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作者就说: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 接着,作者就给我们讲了成书过程,整理如下: 女娲补天遗石→幻化为玉 → 投胎入世 → 历经几世几劫 → 石归山下 → 空空道人抄录 → 曹雪芹批阅增删 整个“成书过程”有七个环节,但云山雾海,前半段寄托神话,后半段是“烟云模糊”之计,根本看不出《石头记》从何而来。 幸好作者有一个提示:“细按则深有趣味。”“按”,是考察,研求的意思。 仔细分析后发现,有一天空空道人从青埂峰下经过: “忽见一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谁的故事?“石头”的故事,作者又在瞒人了,所谓的“石头”乃是作者自己,即曹頫。 曹頫的一生是起伏跌宕的一生,7岁见到康熙,17岁被康熙做主过继给曹寅,并钦点为江宁织造主事,29岁被雍正革职、抄家。曹頫借立松轩之口说“把笔悲伤说仕途”,就是指他的这一段“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故事。 “石头”是作者第一次物化的形象,在前边的《曹頫“异笔”研究》中我已证明作者就是曹頫,所以,《石头记》就是从曹頫的“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中来。 《红楼梦》研究大都以曹雪芹(霑)为作者,如果以曹霑为作者,正文中的“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与曹霑接不上茬,合不上榫。 正文故事与作者事迹接不接茬,合不合榫,是检验解读正确与否的关键,一个重要的标准。以后的《彻解》我们将看到:正文故事与曹頫生平事迹丝丝入扣,字字合榫,天衣无缝。 《石头偈》后有一段话:“诗后便是此石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一段陈迹故事”是作者的真实表白,也就是那段“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故事。但由于这句话过于笼统,谁的“陈迹故事”?详细内容是什么?还是让人如坠云雾之中,摸不着头绪。 根据我的研究,那是曹頫的“陈迹故事”,它的主要内容《楔子》中也略有披露。 按《楔子》中的透露,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 1、亲自经历的; 2、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 3、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真传者; 4、实录其事; 5、一把辛酸泪。 至此,这段“陈迹故事”,就有了一个大致轮廓:亲自经历的真实记录的追踪摄迹的故事,这个故事包含着“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兴衰际遇”,饱含着一把辛酸泪。 《石头记》中有许多“假”,而以上内容却是“真”,这是作者著书的基本思路,按自己的经历来写作。 故事中的“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兴衰际遇”同曹頫生平联系起来看完全吻合。曹頫,1715年出任江宁织造主事,1727年被革职抄家,后被枷号多年,尝尽了人间的炎凉世态。让曹頫感到庆幸的是从他的兴衰的启发看到了《大清》的兴衰,他把握住了这个机遇,为他写《石头记》开辟了道路。 2017、04、16 附:关于《彻解红楼》的几点说明 一、《彻解红楼》的根据 铸一面菱花镜(府·54F·LⅠ0712) 是书勿看正面为幸(甲·8F·JⅢ0243) “铸一面菱花镜”肯定了《红楼梦》有正、反两面,“勿看正面”表明了作者对待《红楼梦》一书的根本态度:注重反面。 立松轩、畸笏叟都是曹頫的化名,因此这两条批语也就是曹頫自己的思想、意图,因此,反面解读《红楼梦》是一条阅红正道。 由于《红楼梦》具有正、反两面,所以二百多年来《红楼梦》的解读基本上也分为两派: 正面解读,━━文本派; 反面解读,━━索隐派。 今天该如何对待呢? 我的意见是:一书两读,两书并读,既看正面,也看反面,双轨运行。 二、正面解读浅议 1、正面解读不包括“后四十回” 正面看《红楼梦》确实也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典范,在小说界属于旷世经典。 笔者已判定八十回《红楼梦》是完本不是残本,因此,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是个混血儿,是伪本,“后四十回”不是曹頫原著,不能归入红学范畴。 按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解读,是伪解。 2、正面解读是一种文学鉴赏 王文娟的越剧《红楼梦》,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等将《红楼梦》正面演绎到艺术的最高水平,确实给人美的享受,红友们转发的昆曲《红楼梦》选段(朱冰贞,翁佳慧的表演)美仑美奂,让人陶醉,我看了好几遍。但是,它们只是属于文学范畴,不属于红学范畴。 《红楼梦》的正面解读,是小说,是文学鉴赏,属于文学范畴。 《红楼梦》的反面解读,是政论,是学术研究,属于红学范畴。 根据程高本改编的戏剧,影视,以及音乐,绘画等都是原著《红楼梦》的派生物,衍生物,不是曹頫原汁原味的《红楼梦》。与《红楼梦》研究应分属两个范畴,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3、正面解读目前的困境 正面解读目前已陷入困境,即解不通《红楼梦》,如: 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让许多红学家迷茫不解,宝玉怎么能一面热恋黛玉,一面又期待宝钗,另外还牵扯着湘云?周汝昌先生为此误将湘云当成了脂砚斋。 红学家吴玲女士说:“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谁也解不开的千古之谜。 正面解读遇到的此类问题还有许多,如: 秦可卿,一个宁国府的孙子媳妇,丧礼却摇山撼岳,而爷爷辈的贾敬去世却无声无息? 宝玉为何没有大名? 薛宝钗“待选”为什么没有下文? 王熙凤,一个美艳少妇怎么长一双“掉梢眉,三角眼”? 贾琏凭什么也称“二爷”? …… 解不通,说明:文本解读“此路不通”,已走到绝路,须急速回头,另找出路。 目前看,唯一的出路就是反面解读。 三、反面怎么看? 畸笏叟一句话,“勿看正面”,可是“反面”指什么?在那里?怎么看? 经过六年多的探析,方才有了点眉目。 “反面”,“俗眼”是看不到的,必须用“巨眼”看,那是作者“不写之写”的内容。 它在哪里呢? 在关键词的谐音中; 在中华文献典籍的蕴意中; 在作者精心设计的“时间密码”中; 在人物的隐寓中; 在仿《庄子》的艺术情节中; 在仿《推背图》的语言,联句,判词,诗词,谜语,酒令等中; 在诡秘的内在结构,写作秘法及奇异的文笔中…… 只要破解了以上载体的涵义,就能看到《红楼梦》的“反面”了。 《红楼梦》的主题,主要内容,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便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才是作者要写的《红楼梦》,一部真实的《红楼梦》。 而正面所看到的《红楼梦》,则是一部假的《红楼梦》。 四、反面解读的途径 许多红学家都说了《红楼梦》易读难解,确实正面读易,反面解难。 脂砚斋为反面解读指出了一个方向,一条路径: 谁为智者?又谁能通?(甲·2F·ZⅡ0078) 谁是知音者?(府·53F·LⅠ0708) 两批指明,“通”的基本条件,一是“智”,一是“知音”。 什么条件才算“智者”呢?第五回暗示过:天分高明,性情颖慧,第二回暗示说:致知、格物、参玄、悟道。 致知,具有渊博的知识,具体来说,就是要吃透《清史》,吃透《红楼梦》文本,吃透批语,吃透曹家史,吃透相关的文献典籍;五个吃透是彻解的基础; 格物,具有能把握事物的内涵,以及相关联系等的能力,《红楼梦》中如每个词,每个隐语微词,每个艺术情节中都有独特的涵义; 参玄,能参透事物的玄机,奥秘,《红楼梦》中即指内在结构,写作秘法,文笔特点等等; 悟道,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如社会运行的规律,书中十二钗中暗藏的兴衰。 “知音”,指真正懂得作者的创作思想,意图,目的。 我不是“智者”,但却是“知音者”,我愿以笨拙之力,弥补“智”之不足,我想还是可以完成《彻解红楼》任务的。 谁是知音者?作者借立松轩之笔发出呼吁,殷切期待“知音”出现,从《红楼梦》面世已经253年(1764━━2017),知音迟迟不见,是不是知音,是一个关键。 具备“知音者”的条件,其一,知道《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谁; 其二,知道作者生平事迹; 其三,明白作者的本旨,即创作思想,目的,意图,手段,秘法等等。 此外,我还发现《红楼梦》不只是一部书,它是由五方面内容组成的,有:《红楼梦》文本;批语;清史相关部分;曹氏家族史;中华文献典籍。 后四者都同文本有着密切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如: 文本与批语之间是锁钥关系; 文本与《清史》之间是表里关系; 文本内容就是一部曹頫及其家族的传记; 文本内容渗透在中华文献典籍中,与中华文献典籍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因此读《红楼梦》必须采用五书并读法,方能做到《彻解》。 五、反面解读的效果 反面解读效果如何? 一通百通! 一通百通,一部《红楼梦》再无梗阻,所有结节,疑案,悬案,公案……全部能找到答案,且都合情合理合榫。 红宇澄清,一扫众说纷纭局面。 因此,这是一次比较准确的科学的全面的彻底的解读。 这主要是指脉络筋骨方面等大的方面,当然也有个别小问题由于历史尘封的原故,一时找不到落实点,但不影响大局。 2017、04、16 |
|
来自: 水清木华kkxa19 > 《经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