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都叫做芳香化湿药 脾喜燥恶湿,湿浊内阻中焦,脾胃就会运化失常。芳香化湿药辛香温燥,因此有醒脾和胃,燥湿化浊,疏畅气机,消胀除痞的作用。主要用于湿阻中焦,脾阳被困,运化失常而导致的脘腹胀满,食少倦怠,呕吐反酸、大便溏泄、口干多涎、舌苔白腻等症状。 另外,湿温病、暑湿病的初起,湿热内蕴也可以用这类药物。芳香化湿药气味芳香,能够祛除邪秽之气,因此还用于治疗瘟疫、瘴疟等病。 这一章是芳香化湿药,后面一章是利水渗湿药。大体上除湿的用词,也就是化湿、燥湿、渗湿、利湿几个方面。其中化湿指的是上焦,也就是辛宣芳化,从汗排出。渗湿和利湿主要指的是下焦,也就是淡渗利湿,从小便排出。 燥湿主要指的是中焦,上不能宣、下不能利,只能就地干燥。 当然了,这不是绝对的,黄柏主要作用于下焦,也是燥湿药,也是把湿邪直接烘干 湿是阴邪,重浊黏腻,壅滞难去,因此使用这类药物的时候需要注意配伍行气畅中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等药,从不同的侧面祛除湿邪,增强化湿的作用。如果是湿热合邪还需要配伍清热药,寒湿还需要配伍驱寒药。脾胃虚弱的还用过配伍健脾胃药 芳香化湿药多辛温香燥,容易耗气伤阴,对于阴虚津亏以及气虚的患者慎用。而且这些芳香药多含有挥发油,因此不宜久煎,煮时间长了挥发油消失,药也就失去了作用。 苍术 cang?zhu?别把读音弄错了 苍术和白术在汉代是作为一个药来用的,统称术。它们的作用也有相似之处,比如都能燥湿健脾。 苍术含有挥发油,新鲜的苍术根切开以后能够析出油点。相比白术来说,苍术质地更重一些。 白术也有油点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解郁辟秽,明目。 苍术的燥性充足,因此能够想到苍术,首先是它的燥湿作用。但是苍术也含有挥发油,不仅能燥湿,也能芳香宣散湿邪,也就是能够通过发汗来祛除湿邪。 苍术燥脾湿,芳香气味能健脾运,脾喜香味。因此苍术主治中焦湿滞,脾失健运所导致的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大便溏泄、倦怠乏力,舌苔白腻垢浊等情况 比如平胃散,就是用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苍术能发散燥湿,性温能驱寒,因此善于散风寒、祛湿邪,可以用于风寒湿邪侵袭肌表导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鼻塞的风寒夹湿表证。比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神术散,《症因脉治》的苍术除湿汤等药 苍术能燥湿,而且性味辛散,辛散的药也能说它是祛风,因此苍术可以用于痹症偏于湿重的情况,也可以用于风盛的行痹以及寒盛的痛痹,对于湿热下注导致的热痹,,症状可见足膝肿痛,或者萎软无力,步履艰难的,可以用苍术配伍黄柏或者是石膏、知母。苍术配伍黄柏就是二妙散,苍术配伍石膏知母就是白虎加苍术汤了。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脾为生痰之源,脾不运化,水谷精微不能转化成气血,就会化生痰饮,因此痰饮水湿是程度上的差别。苍术燥湿的能力强,兼能健脾运,因此可以用于化痰饮 苍术配伍香附、枳壳、制半夏、天南星、茯苓等药,可以用于月经量少、经闭不孕,拌见形体肥胖、痰多乏力等症。也就是女科书上常说的形肥经少、形肥经迟等症状 如果是脾虚肝郁,湿浊下注而导致的白带增多,《傅青主女科》的完带汤,用苍术配伍白术、车前子、人参、柴胡等药 另外,《辨证录》用苍乌参苓散治疗一时心痛,时发时止,一日数次,昼夜不安等证。《活法机要》用苍术芍药汤治疗痢疾腹痛。《太平圣惠方》的抵圣散、《秘传眼科龙木论》都用苍术来治疗雀盲、两目昏涩等眼病。 苍术的用途大体就是这些,这个药算是一个很重要的药,因此在使用上需要注意它的燥性。以及它辛散辟秽、质重通降的性质。因此也说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 在临床实践中,除了以平胃散为代表的健脾祛湿作用,和以二妙散为代表的清热燥湿作用,苍术还有一个妙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苍术性辛燥,能够健脾运,辛能宣散上焦湿邪,燥能祛除中焦湿邪,而苍术质地重着,因此也能下行而通利下焦湿邪,所以二妙散采用选用苍术来搭配黄柏。 因此苍术是一个行水气很好的药 临床上常用三四倍苍术配伍一倍麻黄,比如苍术30配麻黄10,或者苍术45配麻黄15,苍术能行水气,麻黄能利尿。麻黄泻肺气,苍术健脾也就是补肺,能制约麻黄对于水气的疏泄,因此苍术配伍麻黄不会出汗,反而专行水气,而明显的小便增多。 在一些湿热病中,重用苍术,而且配伍三分之一量的麻黄,往往会收到奇效,可以用于顽固性寒湿证、湿热证、风湿证,当然了,不同的情况需要配伍不同的药物 因此在《中医治病绝招》中说:苍术三倍于麻黄利尿。 苍术这个药燥性很重,如果运用不当,会导致汗出过多以及伤阴动血证。因此在临床上使用苍术需要注意几点:第一就是舌苔厚腻,说明确实是有湿邪。第二就是平素出汗比较少的患者,出汗多的患者就需要谨慎。第三是没有阴虚、血燥、津枯的表现。第四是消化道没有活动性溃疡以及其他出血表现的。第五就是先小剂量用过苍术有效但是湿邪不除的。 苍术的用量,虽然这个药无毒,但是它燥性太重,因此一般用量都比较保守,也就是10-30克,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用到五六十克。 在炮制上,大部分都是生用苍术。如果嫌它的燥性太重,可以用米泔水泡苍术,然后再炒一下,米泔水的性质温和,泡了以后就会降低苍术辛烈燥性,转而有和胃的作用,可以用于湿气呕吐、脾胃不和、痰喘咳嗽、目生翳障等情况。 临床上还有用麸炒苍术的,经过麸炒以后,苍术的辛性减弱,缓和了燥性,气味变得更加芳香,因此增加了健脾和胃的作用,可以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闷、青盲雀目等情况。 还有焦苍术,苍术炒焦以后护发油啥的就没了,而涩性增加,固肠止泻常用,比如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者妇女的淋浊白带等症。 现代还发现苍术有降血糖、降血压、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可以用于糖尿病 还有用苍术治疗胃下垂的,用的是苍术提升脾气的作用:苍术10-15克,加水武火煮三分钟,再文火煮半个小时,。也可以用沸水浸泡苍术当茶喝。 苍术的禁忌:防风、地榆为之使。 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 血虚怯弱及七情气闷者慎用。误服耗气血,燥津液,虚火动而痞闷愈甚 凡病属阴虚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咽塞,便秘滞下者,法咸忌之。肝肾有动气者勿服。 '内热阴虚,表疏汗出者忌服。 厚朴 厚朴用的是树皮和根皮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燥湿消痰,消积除满,温中止呕,降气平喘。 厚朴也有挥发油,有芳香气息。但是厚朴的辛味不只是标注,确实有辛辣味道。而且能够刺激喉咙。反而是厚朴的苦味并不重。 能够想起厚朴,首先就是它通腹气的作用,能够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厚朴这个药辛能行气散气,善于运化中焦之气而疏利气机,是行气除胀的重要药物。凡是脾胃枢机不利,而见到气滞不舒,脘腹胀满的都可以使用,而且要大剂量使用。 比如伤寒论的厚姜半甘参汤,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需分。半夏半升善除满,治疗腹胀此方真。用于治疗腹胀,厚朴一次用半斤,折合现在115克。汉代煮药是煮一次,现代煮两次,因此现代用这个方子,如果按照原方剂量,厚朴也需要用80克。 《金匮要略》厚朴三物汤:厚朴半斤,大黄4两,枳实五枚。 要想腹气畅通,就是用大剂量,小剂量往往达不到目的,这个等后面再仔细说厚朴的剂量问题。 厚朴性味苦温,能燥中焦湿浊,又能够行脾胃气滞,对于中焦湿阻,气机郁滞,脾失健运而导致的脘腹痞闷,胀痛不舒,呕恶食少,舌苔垢浊而腻的患者,经常会用到,比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平胃散,《内外伤辨惑沦》的厚朴温中汤,《金匮要略》的厚朴大黄汤等。 厚朴苦能降气,辛能散结,除了能通腹气以外,还可以消食积、通胃肠积滞,常用于食积不化,停滞于脘腹,气机阻滞而导致的嗳腐吞酸、脘腹胀痛、痞闷不舒等症状。在这方面经常配伍焦三仙等消食药。 如果是积滞比较重而导致脘腹胀痛,大便不通,可以和大黄、枳实、厚朴这一类的配伍,就比如承气汤这一族的方子。 因此,厚朴通腹气,气滞能通,食积也能通,寒能用,夹热的也能用,有湿邪能用,大乘气汤那样燥邪伤肠的也能用,而且效果很好,这样一个傻瓜药是医生最喜欢的,只要是胀肚子,就会首先想到它。 因为痰湿阻滞导致的呕吐、食积导致的积滞,都能用 厚朴通腹气,因此承气汤多用厚朴,腹气畅通以后,胃气自然能够和降,大便也就通畅了。 厚朴性燥,能够燥湿,而且能够调和脾胃气机,因此也可以用于霍乱吐泻,清浊不分,用于止泻当然就不能配伍大黄了,热痢需要配伍黄连,寒泻的需要配伍白术、木瓜,比如《济生方》中的实脾散。 厚朴能祛湿行气,既能降胃气,又能畅运脾气,脾气舒畅,湿浊消散,也就没有了痰涎,因此说厚朴能化痰。 厚朴降胃气,当然也会降肺气;健脾气,因此也就坚肺气,因此说厚朴能降气平喘 厚朴燥湿痰,降气平喘的作用可以用于痰多壅肺、胸闷气逆而导致的咳喘症状,比如伤寒论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苏子降气汤。 治久患气胀心闷,饮食不得,因食不调。冷热相击,致令心腹胀满:厚朴火上炙令干,又蘸姜汁炙,直待焦黑为度,捣筛如面。以陈米饮调下二钱匕,日三服。亦治反胃,止泻。(《斗门方》) 治因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痰涎郁结,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茯苓四两,半夏五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盏半,生姜七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易简方》四七汤即《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治虫积:厚朴、槟榔各二钱,乌梅二个。水煎服。(《保赤全书》) 现代用厚朴主要就是这些作用,厚朴另外还有一些作用,现代运用已经不多了 比如厚朴杀虫的作用,消化道寄生虫所生存的环境,就是胃肠湿热,或者说是因为生虫而导致胃肠湿热,这两者的因果关系没办法追究。厚朴通腹气,消积滞,虫也算是积滞,因此也能有利于虫的排除。厚朴能除湿,但是性温,如果配伍槟榔、乌梅,就能够克伐厚朴的温热性质,而起到杀虫的作用。 厚朴的辛味,能行气,不仅是降气,也有宣散作用,厚朴用到大剂量就能发汗,因此《本经》说厚朴主中风伤寒,头痛。确有发汗作用,特别是夏季贪凉,里有湿邪,外感风寒,厚朴也经常用到。 厚朴入脾胃,对于外感伤寒,气血涩滞导致的肌肉不仁,风寒痹痛,也有治疗作用。 也有书说厚朴主死肌 再就是治疗惊悸,悸本身属于肝病,厚朴能辛散行气,能舒畅脾气,当然也就能舒肝气,平肝逆。惊本身属于心病,厚朴能安肠胃,因此也能定心神,所以《本经》说厚朴能主惊悸。当然了,也有人有不同看法。遇到惊悸的时候大家可以试一下。 厚朴能调理脾胃气机,我们都知道,胃气升而为苔,脾气降而为带,厚朴能燥脾湿,舒脾气,因此也能够治疗白带病。脾胃和妇科的关系密切,脾胃气机不通,冲任二脉也就不能通畅,因此对于闭经、月经延迟,厚朴也可以考虑。 关于厚朴的主治就说这些 厚朴的剂量,我的教科书上写的是3-10克,实际上这是一个无效剂量。刚提到在伤寒论中,厚朴用到半斤,折合现代,可以用到80克,实际上也有一部分人就善于大剂量使用厚朴,也会用到80克。 伤寒论上写半斤的药,都是能多用的,比如熟地、厚朴、柴胡、半夏、生姜等药,这些药往往小剂量使用和大剂量使用完全不是同一个作用。 对于腹气壅滞不通而言,学过《黄帝内经》的人都知道,这个在内经是很严重的疾病,不管是兼什么疾病,如果出现腑气不通,也要先治疗腑气不通。因为腑气是不是通畅,关系到人体阳气能不能正常运行。经常性的腑气不通,就会遍生诸病,全身不舒服。 中医这样强调腑气不通的重要性,在治疗的时候就需要速治,因此必须使用大剂量的厚朴,直通腑气。再举个例子,比如你通下水道,你是一下子把它捅透,还是分半个月的时间,慢慢捅呢? 因此对于腹气不通,就是要用大剂量,这个剂量就不能小。 从汉代到明代,用到厚朴的时候一直就是大剂量。但是大剂量也有坏处,厚朴这个药本身是理气的,经常大剂量使用就会导致气虚。 在厚朴的使用中,还有这样一个病例,古代人吃人参吃多了,肠胃气滞难行,就是用厚朴通腹气。它两个本来就是一个补气,一个顺气。 因此叶香岩说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这句话也没错。问题是叶香岩也算是半个医圣,他这么一说,厚朴的用量就降了下来,再以后用厚朴就是1-3钱,连10克都不到。其实就是把一把锋利的匕首当西瓜刀用了。 所以说在临床上,遇到腹气不通的时候,就是要用80克,争取尽快解决问题,当然这个剂量也不能持续使用,用太多了会消耗气血。 遇到腹气不通可以在50克左右的剂量上使用一段时间,既能大力通畅气机,又不至于太过消耗气血。 如果不是腹气不通,就是普通胃胀,或者是其他疾病,可以用二三十克的剂量。 甚至也可以做成平胃散那样的散剂,用量就更小了,祛湿也管用。 因此厚朴的用量,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既不要因为书上写的最大剂量9克而不敢大剂量使用,也不要挂在大剂量上下不了。 厚朴这个药,有一定的刺激性,会刺激喉咙,因此需要炮制,一般都是姜制,每100斤厚朴放10斤生姜榨的汁,拌匀,装到袋子里闷到姜汁被完全吸收,然后用文火炒干,处方写姜厚朴。 经过生姜炮制的厚朴,挥发油并没有减少,而对于喉咙的刺激性减轻了,因此更适合用于脘腹胀满,咳嗽气短,特别是适合呕恶。 如果不经过炮制,直接用大剂量,可能就会因为刺激性太强烈而导致患者喝不下。 当然了,现在开厚朴药店里面就一种,也就有啥算啥,除了特殊情况一般也就是写厚朴,很少写姜厚朴。自己开的门诊,也没必要自己去炒,把厚朴多放一些日子再用,也能减少刺激性。 有刺激性的比如半夏、麻黄,都是放一段时间更好用。 比如用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痰气郁结,咽中不适,似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息者,半夏厚朴汤主之。 本来就是咽喉不舒服,就不能再用对咽喉有刺激的生厚朴,只能用姜厚朴。 厚朴这个药用好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药,可如果用不好,10克就会出现副作用,比如会造成口干,或者腹部不适,也有的会加重胃肠道症状,比如因为气虚不运导致的胃肠道积滞,厚朴破气,就不适合使用 在临床上使用厚朴还有一些注意事项,我直接复制一下 《本草经集注》:'干姜为之使。恶泽泻、寒水石、消石。' 《药性论》:'忌豆,食之者动气。' 《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本草经疏》:'凡呕吐不因寒痰冷积,而由于胃虚火气炎上;腹痛因于血虚脾阴不足,而非停滞所致;泄泻因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伤冷;腹满因于中气不足、气不归元,而非气实壅滞;中风由于阴虚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寒邪;伤寒发热头疼,而无痞塞胀满之候;小儿吐泻乳食,将成慢惊;大人气虚血槁,见发膈证;老人脾虚不能运化,偶有停积;妊妇恶阻,水谷不入;娠妇胎升眩晕;娠妇伤食停冷;娠妇腹痛泻利;娠妇伤寒伤风;产后血虚腹痛;产后中满作喘;产后泄泻反胃,以上诸证,法所咸忌。' 厚朴花 厚朴花是附着在厚朴后面的一个药,介绍的很简单,用的也比较少,需要掌握的主要是花和树皮的区别 厚朴花辛、微苦,微温,气味芳香,归脾胃经。功效开郁化湿,理气宽中。 作为花入药,厚朴花以气味见长,因此比厚朴更多芳香辟秽,行气宽中,但是燥性比厚朴弱 厚朴花的主要作用在于行气,比如用于肝胃气滞、胸脘胀闷、食欲不振。纳谷不香等气郁气滞类的疾病。 厚朴花轻,更容易上行,而宣散辟秽,这方面可以用于感冒咳嗽类疾病,比如用于暑湿感冒 厚朴花的分量比较轻,在用量上也不宜太大,一般也就是用几克的剂量,也没人用太大剂量。作为花毕竟价格贵,而且在作用上很多都和厚朴类似,如果需要大剂量使用的话,就不如用厚朴便宜了 厚朴花虽然燥湿的作用比如弱,总归是一个燥湿药,加上它芳香宣散的作用比较强,因此具备发汗作用,既燥湿又发汗,因此阴虚液燥的患者忌服。 藿香 藿香辛,微温,有芳香气息。归脾、胃、肺经。功效化湿、解暑、和胃、止呕。 藿香是以香气著称的药,能宣散上焦湿浊,这种药不是很多,除了藿香以外,也就是青蒿,佩兰勉强能算。 藿香性平和而不燥,既能散表邪,又能化湿邪,而且芳香宣散能力很好,因此可用于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导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脘痞胀满、呕恶泄泻等证,比如藿香正气散。 也可以用于湿温病,身热不渴、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脉濡缓的情况。比如藿朴夏苓汤。 我们拿藿香正气散说一下,藿香这个药,以气味入药,就是依靠气味来治病,因此在处方的时候需要尽量保留气味。藿香正气散这个药,就是用藿香做散剂,根本不煮,直接吃,因此效果很好。现在西药的藿香正气水,煮了以后再浓缩,药效相对来说就差很多,好歹藿香正气水还有效。等到了藿香正气软胶囊,干脆做成了现代化的制剂,这种软胶囊到胃的末端才会溶解,药效都释放到肠子里去了,所以根本不管用。 越是现代化的制剂,距离处方初衷越远 藿香的温性不重,暑季感寒能用,湿温病属湿热性质的,也能用,它是一个寒热都能用的药。从另一方面来说,即便是遇到一个湿温病,也不能都用寒凉药,因为寒凉药清热虽然好,却郁闭气机,反而不利于湿邪的排除。 藿香辛温芳香,辛散而不峻烈,有的温性而不是燥热,因此能健运脾胃,宣化湿浊,也是一个治疗湿阻中焦,中气不运的常用药,比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不换金正气散,用于理气化湿,和中开胃。《证治准绳》的七味白术散,用于治疗湿浊困脾,中焦不和而导致的脘腹胀满、食少纳差、恶心呕吐、泄泻不清、舌苔浊腻。 注意这个舌苔浊腻,这是湿浊的代表,一般看到舌苔浊腻的患者,就会经常选用芳香化湿药 藿香能化湿浊、运脾胃、和中止呕,因此可以用于治疗脾胃湿浊引起的呕吐,单用就有效,配伍半夏、砂仁、生姜等药也可以。 藿香的止呕,是治疗湿浊导致的呕吐,对于胃虚的呕吐不宜。藿香这个药毕竟是个宣散药,更侧重于升提脾气,如果是胃虚的呕吐,用了藿香以后不仅不能止呕,还会加重 藿香芳香辟秽,能散邪气,辟秽浊,因此也被说是通利九窍,而能解除时邪,也就是时令病,比如现在流行的禽流感,就是时令病,换个季节它就不流行了 藿香这种辟秽浊,散邪气,还可以用于山岚瘴气,水土不服,寒热疟疾等疾病。 另外藿香还可以治疗霍乱、痢疾、鼻渊。鼻渊就是鼻窦炎 藿香漱口可以治疗口臭,有的说是治疗饮酒口臭。其实就是用它的香味遮臭。当然了,藿香去湿热邪气,也能针对口臭的成因有治疗作用。 香口去臭:藿香洗净,煎汤,时时噙漱。(《摘元方》) 治小儿牙疳溃烂出脓血,口臭,嘴肿:土藿香,入枯矾少许为末,搽牙根上。(《滇南本草》) ⑦治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各二钱。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之。(《圣惠方》) 藿香这个药性质温和,芳香醒脾,辟邪扶正,而且有止呕的作用,因此可以用于治疗妊娠呕吐,胎气不安。我没找到藿香安胎的字句,但是这种芳香健脾的药,孕妇是可以使用的。 孕妇忌讳的是重着下引药,比如龙骨、牡蛎,以及破气破血药,大毒药物等类型。 藿香在主要作用就是这些,现代研究认为藿香有止咳化痰的作用。解表除湿药如果不能止咳化痰,那反而是笑话了。 关于藿香的剂量,由于这个药是伴随着温病学发展起来的一个药,因此最开始的用量就不大,也就是十克以内,但是多做散剂,就算是散剂的效果比汤剂更大一些,也没有人会尝试太大的剂量。而且藿香毕竟是一个夏天用的发汗药,剂量太大也没有用处。 藿香的禁忌:《本草经疏》:'阴虚火旺,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中焦火盛热极,温病热病,阳明胃家邪实作呕作胀,法并禁用。' 《本经逢原》:'其茎能耗气,用者审之。' 佩兰 佩兰辛、平,有芳香气息,归脾、胃、肺经。功效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辟秽,解郁。 佩兰的实际味道略微有点苦,说微苦是对的,但是资料标注都是辛味,辛是药物的功效,不是实际味道。 佩兰和后面的泽兰,都是兰,属于兰这个系列的,都是芳香怡人,而性味平淡。因此在选择药物的时候,往往会不把佩兰或者泽兰当做主要药物来使用。 佩兰的芳香气息,能够辟邪秽,开郁结,因此也用于解暑除湿,比如用于外感暑湿,湿温病初起,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肢体酸重疼痛,头昏重胀痛,胸闷脘痞,经常呕恶等症状,可以单独用佩兰,也可以配伍藿香陈皮等药物,比如《时病论》的芳香化浊法,《增补评注温病条辨》的七叶芦根汤,《重定广温热论》的五叶芦根汤等药方。 对于夏秋交替时节感受湿热,或者脾胃内伤复感外邪而导致的湿温初起,症状可见恶寒少汗,身热不杨,午后热甚,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的,也可以用佩兰来治疗。 佩兰本身是一个气味芳香见长的药物,对于湿邪重的疾病,它没有那么强的能力祛湿。但是佩兰气味芳香,对于暑湿秽浊气息,有很好的辟秽作用,因此暑病多用,而往往会配合其他药物来使用。如果是单独使用佩兰,需要用很大的剂量才可以。 佩兰和藿香一样芳香化湿,醒脾和中,因此也可以用于湿邪内困所导致的身热不杨,脘腹痞闷,呕恶,吐厚浊涎沫,口中甜腻,不渴或者渴了不想喝水,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的症状,这种情况也叫做脾瘅。 虽然说佩兰和藿香都是芳香化湿药,但是藿香发汗解表的作用要比佩兰强不少,藿香辛散而不峻烈,性温而不燥热,擅长理气止呕,是治疗湿邪气滞呕逆的要药。 而佩兰芳香性平,更擅长辟秽浊,去腐气,是治疗脾湿口甜口臭的良药。 香薷也能芳香化湿,发汗解表,但是香薷发汗的能力强,有夏月之麻黄的称号。如果按照发汗的能力来比较,香薷发汗最强,藿香就差一些,佩兰性平,发汗最弱。 藿香辛散性平,既能散郁结,又能化浊气,辟邪秽,因此能解郁散结,疏利气机,可以用于肺气郁结,不得宣扬而导致的呼吸不利,喉痒咳逆,气喘水肿等症状。 佩兰解郁结,也能用于肝气郁结,情志不舒而导致的精神抑郁,善叹息,胸闷胁胀,脘痞嗳气,或者是月事不行,苔薄腻,脉弦的症状。 佩兰能入脾胃,因此能运脾胃之气而旺盛气血生化之源,也能解肝胆郁结,由此能用于妇科病,而具有生血调经的作用,不仅是用于月事不行,也可以用于产后气血两伤,元气受损,正气不足,“百节空虚”的产后诸病。 因此《雷公炮炙论》说:'生血,调气与荣。'也就是调气生血,增强体质。 除了上面这些作用以外,佩兰还有两个对立的作用。首先,佩兰能祛湿气,开肌表,因此能治疗小便不利,水肿。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能清利生痰之源,因此也能治疗胸胁痰饮,多涎。 《本草经疏》说:'肺主气,肺气郁结,则上窍闭而下窍不通,胃主纳水谷,胃气郁滞,则水谷不以时化而为痰癖,兰草辛平能散结滞,芬芳能除秽恶,则上来诸证自廖,大都开胃除恶,清肺消痰,散郁结之圣药也。' 佩兰既能解郁结,也能利小便,因此在《现代实用中药》用它来治疗腰肾疼,结石等症,这方面记载不多,可以试一下。 佩兰性质平和,入脾胃两经,因而前人多认为它能生津止渴而治疗消渴症,比如李东垣就说它能生津止渴,润肌肉,治消渴。 现在也有用佩兰治疗二型糖尿病的,效果还不错。比如佩兰二术汤,佩兰四钱,白术四钱,苍术四钱,茯苓六钱,陈皮三钱,半夏三钱,泽泻四钱 还有人用佩兰杀蛊毒。消痈肿,治疗风邪侵袭的一些疾病,这些都可以用佩兰的性质来解释。 佩兰的用量,我这边书上说的是5-10克,实质佩兰的药性很平和,而且发汗的作用比较差,可以大剂量使用。用几十克都是常见的剂量,我这边有用到60克的,应该说这也不是极限。即便是不用这么多,考虑到佩兰的性质平和,适当多用一些也是必要的。 使用佩兰的时候需要注意,气虚,特别是胃气虚的患者禁用。阴虚的患者也最好不要使用。 砂仁 砂仁也叫做缩砂仁,是几十粒种子干缩在一起。 砂仁辛、温,气味芳香,归脾、胃、肾经。功效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醒脾开胃,固肾止遗。 砂仁也叫缩砂仁,整个一个种子团凝聚在一起,因此质地比较重,当然了,药店的砂仁有的带着皮壳,会感觉轻一些。砂仁虽然也是芳香化浊药,但是主要归于脾胃,用它来治感冒的不多。加上砂仁还有安胎的效果,因此它主要的作用就是调和脾胃。 当然了,砂仁的温性也是比较明显的,用于暑湿感冒也未必合适。 砂仁的芳香气息浓郁,因此标注了辛味,能够醒脾,化湿,止呕,调和脾的气机;同时它还能治疗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寒泻冷痢,也具有和胃降胃的作用。因此能双向调节脾胃。 具体来说砂仁的作用,首先在于化湿行气温中,醒脾和胃,因此可以用于脾胃气滞,湿浊中阻所导致的脾胃不和、脘痞不饥,脘腹胀痛,饮食不化,呕吐呃逆,嗳腐吞酸,小儿疳积等症。 比如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子 砂仁辛香性温,能温中健脾止泻,和胃调中而止呕,因此也常用于虚寒吐泻,冷痢等症。 治冷滑下痢不禁,虚羸:缩砂仁、炮附子(末)、干姜、厚朴、陈橘皮等分。为丸。日二,服四十丸。(《药性论》) 治小儿滑泄,肛头脱出:缩砂一两。去皮为末,每用一钱,以猪腰子一片批开,入药末在内,绵系,米泔煮熟,与儿食之,次服白矾丸。(《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缩砂散) 砂仁第三个作用是行气和中安胎,常用于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而导致的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症。 砂仁安胎而止呕,祛湿而健脾,因此在妊娠呕吐中很有市场,是常用药。 安胎药有很多,但是以气血为根,黄芩安胎常用,但是经常用黄芩导致太寒也会滑胎,生姜止呕常用,经常用生姜导致烦热,也会胎动。只有补气药能壮胎的根本,因此经常配伍。即便是用砂仁安胎,也需要配合点补气药。特别是对于妊娠胃虚气逆,呕吐不食的,更需要配合补气药。 另外的可以根据寒热辩证,偏热的加黄芩,偏寒的加生姜。 如果是妊娠期间见到腰酸腹胀,或者小腹坠胀,伴有少量阴道出血的胎气受损,胎动不安症,也可以用砂仁,比如《景岳全书》的独圣散,就是单用砂仁来治疗胎气受损,胎动不安。临床也可以配伍白术、苏梗等药来使用。 如果是因为肾气不固所导致的胎动不安,也可以配伍补肾药来使用 砂仁不止是治疗孕妇呕吐,不是孕妇的呕吐也有效果,就是脾虚痰阻导致的呕吐,一样用砂仁。只是砂仁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它开胃很好,因此用砂仁治疗习惯性呕吐,在取得效果的同时,往往会增加体重。 别看孕妇用砂仁随便用,剂量大了也没事。将军肚的如果也学着用砂仁,用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上当。 砂仁开胃的功效,不亚于焦三仙鸡内金,甚至我感觉比那几个还好用。 治妊娠胃虚气逆,呕吐不食:缩砂仁不拘多少。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生姜自然汁少许,沸汤点服,不拘时候。(《济生方》缩砂散) 治妇人妊娠,偶因所触,或坠高伤打,致胎动不安,腹中痛不可忍者:缩砂不计多少。慢火炒令热透,去皮用仁,捣罗为末。每服二钱,用热酒调下,须臾觉腹中胎动处极热,而胎已安。(孙用和) 接着说砂仁的作用,砂仁能舒畅气机,因此可以用于心腹疼痛,比如《本草纲目》的缩砂酒。 砂仁入肾,《医林纂要》说砂仁润肾,补肝,补命门。《本草纲目》说砂仁养胃益肾,理元气。《黄帝内经》说: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砂仁味辛,由此说它润肾。 砂仁性质温,而芳香走窜,说润肾好听,它也是入肾阳的一个药,因此只能作用于肾阳。关于这一点有些争议,有的书认为砂仁就是入脾胃,比如说《本草新编》就认为砂仁“止于脾胃”,这个“止”字用的很坚决,就是到脾胃为止,不能作用于肾。 砂仁用于肾病,主要是用于奔豚证,奔豚证是水逆病,因此能解释为肾气虚动。 再就是有人用砂仁治疗全身肿满。治遍身肿满,阴亦肿者:缩砂仁、土狗一个,等分。研,和老酒服之。(《仁斋直指方》)。这个土狗是蝼蛄,不是笨狗,别弄错了 治气虚肿满,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症者: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七分,陈皮八分,半夏一钱,砂仁八分,木香七分,生姜二钱。水煎服。(《古今名医方论》香砂六君子汤) 砂仁整个的种子团缩在一起,因此也叫做缩砂仁,缩砂入肾,能温肾缩尿,治疗尿频、遗尿。这个可以从形态学上来解释,它本身就是缩砂,因此能缩尿,再就是它干缩以后,也符合肾主藏的含义。 治疗尿频遗尿,是砂仁入肾所治疗的主要症状,这个无可争辩,就是通过温肾阳来实现的。 生砂仁是不能入肾的,如果需要入肾来治疗尿频遗尿,必须用盐砂仁,通过盐的炮制,引药入肾,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砂仁入肾,虽然没有多少作用,却用来解释另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比砂仁入肾更难理解,那就是用于治疗口舌生疮,牙齿疼痛。我的书中说是用于真元亏耗,虚火上炎而导致的口舌生疮。 可是砂仁真的能治疗口舌生疮,牙齿疼痛,我就用砂仁治疗过口舌生疮,还挺好用。按理说口舌生疮都是上火,砂仁性质明显的温性,没助火势加重口疮就不错了,怎么会治疗口疮呢? 我就遇到过,因为有呕吐而用了砂仁,然后发现口疮好了。整个方子里面都没有一个清热药。 有用就成,也没必要非要解释清楚 砂仁还有解食物中毒的作用,这个和它调和脾胃气机的作用有关系。可以用于“一切食物中毒” 治一切食毒:缩砂仁末,水服一、二钱。(《事林广记》) 牙齿疼痛:缩砂常嚼之。(《仁斋直指方》) 另外砂仁还可以治疗女子崩漏,化铜铁骨鲠。 砂仁能止呕安胎,因此说它能降肺气,而用于气逆咳嗽。 治咳嗽和止呕道理是一样的。 砂仁的作用大体就是这些,总结一下就是健脾气化痰浊,而能止呕。开胃气助消化而能通腹胀。脾胃通畅食欲增加因此能扶正气。散郁气而能治脘腹胀痛。安胎气而能治胎动不安,妊娠呕吐。 辟邪秽而能解食毒;固肾气而能治疗尿频遗尿;固元气而能治疗虚火上炎 砂仁用好了真是好药,因此需要对它的药性有所熟悉,也要善于使用它的长处。 关于砂仁的剂量,教科书说的是3-6克,这个剂量太小,止呕安胎都不管用,一般可以用到二三十克,也是很平常的剂量。 砂仁的炮制,刚提到了盐砂仁,就是用盐水拌砂仁,然后炒。砂仁一般生用,要的就是它芳香辟秽的气味,但是在引药入肾的时候必须盐制,另外用于妊娠呕吐或者胎动不安的时候,盐砂仁能减少它的燥烈,便于长期使用。 用于妊娠不是必须用盐砂仁 砂仁的性质燥烈,因此阴虚有热的忌服。我这边教科书是这么说的。这么说也不对,砂仁用于治疗口腔溃疡不就是解释成虚火上炎嘛,这个虚火当然就是阴虚,阳虚也不会有虚火。 但是属于实热证的,砂仁偏温,还是需要谨慎使用。 《本草经疏》:'凡腹痛属火,泄泻得之暑热,胎动由于血热,咽痛由于火炎,小儿脱肛由于气虚,肿满由于湿热,上气咳嗽由于火冲迫肺而不由于寒气听伤,皆须详察鉴别,难以概用。' 《得配本草》:'气虚肺满禁用。'《药品化义》:'肺有伏火忌之。' 《海药本草》:'得诃子、鳖甲、豆蔻、白芜荑等良。' 白豆蔻 豆蔻原本出自唐 杜牧 《赠别》诗:“娉娉嬝嬝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从此豆蔻特指十三岁少女。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砂仁和白豆蔻在作用上很类似,因此需要比较两者的区别 砂仁和白豆蔻都是姜科植物,有着亲属关系。 我们看白豆蔻的具体作用。白豆蔻辛温芳香,行气化浊,因此能治疗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证。 比如《圣济总录》的白豆蔻汤用来治疗肠胃感受湿气,濡泻无度,腹痛少食等证。濡就是软。 《仁斋直指方》的半夏厚朴汤,治疗湿热困脾,胃反吐痰,胸满胁痛等证。 还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木香顺气丸,《奇效良方》的白豆蔻丸,证治准绳的太仓丸等药。 白豆蔻温中化湿,和畅中焦,也会用于湿温病和暑温病夹湿的情况。比如《温病条辨》的三仁汤,《医源》的藿朴夏苓汤,《温病条辨》的甘露消毒丹等方子。 这些方子还都是很有名的,其中以三仁汤最出名。是湿热阻滞脾胃的常用方。 白豆蔻也可以治疗呕吐,如果是用于胃寒呕吐,单独使用就会有效,也可以配伍陈皮半夏之类的药物来使用。 白豆蔻的温性比较明显,因此可以用于治疗胃寒性疾病,比如胃寒呕吐,胃寒气逆等情况,代表方是《香砂养胃丸》 白豆蔻有醒脾的作用,而且燥湿性很好,能用于湿热性疾病,也能用于解酒毒,比如《兰室秘藏》的葛花解酲汤,就会用到白豆蔻,当然也要配伍能清热的药物。 在《本草纲目》还记载白豆蔻治疗噎膈和寒疟。白豆蔻能健脾止呕,当然能治疗噎膈。至于寒疟,这方面没经验,就不多评价了。 白豆蔻的主要作用就是这些。总结白豆蔻,主要也就是几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用于湿热病和酒毒病,酒毒也是湿热性质的。其次是用于治疗呕吐、气逆、噎膈等胃气上逆的疾病。 第三是治疗胃寒性的疾病。 第四就是治疗脾胃气滞导致的胸膈痞闷,岔气刺痛,胸胁满痛等疾病 第五是治疗脾湿导致的腹泻。 主要的也就是这几个方面 很多书上都说白豆蔻入肺,能温肺平喘,也没见到这方面的方子。如果是肺寒咳喘,可以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用的是厚朴,不是白豆蔻 倒是有一个方子,是用蔻仁治疗食道癌的,白蔻仁、砂仁各2克,荷叶半张,荷叶切碎,和蔻仁砂仁一同放到砂锅里煮,然后代茶喝。 对比白豆蔻和砂仁,会发现大部分时候选择的还是砂仁,选用白豆蔻的主要是那几个名方,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因为方子里面有,所以就用了,也不会具体去想白豆蔻是什么作用。 但是在学习白豆蔻的时候,还是需要熟悉它和砂仁的区别。 砂仁气味芳香,种仁的质地重,因此芳香畅胃气,质地重入下焦,能安胎,还能治疗遗尿。但是白豆蔻不能入下焦,也就没有安胎的作用,虽然白豆蔻也能止呕。 不是所有止呕的药都能安胎 古书说白豆蔻入中上焦,砂仁入中下焦,这个算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砂仁开胃气,健脾气,所治疗的疾病大多是虚症,甚至还说砂仁补肾气,因此砂仁所治疗的疾病多偏虚,或者说多杂症。而白豆蔻多用于湿热病,暑湿病等时邪疾病,多属于新感疾病,因此白豆蔻所治疗的疾病多属于实证。 这两点应该作为白豆蔻和砂仁的主要区别吧。 叫豆蔻的有白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一般写豆蔻或者蔻仁是指白豆蔻,就是今天说的这个。 用量不用特殊说明了,和砂仁差不多的东西。 处方的时候需要注意,白豆蔻气味芳香,不耐久煮,需要标明后下。 白豆蔻的禁忌: 注意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法咸忌之。' ②《本草汇言》:'凡喘嗽呕吐,不因于寒而因于火者;疟疾不由于瘴邪,而因于阴阳两虚者;目中赤脉白翳,不因于暴病寒风,而因于久眼血虚血热者,皆不可犯。' ③《本草备要》:'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 在白豆蔻和砂仁后面,分别写了豆蔻壳和砂仁壳,性质和豆蔻、砂仁差不多,但是力量比较弱。现在都追求疗效,也没多少用的。 草豆蔻 草豆蔻在植物形态上和白豆蔻的区别还是蛮大的。 前面说了,白豆蔻用的就是生药,一般不炮制,最多也就是打碎了用。而草豆蔻有多种炮制品,比如炒制、姜制、盐制等。炒制是将草豆蔻直接炒黄。姜制是草豆蔻炒热以后,喷洒姜汁,然后炒干。盐制是边撒盐水边炒。 这算是草豆蔻和白豆蔻的第一个区别吧 草豆蔻辛,温,归脾、胃经。功效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豆蔻和白豆蔻的作用差不多,临床上如果买不到白豆蔻就会用草豆蔻替代。如果说区别,草豆蔻行气的作用不如白豆蔻,而温燥性质要比白豆蔻强,因此草豆蔻主要就是用于脾胃寒湿气滞,而白豆蔻还能用于三仁汤那种祛湿热的方子。 草豆蔻的作用,大体分为这么几点。首先是治疗泄泻、呕吐。草豆蔻能温中散寒,燥湿醒脾,因此能够用于寒湿气滞而导致的呕吐泄泻、嗳气等证。 草豆蔻用于治疗寒湿郁滞中焦而引起的胃痛呕吐,常配伍高良姜。高良姜是温里的,草豆蔻是化浊行滞的,都针对寒湿呕吐。 高良姜和草豆蔻都是姜科的植物,有一个药叫做红豆蔻,是高良姜的一个变种大高良姜的果实。 草豆蔻能燥湿浊行气滞,能够用于中焦不运,寒湿盛的患者,治疗寒湿腹痛、腹满。痰饮。带下等疾病。 白带病不是脾胃病,却也是脾虚湿胜而导致的 草豆蔻能健脾运,因此也能够用于不思饮食,中焦痞满,食谷不化等饮食积滞类的疾病 草豆蔻用于脾胃虚弱或者寒湿郁滞而引起的食欲不振,常配伍木瓜 草豆蔻作为一个芳香化浊药,也可以用于瘴气、瘴疟、霍乱等属于秽浊气息侵袭人体导致的疾病 草豆蔻还被用于解酒毒、杀鱼肉毒 关于草豆蔻的功效主治大体就说这些吧。它和白豆蔻在功效上差不多,只要能够记住它们的药效不同点就可以了。 关于草豆蔻的禁忌:注意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者禁服,无寒湿者慎服。 《本草经疏》:'凡疟不由于瘴气;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湿热瘀滞,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泻暴注口渴,湿热侵脾,因作胀满,或小水不利,咸属暑气湿热,皆不当用。' 《本草备要》:'忌铁。' 草果 白豆蔻、肉豆蔻、草果,都是姜科植物。草果的植株和昨晚上草豆蔻的很相似,但是果子不一样 草果辛、温,归脾、胃经。功效燥湿散寒,除痰截疟。 从砂仁到白豆蔻,白豆蔻比砂仁温一些,草豆蔻比白豆蔻温一些,但是草豆蔻也没看出性质多么温热,还算是一个比较平和的药物。而草果比草豆蔻性质更热,这种热就表现的更明显,因此也说它燥热伤津。 在芳香化湿药中,都是提到芳香气息,或者是含有挥发油,草果也含有挥发油,但是就没有佩兰那种芬芳,而是气息浊烈 从功效描述上也能看出来,砂仁和白豆蔻是化湿,草豆蔻和草果是燥湿,而草果是燥湿散寒,草豆蔻是燥湿温中。温中是服药以后自我感觉胃暖和,散寒是服药以后全身暖和。在等级上又不一样 草果温热性质在几个药里面最强,而且燥性也最强,因此它的燥湿能力也最好,而在治疗痰饮水湿疾病上面,具备更强的化湿化痰的能力,因此说它能除痰。 草果的特点大体就是这些,下面看看它的具体功效 草果辛温燥烈,能温燥中焦,健脾和胃,因此擅长治疗脾胃寒湿,常用于寒湿阻滞脾胃,中阳不运而导致的吐清稀涎沫,肢倦不温,身重酸楚,呕恶泄泻,脘腹冷痛,纳呆食少,口淡不渴等证。 还可以用于脾寒证,大便泄泻,面青不食等症,比如《济生方》中的果附汤 治脾痛胀满:草果仁二个。酒煎服之。(《仁斋直指方》) 草果含有挥发油,也叫做芳香辟秽,而且性质温燥,因此可以用于秽浊气息外感的疟疾、瘟疫、痰饮等病症。比如《瘟疫论》的达原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常山饮,《济生方》的实脾散、清脾汤等药。 治疟疾,胃中寒痰凝结,不易开解:草果、常山、知母、乌梅、槟榔、甘草、穿山甲。水煎服。(《慈幼新书》草果饮) 治瘅疟,脉采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水,小便黄赤,大腑不利: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术、草果仁、柴胡(去芦)、茯苓(去皮)、半夏(汤泡七次)、黄芩、甘草(炙)各等分。细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侯。(《济生方》清脾汤) 治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初起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身疼痛: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用水一钟,煎八分,午后温服。(《瘟疫论》达原饮) 《本草纲目》:'草果,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 草果温胃化饮,因此也会有消食化积的作用,可以用于食积腹满,当然是寒湿性质的。比如《仁斋直指方》用草果一味药,酒煎服,治疗寒湿直中,脾胃失和而导致的腹部胀满,按之不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泄泻等证。 草果辛温燥烈,燥湿和散寒性质都比较强,在使用的时候往往需要炮制来制约它的这种性质,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姜制、煨制和炒制,其中以姜制用的比较多。姜制以后,草果的燥烈性质得到收敛,更擅长温中止呕,可以用于寒湿阻滞脾胃,脘腹胀满,反胃呕吐等疾病。 草果的用量,在治疗比较严重的腹胀的时候,可以用到50克。 草果辛温燥烈,伤津液,耗损元气,因此凡是阴虚血少者忌用,老弱虚怯者慎用。 忌铁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