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郎织女的故事发源地—山西和顺|列国志

 金色年华554 2017-12-10


和顺县东临河北邢台,南下上党盆地。历史悠久,孕育了“牛郎织女”的传说。 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和顺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示范保护地”。

 

天河山


位于和顺县与河北省交界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总面积30平方公里。这里奇峰林立,峡谷幽峻,植被丰茂,林木葱郁,这里群瀑飞雪,清泉鸣筝,水源丰沛,是著名的“太行山水”;这里松涛阵阵,牛羊成群,又称“云顶草原”。



早在新石器时代,天河山地区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时期,孔夫子曾游学至此,“夫子岩”由此得名。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八路军主要根据地之一。129师医院,冀南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前身)等革命遗址,至今保存完好。特别是天河山一带广泛流传着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拥有大量的文化遗存。经多位专家考证,这里就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原生地。



2005年,天河山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中国爱情山”。2006年,天河山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七夕”文化研究基地,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七夕文化之乡”。

 

天河山峡谷漂流


天河山拥有北方最大的户外拓展培训基地和华北落差最大的峡谷漂流项目,因落差大,水流急,惊险刺激,被誉为“中国情侣第一漂”。

 

云龙山


和顺地图象一只美丽的蝴蝶,也象一头昂首的雄狮。县城正居于蝴蝶和雄狮的心脏部位,县城之西就是美丽的云龙山,主峰是海拨1548米的摩天垴,似龙头高昂,拖一脉秀水曲折蜿蜒,两条漳水云蒸霞蔚,酷似龙行云中,故名云龙山。北朝石窟就镶嵌在山的中腰。

 

兵宪牌坊

俗称石牌坊,位于和顺县城关镇中和街北端。兵宪牌坊,由88块灰青石砌成,四柱三楼,雕刻精致。石柱两侧,刻有荷花、牡丹纹样,石柱之间明间镂刻有麒麟圆环形图案联接。次间,则镌刻有佛家万字纹样联接。中间,横梁长3.3米,上面刻有“中宪大夫昌平兵备道山东按察副使药济众”19个字。再往上的横梁上,镌刻有“十八学士登瀛州”图,图上置有石匾,刻有“陵京锁钥”四个大字。明间两侧刻有“双凤朝阳”图,顶端为仿木出檐斗拱庑殿顶。次间下檐正脊,置雕花立柱承接上檐。石牌坊气势雄伟,结构精巧,颇为引人观瞻。

 


兵宪牌坊其实是隔不远的两座牌坊,一个是石牌坊,一个是木牌坊。两座牌坊一主一副,建于明末,是为当地一位名叫药济众的人修建的。药济众是和顺县北关村人,明朝举人,后在山东做官。明崇祯六年返乡时,正遇到明末农民起义军攻打和顺城,药济众率全城人奋力抵抗40多天,城破后,药济众跳井自杀。“兵宪牌坊”是药济众的学生为他修的,这位学生叫刘弘光,当时任“巡按山西监察御使”。石牌坊在南,木牌坊在北,相距10米,目前保存完好。

 

懿济圣母庙


位于和顺县平松乡合山村东,距县城15公里。圣母庙,创建于元代,寺庙占地面积为2600平方米。庙内,平面布局紧凑,殿台迭层高升。最北端,有木结构牌坊、四柱单檐,通高10米。庙前牌坊,横额成匾,正面书写“懿济圣母庙”五个大字。背面题写有“显泽候神祠”。顺着庙前牌坊往里走,便可看到圣母庙的戏台。这座戏台,坐北朝南,台下是通道,戏台两侧为钟鼓楼。钟鼓楼再往两边延伸,是灵官庙。在圣母庙右侧,有“显泽候神祠”,俗称大王庙。

 

走马槽


走马槽地处晋冀两省的分界岭上,一眼望去,奇峰绝壁,格外险峻;周围约15平方公里的山岭上,绿草如织,犹如置身于北国大草原之中;山上可以看到用石头筑起了一条条“古栈道”,栈道两边以石块砌起像城墙一样的“护墙”,加上“烽火台”、“望台”,弯弯曲曲,绵延起伏,看上去就像去了“八达岭”;更为奇特的是,在半山腰有一个千米的大溶洞,洞内石笋、石柱、石钟乳形态各异,并有石花、石菊、石珍珠等,玲珑剔透,大有南国景观之秀丽。

 

青岗寺


位于县城东四公里的义兴镇凤台村东的凤凰山脚下。背山面水,环境清幽,为和邑十景之一的“凤台异形”风景区,古今游揽胜地。因其历史久远,再加年久失修,殿宇破烂,碑刻散落,始建年代,无志可考。所幸建筑遗存尚好,经省古建研究所古建专家蔡泽俊实地考察,视大殿呈元代建造特点,当属元代所建,距今己有8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人间苍桑,自然风雨剥蚀,千疮百孔,遍体鳞伤,满目荒凉,塑像一空,但整体建筑保存完好。

 

香山寺


位于和顺县喂马乡大佛头村西一华里处的山坡上,始建于北宋熙宁三年,距进约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殿宇背靠山岗,东西有清水环绕,院内有两大古松参天,现存正殿五间,南殿三间,东、西配殿各四间,南殿两侧有钟楼二楼,东侧另配有禅院。

 

砍三刀


油布袋又名砍三刀,色呈金黄,绵甜利口,是山西人春节期间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年年关,家家制作,户户蒸食,代代相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炸制时,为使麻油渗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称“砍三刀”。又因其吃起来油香四溢,故又称“油布袋”。

 

莜面栲栳


莜面栲栳,微量元素含量高,可健脑醒目,还可降三高。和顺的莜面栲栳,工艺讲究,成形美观与口感劲道完美结合,是和顺县一道有名的家常美食。民间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李渊问:'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称,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辞海》)。唐寅有诗云:'琵琶写语番成怨,栲栳量金买断春。'看来当时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笼屉作答了。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路过静乐县,看莜麦初收,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传给当地。再后来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蒙、冀、鲁等地,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

 

糊嘟


糊嘟看似制作简单,其内容却丰富,锅里放清水,把洗尽切块的土豆、豆角等辅料一并搁进锅里煮,待到锅里的水煮开,菜半熟时就可以撒面了。撒面也有讲究,需要根据锅里水的多少撒面,多了少了做出来的糊嘟都不好。撒面时,沿着沸水面的外延转着圈撒,中间和边沿留出可以上蒸汽的空隙,面撒好了,就盖上锅盖改慢火慢慢蒸煮,等锅里的水耗到只剩可以与撒进去的面粉均匀调拌时就到了调糊嘟的工序。调糊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序,需要两个人共同操作,一人紧紧把稳锅沿,一人用擀面杖急速搅动锅内已经蒸煮成熟的面和菜。这时候最见功力,搅动的过程是面、菜、水三者紧密融合的过程,搅动的时间短了,频率不够,方法不对头都可能使做出来的糊嘟里夹有生面疙瘩。这样的糊嘟是不合格的。常见的糊嘟有玉米面糊嘟、莜面糊嘟。乡间还有用酸菜、豆叶菜、萝卜丝等作辅料调糊嘟的,因为糊嘟里放些蔬菜不仅在调糊嘟时更容易使面、菜、水三者结合,而且可以使糊嘟的口味更好。调糊嘟对火候的掌握也很重要,旺火煮开水,慢火蒸煮面。如果掌握不好,火旺了糊锅,火慢了到点吃不上饭不说,还可能做出夹生的糊嘟来。

 

寒湖月饼


以其皮薄馅多、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被列为晋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寒湖月饼”因产地在和顺县阳光占乡寒湖村而得名,寒湖月饼生产采用独特配方、手工制作、传统吊炉温火烘烤加工而成,具有配料精致、色泽诱人、香酥味美、口感纯正、不油腻不变味、保存时间长、适合大众消费的特点。

 

和顺肉牛


2001年,和顺县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国西门塔尔杂交牛,被农业部确定为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山区类群,'和顺肉牛'的地位和品牌正式被确立。

 

喂马大莜麦


主产于本县喂马乡。该莜麦独具特色,医疗保健价值极高,能够治疗贫血和毛发脱落,延缓人体衰老,保持旺盛的生理机能。

 

和顺牵绣


牵绣是在已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和顺牵绣究竟源于那个朝代?由于牵绣作品不易保存,因此极难说清这个问题。和顺民间牵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这些来自民间的牵绣艺术品,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



和顺民间牵绣从样式到整理成形一般需要糊裱、画图、裁剪、手工牵绣等4—5道工序;在牵绣针法的运用上主要用斜针、平针、散针绣、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多种针法,布局结构错落有致 ,构图章法严谨,穿插得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无愧于“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和顺民间牵绣品虎跃龙蟠,龙飞凤舞,色彩鲜艳,美厚端庄,形象逼真,淳朴秀丽,刻画精妙,神情兼备,以前多为日常用品,主要有鞋垫、肚兜、帽子、耳套、枕头、荷包、针线包、粉线袋、钥匙套、坐垫、香包等,图案多以莲生贵子、二龙戏珠、十二生肖、福海无边、祥龙献瑞、丹凤朝阳、五子夺莲、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凤凰牡丹等吉祥图案和虎、狗、狮、花草、昆虫等自然景物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昔日的日常用品已经成为现在的民间手工艺品。

 

和顺五谷画


最早从和顺境内开始流传到山西,然后流传到陕西一带。五谷画是利用纯天然且带有芳香气息的植物果实,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这类贴画,古已有之。据传明清时期,源于陕西关中。它是劳动人民为祈盼五谷丰收,天下太平,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而制作的一种民间工艺品。也曾作为地方官上京为民请命奉上的特殊珍品,非常珍贵。五谷艺术深深扎根于我国民间,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创新,目前的五谷艺术已经成为我国甚至全世界艺术界的一枝奇葩。



五谷画不仅美观时尚,画面清晰逼真,浓淡相生,立体感强,构图奇特,生动传神,而且它采用纯天然的植物种子作原料,所以五谷画具有清新自然,健康环保的特点,也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亲切感。五谷画是我国劳动人民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可能是自古到今老百姓对农业最传统最真挚的祈盼。五谷泛指粮食作物,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各种豆类等等。自古以来,五谷素有凝聚天地精华之美称,在佛教和道教规仪中,视其为夺天地之精华的吉祥物;在我国民间五谷还被大家奉为吉祥物,是驱恶避邪之宝,中国传统更将“五谷”尊为中国食文化的灵魂。这些都使“五谷艺术“除形的质朴、神的虚灵、意的深邃、法的自然魅力之外,更赋予了深厚内涵的民族文化功用,给五谷画注入了更加神奇的魅力。五谷画朴素自然的再现了大自然的风采,令人叹为观止。同时它也唤醒了人们内心一种重返大自然的愿望和感受,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传说之'牛郎织女'的发源地


据专家考证,牛郎织女的发源地是以和顺县天池村为轴心、半径2公里至3公里处,这里历代传承着许多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地名:牛郎洞、金牛洞、喜鹊山、南天门、天河池……海拔1200米的牛郎峪村,相传是牛郎居住的地方,南天池村是传说中仙女下凡的地方。南天池村一带还保持了许多与传说相关的习俗:每年七月初七,这个地区的村民们保留'看天'风俗,夜间在院中南边摆上桌子或案板,供放毛豆、玉茭和蒸馍。


一带一路上各国各地区基础数据,尽在西行列国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