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 | 肖萍:地方人不会讲地方话是种悲哀【转发】

 瑞德阁楼 2017-12-11

(本文转载自“甬派原创”)

甬派客户端记者 沈之蓥 刘哲 实习记者 吴保平


“一个地方最有底蕴的文化宝藏就是方言!如果它消失了,都说普通话,那跟现在的城市建设有啥区别,都是钢筋混凝土?!多一份传承多一份内涵,总归是好的!”在看了甬派关于宁波方言陷入窘境的报道后,派粉“AAA红膏枪蟹”如此评价。

宁波年轻人熟练使用方言的情况,真如网传图表中所说的那般式微吗?原因又是什么?

(肖教授的书)

甬派记者找到了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肖萍,肖萍教授从事方言研究多年,是宁波方言数据库负责人,已参与余姚、海曙、慈溪、宁海等地的方言发音人招募及录制工作。

在受访之前,肖教授已经在网上看到过“6-20岁年轻人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图表,“这张图的来源不好说,但方言确实到了比较危险的时候了,不仅仅是宁波。

(网传图片)

网传的这张图靠谱吗?

肖萍:这张表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并发给了我在苏州的导师——苏大文学院教授汪平,因为苏州在榜单中“垫底”,已经有好几家当地媒体去采访他。

这张图具体是谁做的我不太清楚,看上去像是一份大学生暑期实践,其中有不太准确的地方,比如说苏州,在吴语区中,苏州在方言保护方面可以说是做得最好的。

但是,许多地方的方言都到了比较危险的时候,不止是宁波。

方言为什么越来越弱?

肖萍:一个是普通话的推广。作为方言工作者,推广普通话我们是非常赞成的,一个统一的国家,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这与方言本身并不矛盾。

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改造的,跟北京话最为接近。相比北方方言,南方方言跟普通话差别比较大,因此,在推广普通话过程中,力度会大一些。

其次,以前在推广普通话过程中,有的地方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比如禁止学生在学校里讲方言。

还有就是城市化,大量人口流动融合,普通话成了最常用的语言,方言可以依附的土壤越来越少。


(“我冷,我冷冷冷,天架咋噶冷,骨头打相打......”这是宁波方言歌手扬炀的《嗦搭界》)

宁波方言情况怎么样?

肖萍:我们国家也在重视方言保护这个问题,有一个“语保工程”,宁波部分我在参与,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要找到合适的方言发音人有点难了,很多人已经不会讲。

我们对发音人的要求比较苛刻:要三代世居一地,配偶也要同一个地方,没有长久外出工作等。

像宁波城区,找发音人相对容易一些,但我们也注意到,他们的发音跟以前已经有一些不一样了;在慈溪,我们在当地花了4个月寻找发音人,最后找的人并非完全符合规定的条件。而这也是全国的普遍情况。

相比普通话和英语,有人认为方言不重要,你怎么看?

肖萍:一个地方人不会说地方话,是一种悲哀。我们现在讲文化自信,方言也是一种地域文化,也要文化自信,作为地方人,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地方文化。如果连地方话都不会说了,你的身份标签也就没有了。

另外,乡音也是一种乡愁。比如著名的宁波帮,乡音是感情的纽带,有句老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说话,双方就有共鸣了。

方言也是语言的活化石,里面保留了很多文化印迹,跟地方戏曲的关系非常紧密,是皮跟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方言不会说,在地方戏曲的传承上就会有问题。

(图据肖教授朋友圈)

为什么浙江会有这么多方言?

肖萍:这跟交通有一定关系。吴语区中,北部的江苏、上海,都是平原地带,历史上沟通比较方便,南部的金华、温州等地,自古多山交通不便,因此,语言上存古的内容也保留的比较多。

怎么保护宁波方言?

肖萍:我们目前做的“语保工程”其实是一种保存,先把声音记录下来,让后代子孙知道原先语言的面貌。

只有传承才能真正保护方言,但是保护方言不能靠强制,要分场合,像课堂教学还是要用普通话。

但是,大人可以有意识的在家里鼓励孩子说方言;学校可以开设选修课,让感兴趣的学生来学习;政府层面也要适度引导,营造说方言的氛围。

语言是一种能力,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窗口,它的多样性就像物种的多样性 ,如果这个世界只剩下了人,你说这个社会又会是什么样子?


(“小来发”林国芳的宁波方言表演,他是宁波方言口头文化发音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