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brain infarction)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约占全部脑血管病(卒中)的60%~80%,男女之比为3:2。部分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或高血压动脉硬化史。病理表现为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起病较突然,并在短期内进行性加重。临床症状与梗死区域的脑功能有关,常导致偏身感觉运动障碍、失语等。梗塞区面积较大时可因脑水肿出现脑疝症状。腔隙性脑梗塞为脑穿支动脉闭塞引起的小梗死,临床表现轻微。出血性脑梗塞一般发生在脑梗塞后1周左右,溶栓治疗时更常见,临床上在原有脑梗塞基础上,症状加重。 (1)CT:①多数于24h内呈阴性表现,少数于6h后显示为低密度区。②部分超急性期梗塞CT表现为局灶性脑肿胀和基底节区结构模糊,灌注检查显示低灌注。③血管闭塞第二天,缺血区密度明显减低,其部位及范围与闭塞血管的供血区一致,同时累及皮髓质,多呈楔形或扇形。④1~2周病变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2~3周出现模糊效应;1~2个月可呈水样密度,同时局部脑沟增宽,同侧脑室扩大。⑤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塞时,梗死的低密度脑组织可衬托出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的高密度影,即“条带征”。⑥增强检查,梗塞后3~7天至4~6周,病变区出现脑回样强化,第2~3周出现率最高。⑦腔隙性脑梗塞多见于基底节、小脑和脑干,呈圆形、斑点状低密度灶,无占位效应,直径在15mm之内。⑧出血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特殊类型,呈大片低密度梗死灶中的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 (2)MRI:①超急性期常规MRI呈阴性,弥散成像(DWI)呈高信号,ADC值减低,灌注成像(PWI)呈低灌注状态。②当PWI显示的低灌注区与DWI高信号区不匹配时,两者间的不匹配区为“缺血半暗带”。③“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是进行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溶栓治疗可使“缺血半暗带”内脑组织转化为正常灌注区。④急性期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PWI呈低灌注。⑤亚急性期常规序列表现同急性期,DWI信号呈下降趋势。⑥慢性期T1WI,T2WI表现同急性期,FLAIR呈低信号,DWI呈低信号。⑦增强后表现同CT。⑧腔隙性脑梗塞多见于基底节、小脑和脑干,类圆形,大小在15mm以内,信号特点与脑梗塞一致。⑨出血性脑梗塞时在梗塞病灶内见斑点状出血信号。 急性脑梗塞MRI平扫图像 a. MR T1WI显示右侧颞叶及基底节片状低信号,局部脑组织肿胀,右侧侧脑室后角受压,外侧裂池部分闭塞;b. MR T2WI、c. MR FLAIR及d. MR DWI均呈高信号。
腔隙性脑梗塞MR图像 a. MR T1WI显示右侧丘脑斑片状低信号灶;b. MR T2WI、c. MR FLAIR和d. MR DWI均显示高信号。 缺血性脑梗塞的低密度灶有时需与胶质瘤、转移瘤、脱髓鞘病变、脑积水脑白质间质水肿等鉴别。①胶质瘤、转移瘤:水肿位于肿瘤周围,与脑血管供血区无关,增强后可见肿瘤实体强化。②脱髓鞘病变:病灶大多位于脑室周围。③脑积水脑白质间质水肿:两侧对称,分布于脑室周围,伴脑室系统扩大。 |
|
来自: zskyteacher > 《中枢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