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彻解红楼》〔102〕:小耗子偷腊八

 水清木华kkxa19 2017-12-10

 

《彻解红楼》〔102〕:小耗子偷腊八

━━《第十九回》解读之六

 

第十九回,宝玉怕黛玉睡出病来,便顺口诌道:“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一个林子洞。林子洞里有一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因说: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内果品短少,须得乘此打劫些来方妙。”

接下来调兵遣将,派出四位小耗出去偷。

只剩香芋一种时,老耗子拔出令箭问:“谁去偷香芋?”

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应道:“我愿去偷香芋!

大伙都不赞成,小耗道:“我虽年少身弱,却是法术无边,口齿伶俐,计谋深远,此时管比他们偷的还巧呢!”

众耗问他有什么妙法,小耗道:“我不学他们直偷,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用分身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

众耗子说:“你先变一个我们瞧瞧。”

小耗子摇身说:“变!”却变成一个最标致美貌的小姐。

当众耗子质疑时,小耗子现身说:“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香玉呢!”

黛玉翻身,将宝玉按倒,一边拧,一边骂:“我把你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骗我的呢。”

怎么看这个小插曲呢?

 

   脂砚批道:前面有“试才题对额”,故紧接此一篇无稽乱话。前无则可,此无则不可。盖前系宝玉之懒为者,此系宝玉不得不为者。世人诽谤无碍,奖誉不必。(庚·19F·Z1459

该回主要讲“试才题对额”,脂砚却说:“前无则可”,意思是没有这一篇也可以。而“耗子偷腊八”却“此无则不可”,意思是不能没有。

“偷腊八”,看似玩笑,实则有深意、隐意。

“腊八粥”,原是僧人施舍粥,后演变成汉俗,“偷腊八”意谓偷汉风俗文化。

须知,清初,前几个皇帝都是严禁“效汉俗”“入汉习”的。皇太极生前曾下令:“切勿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俗。”

康熙在二十六年六月初七日,告诫满臣:“一入汉俗,即大背祖父明训。”

事实上,康熙对汉文化极为推崇,《红楼梦》借“偷香芋”故事,调侃康熙倾心汉文化。

 

满族定都北京后,满、汉两族的思想、文化、习俗等冲突如何处理?这是清代前几位皇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国策,不能等闲视之。

最初,努尔哈赤严禁习汉俗,坚持讲满语,创满文,着满服。但是汉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强大的汉文化氛围,让满族人难以抵御,从皇太极开始即注重学汉文化,到康熙时,几乎是全盘继承。

偷腊八故事就是影射其事,黛玉偷香芋,暗写康熙逐步全面地接受汉文化的事实。如康熙八(1669)年四月十五日,康熙亲率诸王大臣前往太学祀孔。步行进大成门,至孔子位前,行三跪六叩礼。康熙这一祭,軽軽的将自己列入汉文化的承继者、倡导者,形成满、汉同一文化的假像,手段十分高明。曹頫以一个“偷”字讥讽其事,极为准确,形象。

“偷腊八”,暗藏着重大国策,所以,脂砚说:“此无则不可”。

 

 

 

201707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