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列缺穴至“头项寻列缺”的总结与思考 主讲人:赵越 列缺穴属于手太阴肺经,出自《灵枢·经脉》,有“去腕上一寸五分”的定位法,又名“童玄”。该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列,是指“分解”;缺是“器破”;列缺指“天闪”,古代称闪电。肺脏位于胸中,居五脏六腑之上,象征“天”。手太阴肺经从此穴分支,而别通手阳明大肠经脉,脉气由此别裂而去,像是天庭的裂缝。 本穴气血走向有三支:第一支经水流向任脉。第二支经水流向大肠经,《素问》曰: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㰦,则便遗数,补之。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手太阴之支,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列缺为太阴别走阳明之路。第三支经水循肺经主干道而下行于经渠穴。列缺穴的作用是将肺经经水分穴流于任脉、大肠经。 列缺穴配伍较灵活多变,文献亦多有记载。《千金方》:“列缺、后溪、少泽、前谷主疟寒热”;《针灸大成》:“列缺、心俞、神门、少海复刺中脘、三里治健忘失记,列缺、冲阳治偏风,列缺、经渠、太渊治掌中热,列缺、三里、肺俞、百劳、乳根、风门、肝俞治咳血。” “头项寻列缺”是四总穴歌中的一句,告诉我们列缺有远治作用,但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未上行至头项部。并且中医阴阳认为背为阳前为阴,那颈部为阴,项部为阳。太阴经怎样走到项部头部? 列缺穴治疗头痛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如《席弘赋》中:“列缺头痛及偏正” ,《灵光赋》 中:“偏正头痛泻列缺” ,《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说列缺:“善疗偏头患” ,以上都说明了列缺可治头项疼痛等症。不过在临床上有时用列缺穴治疗头项痛不能取得满意疗效, 分析认为主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关于“头项寻列缺” 的正确理解。 目前对此众说纷坛,但仅从经络循行方面将列缺与头项部联系不免稍显牵强,手太阴肺经循行不经过头项部,相表里的大肠经也只是经过肩前交于大椎穴,循颈旁上于头面齿旁,列缺为络穴可沟通表里经,因此可以说列缺有治疗头面部疾患的作用,但手阳明大肠经与项部无直接联系,因而无从解释列缺可治疗项部疾病的说法,不能完全从经脉循行的角度去解读“头项寻列缺”。从对冲经的理论就可以解读“头项寻列缺”。因为足太阳膀胱经经过头顶正中旁开1.5寸和项部正中旁开1.3寸处,膀胱经和肺经又是对冲经,对冲经的气血是互注的,络穴可以治疗对冲经的痛症,列缺为肺经络穴,因此本穴可治膀胱经气血运行受阻引起的头痛及项部疼痛,如果头项痛不发生在膀胱经上,就不能仅用本穴治疗。比如取悬钟穴治风池穴下方的项部强痛,分别取外关穴和支正穴治疗三焦经和小肠经气血运行受阻引起的项痛,所以要分经辨证应用“头项寻列缺”。 子午流注图 1 金师兄 列缺一穴,既为手太阴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故对“头项寻列缺”的理解应建立在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和任脉之上。头项之位,皆属阳位。而头者,“清阳之府”、“诸阳之会”、五脏之精血、六腑之清气皆上注于此。无论虚实,痰、湿、淤、阻,或发为头晕、或为头痛、项强,但总而言之归为清阳不升,脉络拘急。肺者,一主宣发肃降,二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三则主制节;大肠,一为传导之官,二则主津。曾有“提壶揭盖”之法通肺气利小便,所以我觉得也有通降大肠之气升清阳之功以治头项。再则,肺为水之上源,而大肠主津,更可调节水液输布,既缓经络拘急不利,又去湿邪以复清阳上注头窍之用。好比“列缺”之意:“雷电之神,有通上彻下之能,人或巅顶有阴沉郁痛之疾,则头重目眩。刺本穴可使清爽,犹霹雳行空阴霾消散,而天朗气清矣。”《灵枢·九针论》也更是指出“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2 荆师姐 1、列缺主治病的补充:列缺可以治疗落枕。方法:取患侧列缺,向上斜刺,深约0.3-0.5寸,强刺激,并嘱患者适当活动颈部,每次5-10分钟,不留针。摘自《浙江中医杂志》。 2、手阳明大肠经与督脉交于大椎穴,督脉经过项部,列缺治疗表里两经病证,因此也可以解释“头项寻列缺”。 3 史同学 问 为什么络穴可以治疗对冲经的痛症? 答 引入纳络法,是将时间与络穴结合运用的针灸疗法,此法用治一些痛症的疗效较好。取穴:将十二地支配属十二经脉,以络穴辨证确定病变所在经脉,由此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治疗经脉。 4 丁同学 问 可不可以用全息理论解释“头项寻列缺”? 答 全息理论在中医应用广泛,早于西方人的认知,“头项寻列缺”很有可能是古人取象比类,根据全息理论来创立的治法。众所周知列缺穴正处于桡骨茎突,如果我们将桡骨看做一个人体,那么列缺所在位置就可以代表头部。如果将手与桡骨连起来作为人的整体来看,桡骨茎突正处于项部。而且中医里的全息理论应用广泛,古人的耳穴、彭老的眼针以及陈师的锁骨针都是基于全息理论,并且这些疗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效果明显。所以说“头项寻列缺”很有可能是古人通过取象比类来思考而创立的。这也只是一个粗略的想法,在文献库中也只能搜索到一篇上世纪九十年代关于桡骨全息方面的简短报道,所以在目前学术领域尚为空白,可待进一步研究与讨论。 5 孙师姐 问 列缺为什么向上刺? 答 1、从奇经八脉的思考角度,列缺对于上焦的紧张可以起到缓和的效果。如果泻法用的好,对于肩膀紧张,上焦气滞,上焦紧张具有很好的疗效。 2、因为列缺治疗头项部疾病,向上刺实际就是向着头项部的方向刺,使针感上达于头面。 6 刘师姐 从本周师生侃穴主讲篇中“列缺穴的作用是将肺经经水分穴流于任脉、大肠经”引发的思考。跟师出诊曾遇一老年女患者,平素有遗尿症状,老师嘱患者及家属按揉列缺穴。列缺属手太阴肺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任脉起于胞中为经络之海,有总任阴经的作用,可使肾气充足,膀胱经制约有权,从而达到调节尿液代谢的目的。但从另一角度,列缺属肺经穴,肺可通调水道,故能治疗遗尿。“诸孔穴之名皆有深意”,那么肺经上的经渠穴、太渊穴的偏旁部首皆有水,是否也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呢?值得我们日后更多的观察与思考。 7 沈师姐 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脏腑角度看,肺主宣发肃降,功能有二,一是宣发,二是肃降。当头面部急性红肿热痛的时候,人体意识思维及气血都会向上涌,就像我们所说的气血上升过度,肺的肃降功能下降,宣发太过,此时使用针尖向上的泻法,泻肺可使宣发太过的气血下降,所以治疗时只要是急性头面部病证都可以用列缺穴,但是治病应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随后应调之以方药及其他针灸配穴。 8 安师姐 问 列缺治遗尿的机理是什么? 答 《景岳全书·遗尿》云:“治水者,必须治气,治肾者必须治肺。”《诸病源候论·遗尿候》云:“遗尿者,此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可见遗尿与肺脾及膀胱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一方面由于肺气虚导致“上虚不能治下”,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致遗尿,通过针刺列缺调节肺主气及通调水道的功能。另一方面是提到的对冲经,肺与膀胱是时辰对冲之经脉,二者经脉间气血相互输注,从而达到针刺列缺使两经脉阴阳平衡协调。再者《素问》中言列缺: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㰦,则便遗数,补之。 9 王师兄 问 “对冲经”理论在临床治疗中对穴位配伍的指导意义以及具体应用? 答 “对冲经”是一位当代学者在论述子午流注理论临床应用中所自拟的名词,源于子午对冲气血互注理论,特指时辰对冲之经脉。此理论可以较好的诠释头项寻列缺的理论根据,也为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理论依据,如虚火牙痛,只取大肠经穴位常常疗效一般,配合肾经的太溪穴则立竿见影。从对冲经理论来看,这是因为肾经与大肠经对冲,针刺肾经穴位可以将肾经之精血疏导至大肠经,肾水上输可以清阳明燥火,牙痛自止。 10 董师姐 问 大肠主津,那么治疗头项病是不是与表里经关系密切? 答 大肠主津,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而项强为津液疏布于肌肤。 11 胡师姐 今天探讨以列缺穴治疗头项痛机理的演讲非常精彩,用对冲经的概念阐释了为何手少阴肺经不循头却可治头项疾病,为之后理解针刺机理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有个小想法,以太渊穴代替列缺穴。来自水谷精气和呼吸的清气混合为宗气停于胸中,心阳赤化成血,经心的搏动向周身流布,肺朝百脉保证气血流通。脉会太渊,寸口可以触及脉搏,也是人气血盛衰情况的外在体现。头项痛总的病机为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即气血失调。太渊穴既是脉会,也是原穴,故可气血同调。解剖学认为,肺静脉与左心房相连,经小循环含氧血液由左心房入左心室,射血后入主动脉,最后经椎—基底动脉入颅,故脑循环与肺功能有关。原穴治脏病,针刺太渊穴可调节肺主治节的功能,恢复对气血的调节以治头项痛。恰好印证了后来补充的《席弘赋》:“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自古用列缺穴较多,列缺为四总要穴之一,其他三穴包括委中、足三里、合谷经脉归经较明确,只有列缺特殊。阴经与头面关系除了通过经别联系可以勉强说“头项寻列缺”,分析一个穴首先要看经脉关系,从经脉关系阐述它的功能。比如:肝经太冲治目病,肾经太溪、照海治头病,列缺穴治头面关系。而对冲是近几年提出的,对冲关系的两经之间有气血交流,比如:肺经当用时与膀胱经有气血交流,反之亦然,实现阴阳平衡关系。这些关系均可说明肺经列缺可以治疗头项疾患。又因肺经与天有关,其上有天府、云门等穴均与天相关。列缺与雷电有关,关系天的阴晴。而与天相关的还有头。列缺对天气的调整至关重要。《灵枢经》载:“五脏六腑之精气,会于气口”、“肺经与人体诸阴经交于大鱼际”均说明肺为特殊经脉,在特殊经脉上出现特殊穴位也不足为奇。在年轻时曾治一患者,小孩子去长辈家拜年,因两个孩子在床上玩闹时一孩子不慎跌落,头着地脖子歪斜,拍片示寰椎关节半脱位,经推荐来中医就诊。小孩怕疼不让碰,所以没办法按摩做手法,因此针刺列缺穴头立即可动。孩子当即说以后也要学中医,借发自真心的童言也反映了此穴位的神奇之处。再有就是当举起握拳的手时类似头项部形态,而阳经很多穴位均可治头项疾病,如后溪、阳溪、阳池、阳谷等。 以上讨论仅是师门内部侃穴思考,中医知识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研究、探讨、纠正、补充。总之,无论取何穴治疗何种病都应做到辨病辨证结合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与中医的“辨病论治观”和“辨证论治观”不相违背。 点击下方标题阅读更多美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