期许有一天会蔚然成林。

「我想我从中了解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一个人形成的概念会如何支配他们的反应。」比如,有些人认为巧合事件完全可以通过概率得到解释,有的则认为只有信仰才能解释,他本人则试图发现其中的科学价值,使其裨益人生。

建立此一学科的第一步是对这一神秘领域进行界定:巧合是什么?在荣格「共时性」概念的基础上,他给出了一些新定义,同时将巧合大致分成以下几类:

1. 同步事件(Synchronicity): 心理与人际巧合

「共时性」的字面意思是「时间上发生同步」,在一些著述中,贝特曼将这类事件描述为「脑海中的想法与外部事件令人惊奇地发生对应,二者间没有明显因果关系」。比如,20年中,你第一次想到你小学四年级的老师,结果同一天,你就在超市碰到了她。

2. 天赐良缘(Serendipity): 行为上的巧合

这一类基本上是指你在需要一件事物时,虽然不知怎样能找到,却刚好得到了它。

3. 序列事件(Seriality): 一连串类似事件

贝特曼博士解释道,序列性现象是客观世界中给人留下印象的一连串事件,这里没有主观因素,任何人都能看出其连续性,例如本文前述所例举的同步问世的相同科学发明。

4. 感知他人(Simulpathity): 遥知他人痛苦

这其实是「同步事件」的一个子类别,用以界定从远方感知他人痛苦的体验,最多发生于长相将近又性格外向的双胞胎身上,有时也发生在其他亲眷之间。有异于同情心,在这类体验中,感受的主体当时并不知对方在经历痛苦。

美国心灵作家黛比.吉森尼(Debbie Gisonni)的妹妹在多年前饮弹自尽,黛比在《生命课:告别与前行》(Vita's Will)一书中记述了当晚自己和姐姐的感应:「那天晚上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躁紧张,但也说不清为什么,我身上好像无数蚂蚁在爬。」得知消息后,「我和(姐姐)安吉拉通了话,得知她当时也有同样的感受。她大约10:30上了床,但是睡不着,因为她感觉很焦虑,透不过来气。她打开电视想转移下注意力,但摆脱不了出事了的感觉——还是出了大事。然后电话就响了。……」

贝特曼博士有次感到窒息,当时3000多公里外的父亲正在病榻上喘不上气。忆及自己的这段经历,他说:「我们的思想感情对彼此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通过巧合研究,他已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大家全都是一体。」

5. 实用巧合(Instrumental): 刚好符合需要

这类巧合又分为两种。其中一种会带来心理层面的改变。例如,一名妇女已答应让惯于实施「家暴」的丈夫搬回来住,在出发与对方会面前,接到一个拨错的电话。电话那边是一个正遭受男友「家暴」的年轻女子。两人简短谈了一会儿。这名妇女后来对贝特曼说:「这个陌生女子的声音让我明白,和我丈夫住在一起是不对的。当我在机场见到他时,我告诉他我改了主意,他不可以和我同住。」

另一种实用巧合和前面说的「天赐良缘」有关,贝特曼用它来强调巧合的实用性。他举荣格为例,作为临时心理医师,荣格随机所用的东西往往和病人的心理发生对应,由此打破病人的心理防线,顺利进行治疗。一位妇女曾向荣格描述她前夜梦到一个很像金龟子的东西,不可思议的是,当荣格打开窗,正好捉到一只飞到窗台上的金龟子。

小狗斯奈波和贝特曼学生的故事

启发贝特曼博士的另一个巧合事件发生在他的孩提时代。他的小狗斯奈波(Snapper)走丢了几个小时,小贝特曼于是骑车到警署去问有没有人看到他的狗,之后就哭了起来。他骑上车,迷迷糊糊中走错了路。骑了一会儿,他看到斯奈波正向他奔来,就像牠一直在这里等待主人一样。「我敢肯定牠在对我说:『你上哪去了?』」

贝特曼博士笑说:「当你迷路的时候,更有可能发生巧合。」他甚至推测生命中「内置」类似GPS系统,让我们在无意识之中找到需要的东西。

贝特曼又举他的学生为例。这名学生在寻找文化人类学研究助理的职位,却难如大海捞针。一次他参加马拉松赛,他的妈妈在人行道上看比赛时,和身边人攀谈起来,这个人正好要雇一个该领域的研究助理。结果是皆大欢喜。

贝特曼博士说:「我觉得这位母亲是靠她的『GPS』系统到了那个人身边。」研究也发现,小白鼠脑部「海马区」的活跃细胞会提示出牠们在笼中所处的位置,但仍无法解释这种看不见的「导航功能」。

巧合学研究将概率、心理和信仰因素等等都纳入考虑,但很难确定说出巧合发生的原因。不过贝特曼博士发现,不循常规的直觉行为可以加大巧合产生的机率。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他幽默地引用西班牙吉普赛人的一句谚语:「跑来跑去的小狗能找到骨头。」(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