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aneurysm)是指动脉壁因局部病变(可因薄弱或结构破坏)而向外膨出,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颅内动脉瘤是在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的,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 一般表现 ●一般发病机制 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存在以下疾病时,动脉 瘤发病率增加,如多囊肾、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神经纤维瘤病、主动脉缩窄、结缔组织病、Ehlers-Danlos综合征、Marfan综合征及高血流状态(如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 ●颅内动脉瘤类型 〇囊状 〇梭形 〇夹层 ●病因学 〇先天发育不良 〇动脉粥样硬化 〇高血压 〇创伤 〇真菌感染 〇肿瘤 ●年龄和发病率 〇活检的发病率为5% 〇通常在40〜60岁时出现症状 〇儿童少见(不足动脉瘤的2%) 〇最近报道称前循环偶发无症状动脉瘤的影像检出率为1% ●病理 〇动脉瘤囊缺少正常血管壁层 ■内膜:正常或内膜下细胞增殖 ■内弹力膜通常缺失或减少 ■肌层:缺失(止于动脉瘤颈部) ■管壁:增厚,覆以层状血块 ■外膜: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 ■管腔:常见血栓 ■载瘤动脉:常见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位置 〇大多数先天性动脉瘤起自Willis环或大脑中动脉分叉处 ■33%位于前交通动脉 ■33%位于颈内动脉近后交通动脉起始部 ■20%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 ■5%位于基底动脉顶端 ■5%位于后颅窝(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或后下动脉) ■1%〜3%位于其他部位(例如脉络膜前动脉、胼胝体周围动脉) ■Willis环远侧的真性囊状动脉瘤很少见,常多发,多位于血管变异结合部位(如大脑前动脉单干、三叉动脉) ■15%〜20%动脉瘤多发(有报道多发率高达45%),多发动脉瘤多见于女性(女性/ 男性比例为2 : 1)、大于40岁患者。多于2个动脉瘤时,女性/男性比例为11 : 1 每人限领5张,总价值100元 有效期 起:2017-12-11 00:00:00 至:2017-12-16 00:00:00 过期作废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 〇 Hunt-Hess 分级 ■I级:无症状,或有轻微头痛和颈强直 ■II级:头痛较重,颈强直,除动眼神经等脑神经麻痹外,无其他神经症状 ■III级:轻度意识障碍、躁动不安和轻度脑症状 ■IV级:半昏迷、偏瘫、早期去大脑强直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V级:深昏迷、去脑强直、濒危状态 ●占位效应、癫痫、脑神经病变(尤其是第II,III,IV对脑神经)常见 ●缺血和血栓症状少见 ●动脉瘤越大越有可能破裂 ●随着年龄增加,破裂风险增大 ●未破裂动脉瘤累计风险每年增加约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周内再出血的风险为20%〜50%,致死率高(约50%)。动脉瘤破裂未治疗的,6个月内50%病例会再出血 ●动脉瘤破裂 〇 1/3〜1/2患者死亡 〇 1/3患者虽然存活但会遗留神经系统症状 〇 1/4〜1/3患者能康复 ●治疗 〇传统开颅外科手术 〇血管内介入治疗 ● DSA (“金标准”) 〇需行双侧颈动脉和椎动脉造影显示整个颅内血管 ■必须显示双侧小脑后下动脉(双侧椎动脉造影或单侧椎动脉造影,通过对比剂反流显示另一侧小脑后下动脉) ■除标准头部前后位和侧位外,斜位和颏下顶位也是必需的 〇评价 ■血管痉挛(通常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周最明显) ■其他动脉瘤。如果病灶多发,确定哪个最有可能发生破裂,以下征象有助于区分 □最大的动脉瘤最有可能出血 □血肿有占位效应 □局部血管痉挛 □不规则,小叶状 □对比剂外渗(罕见,这类患者预后差) □侧支循环 〇动脉瘤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DSA血管造影表现正常 ■2%〜5%的病例即使很精确的DSA血管造影也可为阴性 ■10%〜20%的最初DSA血管造影正常的患者重复成像会发现异常 ■动脉瘤(或隐匿性血管畸形)可能会自发形成血栓 〇 DSA血管造影表现上类似动脉瘤的表现 ■血管袢 ■利用多个斜位、倾斜侧位显示 ■血管袢可见双倍密度 ■后交通动脉起始部(10%)或其他血管如脉络膜前动脉或豆状核纹状体动脉起始部(很少见)动脉漏斗状 □血管起始部光滑、漏斗状扩张 □胎儿血管不完全退化造成的 □直径≤2mm □远侧血管起自动脉漏斗尖部 ● CT表现 〇 CTA可显示2〜5mm或者更大的动脉瘤,但是必须与血管袢或血管扩张鉴别 〇部分或者完全栓塞的动脉瘤 ■边缘钙化常见 ■平扫时局部呈高密度 ■残腔明显强化 ■会有边缘强化 ■会有占位效应 〇有助于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池内见高密度 ■与动脉瘤位置相关(但非全部如此) □半球间SAH常见于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侧裂SAH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第四脑室血块可能是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引起的 □第三脑室或侧脑室血块可能是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引起的 ●MR表现 〇未闭合、血流快的动脉瘤 ■ T1WI/T2WI均呈低信号或“血管流空” ■无流动补偿序列时会出现搏动伪迹 ■涡流时可见不均匀低信号或等信号 ■强化似是而非(未闭合的动脉瘤流速低时呈高信号) 〇部分血栓形成的动脉瘤信号复杂 ■管腔内见血管流空 ■层状血块周围各层(高铁血红蛋白呈高信号,含铁血黄素呈低信号) ■动脉瘤周围出血或水肿 ■壁内反复出血致动脉瘤扩大 〇 MRA能检出直径3〜4mm的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出血 〇临床怀疑动脉瘤而行血管成像(DSA、CTA、MRA)可证实动脉瘤的存在 〇应注意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存在 ■假阳性 □如颈内动脉起始部、后交通动脉起始部漏斗样增粗 □血管转折处在MRA上易误为异常 □两段狭窄间正常管腔易误为动脉瘤等 ■假阴性 □动脉瘤破裂或痉挛导致造影时不能显示 □ CTA由于可对单只血管进行曲面重建和旋转观察,所以较DSA和MRA有明显优势 ●无出血动脉瘤 〇平扫和强化扫描时需与高密度肿瘤及高密度囊肿鉴别 〇动脉瘤瘤腔T2WI流空信号与其他肿瘤明显不同 〇血栓T1WI高信号和含铁血黄素沉积也较具特征 ●对CT和MRI增强图像显示的球形明显强化影,应首先考虑动脉瘤的可能,必要时行CTA检查或MRA检查 ●对鞍上池以及侧裂池内的球形等密度影或流空影,应加做增强检查 ●DSA和MRI图像中的“线珠征” “双腔征”或内膜瓣是夹层动脉瘤的常见表现 ●巨大蛇形动脉瘤(giant serpentine aneurysm, GSA)实际上是一个影像学概念,即在血管造影片上表现为一迂曲扩张不规则的血管影,形如蛇而得此名。巨大蛇形动脉瘤瘤体内除大部分为机化血栓外,还包含有一迂曲、扩张的血流通道,在血管造影片上呈“异常蛇形血管影”。这类动脉瘤在临床表现、CT及MRI检查等方面与颅内肿瘤极为相似,而与囊性动脉瘤及梭形动脉瘤明显不同。巨大蛇形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都有独立的入口和出口,但前者残存血流通道很不规则,形态奇异;后者则管腔较均匀一致 图1动脉瘤 图2动脉瘤 图3动脉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