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志峰 | 你的过往 我的忧伤

 昵称PLJiA86N 2021-08-03

你的过往 我的忧伤

文|魏志峰

你就这样静静的伫立在那里,定格成我眼中最美的风景。你的过往:云雾茫茫、马蹄声响、童谣嘹亮、熙来攘往,粉饰了我的梦。如今,在你的眼眸里,我还似那个少时的顽童,只是在我心里,始终暗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

              ——写给渐行渐远的“老街筒”

01

邓州境内,七里河与扒淤河交汇处,北上约三里,有一埠口。民国时期,文曲村的杨、洪、王、陈四家商户,从事烤烟买卖,因水路交通便利,往来客商多聚于此,老街日渐兴旺,遂建茶楼戏台,餐馆驿站若干。随着交易慢慢增多,服务的范围亦愈广,终成集市,经营着柴米油盐布纸等买卖,又因集市狭长,有拐角,乍看若长长的筒袜,因此人们冠其名曰:“老街筒”。

02

旧时,文渠乡“老街筒”可是远近闻名的。

那时候的农村,物资极其匮乏,更别提精神层面的需求了。围绕“老街筒”方圆二三十里的庄稼人们,拂晓即起,卯足了劲,匆匆赶来,只为逛一个早集。

你看!那街道两旁,威武高大、雕梁画栋的房廊屋舍,林立的铺板门,古香古色的,尽显奢华,别有一派风韵。各家商铺都有自已的字号,而且经营品种不一,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中心泰”老字号商铺了。这家商铺的老板姓郑,为人和善,秉承“诚信为本”的古训,从不欺客,且又商品种类繁多,价廉物美,因此受到乡人的青睐。此商铺曾一度招揽了全街同一买卖的过半客人。

你听!那一声声清脆的叫卖:“刚出锅的羊血汤!”“热火烧!”“找~~这~~,碎铜烂铁换针换洋火儿换欢喜蛋儿唠!”……惹得大人、小孩眼巴巴的久久观望。这时候,若能喝上一碗羊血汤,吃个馍馍,品尝一串欢喜蛋儿,那滋味,怎一个“爽”字了得?

03

每年的元宵节,临街的商贩早早把房前屋后装扮得喜气洋洋,大红的灯笼挂起来,喜庆的狮子舞起来,丰收的大戏唱起来……大街上锣鼓喧天,热闹异常。家家户户都生怕错过了这沸腾的节日,提前做足准备,为的是能一睹元宵节的盛况。

四月初八日到了,这可是我们这一带约定俗成的盛会。这一天,农村人像收到什么召令似的,忽的一下从四面八方冒出来,赶会的人那真叫一个多呀!满大街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商贩们准备的物品也真齐全:帽子、镰刀、木锨、木杈、笤帚、各种夏装……夏忙时节来了,庄稼人要精打细算着该添置什么必须的物件呢!大人们对于农会早已习以为常了,可小孩子们岂能放过这难得的大好时机?总会软磨硬泡着让大人们买几个米花团、一捧炒花生、几串糖葫芦……

04

我童年时的光阴大多和这条古街撕扯在一起,虽没能一睹大人们传说中的盛景,但那时的所见足以丰盈我后来的悠悠岁月。

“老街筒”是悠长、神秘的,以至于儿时的我多次留恋、几度沉醉。母亲一声吩咐,我和哥哥便提着布袋子,去往街上,买回一些大青盐,那一块块冰糖疙瘩似的盐,可是我年少时最钟爱的品尝物,总会在归家的路上,边走边偷偷的摸一粒尝尝解解馋;也曾打半斤酱油,那黑乎乎的调味品,竟是我爱喝的饮料;如果钱有剩余,我会一路小跑着到杨家的小卖部,那货架上的连环画可真多呀!《霍元甲》《方世玉打擂台》《偷拳》《杨家将》……我恨不得把这些连环画统统据为己有!奈囊中羞涩,只好不舍地花个五分、一角钱买一两本。有了这些,我的童年生活便更加有滋有味了。

05

时沉时浮的烟尘,游丝般消散在我的世界里;新的社会变革,一扫街巷旧时的容颜;逝去的老画面,却在古街人们的心里永存,慢慢发酵、逐渐铺开。

是一个午后,我再次踏上这片故土。道路依旧,只是那些名噪一时的老建筑,早已成了断壁残垣,满园荒草丛生,斜顶房屋的木柱子,还在拼命撑起它旧有的风光,树梢上叽叽喳喳的鸟鸣声,仿佛在呼唤它远去的主人。空荡荡的街巷,有的地方被夷为平地,贴上“空心村治理”的标签,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人们发展经济的意识正急剧狠狠挤压老街巷的生存空间。

漫步街巷中,多时不见人影,惆怅、失落感涌上心头。所幸还有户人家,轻叩柴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接待了我。老人家在祖居的院落里辟了一片空地,种些瓜果蔬菜,见我前来,忙舍下手中活计,和我交谈起来。

这位老者是独居在此的,他的家人早就搬往了新的集镇,做些生意,效益可观,儿女们让其一起前往,老人死活不同意,他说他舍不下那些老屋,老井,还有几辈人心中的那些老故事。他的生活虽有不便,但眼神中始终透着光亮。他的所为,我们无法理解,他选择如此执拗的坚守,到底对与不对?值与不值?也许时光会给与我们答案的。

06

老街筒!我曾多次踟躇在有你的地方,用满含期待的目光望着你,如同凝视一个熟睡中的婴孩;我也曾轻轻抚摸过你苍老的容颜,聆听过你热烈的心跳……可我儿时的乐园,你为何总是久久不语?俨然一位缄默的老人。

秋风烈,枯草黄。

旧时胜景不复在,只引悲情到碧霄。

蓦地,熟悉的街巷中,我似乎又看到了街头走过来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依稀可见那坐在花轿中啼哭的新娘子;仿佛又听到了那一串串熟悉的乡音;望见那呼儿唤女的妇人,那痴玩不知归家的少年郎;是不是谁家的烟囱又升起了烟,母鸡又下个蛋,蚂蚁又搬了家……

记忆中的“老街筒”,你是我心灵深处永远的归宿!感恩你给予我的滋养,感谢让我在你宽阔的胸膛上无忧无虑的成长……

我是那归来的游子,虽历经岁月的磨砺,但不能意气风发、坚强有力地去搀扶你走过未知的日子。渐行渐远的“老街筒”呀!岁月风干了你的过往,却化作了我的忧伤,在心中潜滋暗长!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魏志锋,微信名:奔马先生,八零后,河南邓州人,市作家协会会员。教育工作者,酷爱音乐,喜好书法,兼职婚礼司仪,工作时爱岗敬业,闲暇时看山看水。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奈才疏学浅未能成行。偶尔信手涂鸦,以此慰藉!

Dec. 13

20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