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沉沦》

 国珏 2017-12-11

近来,文学老师让大家读文学作品,写写自己的理解。本人没专门读过多少文章,恰逢老师讲到郁达夫,颇有种西风美感。我见其风格独特,顿生好奇之心,文选上有他的著作《沉沦》,便拿来读之。渐读渐深,恍恍乎若身临其境,生出了些许感慨和一丝狭隘见解,便想写写。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篇小说,特意看了一些书评。关于《沉沦》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有人赞其真实抒发青年职业病,开创小说新体式;有人贬低其诲淫,不端方,不道德。对于以上的见解,我不苟同,亦不反对。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下面我便谈谈我从《沉沦》中得到的一点认识。
纯粹
看了小说后,最想说的竟是这两个字:纯粹。在我看来,主角是一个纯粹的人。因为性格早熟,是他与同辈不和;因为身份不同,使他与异族不和。他很纯粹,那种纯粹的青年的精神,竟使我心神触动。他是一个留日青年学生。身处异国他乡,远离故土亲人,这使他极其渴慕纯真友谊与纯洁爱情。然“弱国孑民”的身份又使他常遭嘲弄与轻侮。这样的人应该很复杂,很矛盾才对,可是,他却是个纯粹的灵魂。他向往自然,因为这意味着自由,没有羁绊。在自然中,写写诗,读读书。远离尘世,看来是极其的完美。然世事弄人,身居尘世,怎的轻易解脱?人终究是社会中一员,在自然里难得终老,终会回到社会中来。可尘世之污浊又使纯粹之人难得呼吸,终章之投海,虽令人叹惋,但应是必然。世间又少一纯粹之人,却有一纯粹之魂曾徘徊逗留,也冲淡了几分哀意。

《沉沦》中中因有许多关于性的描写,而遭人诟病,但我对其确是极为认可的。易中天在其著作《易中天中华史》中清晰地写出古人的生殖崇拜,融入基因,也是无法改变的本能。关于性的描写始见于对异性伴侣的渴望。为何在孤独无助时需要异性,恰恰是人性本能的呼唤。当纯粹任性遇见本能之时,令少年羞愧的事发生了:自渎。这本是青春期所必然经历的事,少年却经历了内心与肉体的双重崩坏。青春期而自渎,自渎而悔恨,想改又难以自拔,吃鸡子和牛乳会心生厌恶,寻类似人物聊以自慰,日渐消瘦。这应是作者自身之体验,借他人而体现罢了。青年去便所,误见少女的裸体,因羞愧而逃离。波折再现,又遇到一对男女野合,照见真实,内心已至崩溃边缘。最后一次,误与妓女发生了关系。他的肉体已不再纯洁,内心也因此蒙毅。最后的最后,以投海作结。这是原始中兽性与人性的一次交锋,纯粹思想与肉体本能的交锋,简单中夹杂着复杂,荒谬中又暗存这合理。人性在郁达夫手里展现的可谓是展现地淋漓尽致了。

青年是渴望异性的。身处异地,远离故国亲人,哥哥回国,只身寄宿在日本人家中,他的内心是极其孤寂害怕的。与日本同学的隔阂,使这种渴望变得更加强烈。偶遇日本女同学时,与他无关的招呼竟令他欢欣雀跃,胡思乱想;想到日本人与支那人的差别,又使他心如死灰。当看到旅馆老板女而洗澡时,他的内心被种种复杂情感所充斥,刺激,不安,愧疚……种种情感交织,他脱逃了。。也许是内心的羞愧,也许是无法接受。也许他知道这一切都不算是爱吧。青年是热爱祖国的。在他赴日留学时,孑然一身,尘世喧嚣,一人孤冷。虽有遗世独立,却难逃陪伴之渴望。祖国的积弱,异域铁蹄的践踏,使他远离故土。对祖国的怨,又何尝不是对祖国的期盼呢?面对日本女学生,支那人的符号让他的激情渐趋冰冷。故土岂非妙土?故土岂无美人?五六年的黄金岁月在岛国枯萎。祖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为你的儿女遮风挡雨?最后啊,青年投海了。他以死呼告: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很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爱国之情满腔,爱国之心拳拳。
感悟到此就戛然而止了。微薄之言难解达夫真挚之心,片面见解又恐误入歧途。无疑的是,我对达夫是认可的,对《沉沦》是认可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