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强电的施工方法分析刘 峰 (深圳市大鹏新区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广东 深圳 518120)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电器数量、电器类型、用电量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使得建筑电气工程中对供电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供配电来说,施工中所采用的施工工艺、方法对供配电整体质量影响较大。供配电作为建筑电气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质是电气工程总体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文章对建筑电气工程中强电施工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以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强电施工;质量控制;电气工程;施工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吃、穿、住、行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住作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使得人们对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强电施工作为建筑电气工程的重要部分,其施工的质量与建筑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应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并掌握正确的强电施工方法和技巧,保障电气工程施工整体质量,提高强电施工水平。 1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目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普遍性问题,若不加以规范和注意,会给施工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充分了解这些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优化施工方法、监督施工过程,降低出现质量事故的风险,提高建筑电气工程整体施工质量。 1.1 变配电设备安装与送电投入操作 变配电设备端是整个强电系统的起点,包括供配电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所有支路的电力负荷在这里集中汇集。具有10kV和0.4kV两级电压,以及电流大、危险性高的特点,一旦出现故障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损失。变配电设备端也是电缆头、各类母线铜排压接点最集中的地方,施工中往往出现工作人员凭经验判断接头是否压接到位的现象,而忽略了用力矩扳手逐一复检接头螺栓的压紧度。同时,接头的接触面是否清洁、无灰尘也是应该重点检查、监督的要点。否则无论是个别接点压接不实,或是接触面夹杂灰尘,都会直接导致接头异常发热甚至起电弧烧毁设备。 变配电设备初步安装完成后,必须委托专业检测单位进行高低压电气实验和安全检测,作为设备出厂前电气实验的复检,杜绝运输、安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备和电缆检测通过后,再进行电缆连接,此时需要关注的问题是电缆头绝缘缠扎应整齐密实,以及裸露部分的相间安全间距(380V不低于2.5cm,建议大于5cm)。 电缆在进出配电柜位置的敷设,也是容易出现问题、需要关注的地方。配电柜的进出线洞口边缘应配有绝缘胶垫,往往有施工人员忽略了这里的绝缘胶垫配置,导致电缆外皮磨损,进而引发严重的短路事故。 在变配电设备的送电投入过程中,应严格遵循逐级投入的原则。从高压环网柜到变压器柜,到低压电源进线柜再到各支路开关,送电过程中的下级开关均应处于分断状态,否则容易造成瞬时冲击电流过载,以及计划外的线路带电导致人身安全事故。 1.2 建筑照明系统与插座接线问题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部分建筑企业不依照规范做法,忽视工程质量,主要问题集中在灯具固定不牢靠、低位灯具(距地面低于2.4m)外壳漏装PE线或PE线压接不实,给后期使用造成极大隐患。此外容易出现的问题还有照明配电箱内布线混乱,不依照统一的排布标准,不仅容易引发漏电问题,还会对管理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插座接线方面的常见问题则是串联插座间的接线不规范,直接把前后两段电线的线头压入同一个插座的端子,而没有做电线分接头。 1.3 建筑防雷接地 防雷接地分项涉及大量的跨接地线焊接(采用结构内钢筋做防雷引下线及均压环的情况),最常见的问题是焊接技术不过关,存在夹砂、虚焊,或焊接长度不够。此外卫生间等电位连接不到位的情况在有些项目施工中较多;高层建筑金属窗框、栏杆接地预留点遗漏也是需特别关注的,可能存在的失误。因此,应针对建筑电气工程所常见的这些问题,重点排查、提前预防,并尽可能优化施工工艺,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保障强电施工的安全性,提高电气工程施工质量。 2 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方法强电施工作为整个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重要部分,应掌握正确的施工方法。强电的施工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预留预埋 高质量的强电施工在结构浇筑阶段就需要打好基础,即做好预留预埋工作,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暗配钢管和PVC管施工。暗配钢管施工时应注意,结构预埋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管道口的密封处理,还要尽可能减少小角度弯头、将线管排列整齐。在连接预埋灯头盒、插座盒时,应注意保持管口和预埋盒侧壁之间的垂直。同时,应注意线管进入线盒长度为3~5mm并用锁扣固定牢固,接头处封闭良好线盒内填充密实,以避免混凝土浸入。 图1 预埋件施工示意图 PVC管具有易变形、耐腐蚀的特性,与钢管相比,PVC管的机械强度相对较低,但由于具有耐腐蚀性,比较适用于腐蚀性较强的场所。在进行PVC管铺设时,应尽量增加绑扎固定点数量、缩短绑扎固定点的间距,以弥补其机械强度不足的弱点,且绑扎间距最大不应大于1m。由于PVC管弯折时容易出现塌陷、扁平的状况,必须使用弯管弹簧进行弯管处理,以保障穿线的通达性。弯管弹簧是实施弯管处理的主要工具,能够保障弯管时整体均匀受力。在进行PVC管预埋时,还应注意确保保护层厚度应在15mm以上。与暗配钢管类似,PVC管敷设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弯曲半径。通常情况下,PVC管的弯曲半径比管外径要大将近6倍左右,有时还会更大。因此,在进行PVC管施工时,建议以其10倍外径的弯曲半径作为标准,以提高施工质量。 2.2 管内穿线 管内穿线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清扫电线管路,管路内在穿入电线之前,必须先彻底清扫,将各种杂物从管内清除干净,其具体清扫方法为:将吸有水的布料绑在细钢丝上,然后将该布料从管路的一端拉入管内,并拉到另一端,来回拉动,反复几次后,将管内的垃圾和脏水彻底清除干净。完成管道内清理工作后,撒入滑石粉,增强管内的润滑度,从而降低管内壁与导线的摩擦系数,提高管内穿线的工作效率。完成电线管路清扫后,即可进行穿入引线。穿入引线是穿线施工中较为重要的步骤,管路穿引线工作、清扫工作是否到位与下一步施工效率紧密相关。不同颜色的导线分别代表不同意义,穿线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做好导线区分工作,L1根据国家标准用黄色表示,L2用绿色代表,L3用红色表示,PE保护线用黄绿相间色表示,中性线用淡蓝色表示,导线穿管时应准确区分各类导线,避免穿错线色,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配线施工。 2.3 电缆敷设 在强电施工过程中,电缆敷设至关重要。电缆敷设前,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首先应做的是电缆的选择和试验。正式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电缆,必须是通过国家认证的、正规厂家的产品,并且其规格、型号应与设计图纸一致,外观无破损。电缆的现场测试内容通常包括:绝缘电阻摇测、直流耐压实验、电缆两端头的芯线颜色及通断检查,还必须截取样品送专业检测机构检测。 电缆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敷设。常规的房屋建筑工程中,电缆在桥架内敷设的情况如图2所示。电缆在桥架内应做好固定、规范排列,避免出现交叉的情况;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对某些电缆进行特殊标记。普通支架上敷设的电力电缆,只能敷设一层;若在桥架内敷设,可以是多层,但不宜超过两层,且电力电缆在桥架内所占用的空间,不应超过桥架截面积的40%。 图2 电缆敷设示意图 由于电缆运输过程中是盘起的电缆盘,在电缆敷设施工时应先行拉直电缆,须特别注意在电缆拉直过程中释放可能存在的扭力。可选择在空旷场地拉直释放,垂直敷设时可悬挂释放;扭力极端情况下会导致电缆芯线扭曲、芯线外皮破损,进一步导致严重的短路或漏电事故。施工中没有释放扭力往往是导致一系列质量问题的源头。 2.4 配电箱、柜安装 主要是指各区域支路配电箱、柜的安装,在进行安装前应先定位安装位置、确定箱柜排列,留出柜前操作空间(通常不应少于0.8m)。在墙面安装的配电箱应注意底边距地高度(依照设计要求)、垂直度(通常为2‰),明装箱要求与墙面紧贴,暗装箱应确保箱门与墙体完成面平齐。落地安装的配电柜还要关注箱体垂直度、槽钢基础的牢固度和位置合理。若遇到需要在配电箱、柜预留孔之外的位置手工开孔,则应严格禁止使用电气焊实施打孔操作,以避免损坏箱体和电气元器件。 3 结束语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建筑业的发展也更加迅速,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强电施工的质量是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强电施工工作是提高整体电气工程质量的基础。强电施工应严格按照《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及验收规范》进行操作,做好预留预埋、管内穿线、电缆敷设以及配电箱安装等各项工作,保障供电及各分项功能的适用性、可靠性,以及最终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刚.自动化控制中弱电控制强电的方法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1):51+57. [2]武经纬.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强电的施工与设计方法论述[J].通讯世界,2015,33(9):165-166. [3]李云峰.建筑电气强电部分设计的相关问题和应对策略[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9):250. [4]梁志鹏.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17,(2):156. [5]朱玉浩,傅业梅.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关于强电的施工与设计[J].住宅与房地产,2015,21(28):111+157. [6]孙明.民用建筑电气强电竖井线路及配电箱柜安装施工质量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9):95-96. [7]张艳娣.建筑电气强电部分设计问题与对策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27):64. [8]陈校,朱明硕.《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强电部分初学体会[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2,(6):11-15. [9]叶旭.强电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技术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6,15(9):73.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17)06-0071-02 作者简介:刘峰(1975-),男,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电气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