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11 月 17 日 -20 日,第五届京港感染论坛在京举办,在本次会议上,丁香园通讯员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胡必杰教授进行了专访。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呈现新特点 现在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以往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患者人群不同,免疫抑制患者以及创伤性检查后或体内留置导管的患者、高龄、肿瘤化疗的患者比例均显著增加。 第二,常见感染的病原体与以往不同。以往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现在更常见的是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MRS)、产 ESBL 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甚至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非发酵菌中除了以前比较单一的铜绿假单胞菌以外,现在出现耐药严重的不动杆菌如鲍曼不动杆菌,以及耐药率更高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 第三,社区发病的传染病的病原体也可成为院内感染的病原体。比如我国出现的 SARS(非典型肺炎)、韩国暴发的 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都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另外,还需提防新出现尚未在医院内大规模暴发的传染性病原体,比如诺如病毒感染,不仅可能在社区暴发,也可能在院内暴发。 医院感染控制发展新方向:「精准感控」 我曾说「不懂感控的医生不是好医生」,一个感控专家补充说「不懂感染的感控也不是好感控」,可见感染和感控需要密切结合。一个临床医生不懂感染或感控很难成为一个好医生。同样,了解感染性疾病,才能做好感控工作。 早年在感控起步阶段,有很多护理、临床、流行病学、微生物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加入,但是,很多人在感染防控意识和知识结构上存在不足。近几年通过培训和学习,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未全面改观,有些感控工作者仍然认为感控就是普遍、严格地消毒隔离。现在倡导针对不同感染病原体的特点、传播途径,设置针对性的感染防控措施,以达到事半功倍,并提出了「精准感控」。 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多学科合作 学科合作体现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多个方面。 首先,在感染性疾病诊治的第一步——疾病和病原学的诊断工作中,一般由临床医生和护士采集微生物标本,但由于感染知识背景和临床送检意识均有待提高,这方面做得并不理想。临床医生和护士需与感控工作者多合作,感控工作者也需要重点关注、指导临床正确采集微生物标本和及时送检。 其次,感控人员越来越多的参与抗生素使用的管理工作。抗生素使用的管理一般是由医务处牵头,感染病专家、临床药师主要负责。但是,做好抗生素使用的监控工作需要组成一个完整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临床医生的感染知识相对较弱,医务处领导岗位变动较多,只有感控科专业人员相对较稳定。抗生素使用的指导工作,感控人员需要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三方加强合作。 再次,感染疾病的预防工作仍是感控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比如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脓毒血症、导尿管插管的尿路感染、手术后肺炎、手术部位感染等都需要预防,感控工作者需与临床医生协作做好预防工作,从而可以减少感染发生,减少抗生素使用,进而减少医院耐药菌产生。 文章根据胡必杰教授采访整理,胡教授审阅。 编辑: 孙旭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