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竹治病的验方多涎验方四则治癣二方玉竹治病的验方多涎验方四则治癣二方治花斑癣方萹蓄治病验方外阴白斑试试中药熏洗治鼻炎验方麻黄汤加减治小儿外感发热中药内服外用治颈椎病脚垫外治法足跟痛的中医辨治鸡血藤治病验方凉血活血治过敏性紫癜黄褐斑中医治验食疗验方止久咳牡丹皮治病验方带状疱疹外治三法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验方马鞭草治病验方红枣日常验方慢性鼻炎自我按摩治百日咳方甲沟炎外治法治冻伤方浮萍治病验方经方辨治急性胃肠炎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技术小青龙汤方解白蒺藜药用验方川续断治病验方自拟方治乳痈黑米镶藕疏风利咽止咳汤治小儿便秘方扁平疣外治方妙法缓解鼻炎中医乌发验方莱菔子消食降气止咳喘 小青龙汤证主症是咳嗽治带状疱疹方七叶一枝花治病验方百部治病验方自拟钩龙麻黄汤治支气管哮喘治消化不良方芦荟清肝泻热美容佳治咳良方:止嗽散治习惯性流产方鸡胆汁外涂治痔疮治小儿慢性肾炎方益火消阴治头痛自拟银栀膏治静脉炎半夏治病验方鼻衄辨治方法7剂良方远离肾病按摩治食滞马齿苋清热解毒止泻痢紫荆花药用验方治干燥性鼻炎验方五倍子可治牙痛中医治麻疹发热白菊花酒可清肝地肤子清湿热治手足癣方郁热的辨证施治地龙外治验方带状疱疹外治方治乳痈乳疖方自拟方治小儿感后久咳贯众治病验方治过敏性皮炎验方大青叶治病验方荨麻疹外治方甘草治病小药方十二指肠溃疡验方治耳聋验方越鞠丸方——治六郁的示例方治面肌痉挛验方治黄褐斑方治失眠良方:高枕无忧散治神经性皮炎三方止汗方治痔疮方百合治病验方金钱草治病验方玉竹治病验方治消化性溃疡验方治失眠验方白头翁治病验方麦冬治病验方赤小豆食疗小偏方川楝子治病验方 701.玉竹治病的验方 玉竹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茎。性味甘,微寒。归肺、胃经,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常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有抗衰老、抗炎、降血糖、降血脂、强 心、扩张血管、降血压、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 肺热燥咳:玉竹、麦冬各9克,水煎服。 盗汗:玉竹、山药各9克,水煎服。 风湿性心脏病:玉竹、当归、秦艽、甘草各9克,水煎服。 尿道炎、膀胱炎:灯心草20克,平车前15克。水煎服,每日3次,每日一剂。 虚咳:玉竹适量,代茶饮。 心绞痛:玉竹15克,党参3克。一日量,制成浸膏内服。 702.多涎验方四则 治成人多涎症方:茯苓、桂枝、白术、生姜各12克,党参、黄芪各15克,升麻、甘草各5 克。水煎服,每日一剂,5天为一疗程。 功效:温阳化饮,主治成人多涎症,不分白天黑夜,口涎自出,夜间常将枕头浸湿,不思饮 食,乏力便溏,多矢气,舌淡有齿印,苔白滑,脉沉弱。 治颈椎病方:当归、红花、三七粉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服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10 天为一疗程。 功效:补血活血,主治颈椎病,颈项僵硬,常落枕,或伴有手臂发麻,头痛眩晕等表现,X 线检查颈椎有明显增生。 治荨麻疹方:蝉蜕15克,糯米100克,黄酒60克。蝉蜕焙酥或晒干研细,糯米用火炒至焦黄。 加水150毫升,文火炖15分钟,再将蝉蜕末和黄酒加入,武火煎1~2分钟即可。一次服完,临睡前 服,马上盖被取微汗,效果较好。 治慢性支气管炎方:陈皮12克,半夏15克,茯苓20克,甘草5克,人参5克,神曲15克。水 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5天为一疗程。 功效:化痰行气,健脾扶正。主治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痰多色白,短气不足以息,面色无 华,难以平卧,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细濡。 703.治癣二方 方一: 方药 带锈生铁1块(约3平方厘米之破锅铁为好),熟铁1块(约长3厘米、直径1厘米之铁棍为 好),米醋10毫升。 用法 将米醋约10毫升倒在生铁上用熟铁棍对研铁锈与米醋,研稠后备用。用新毛笔蘸药汁搽 患处,每日1次,每次以覆盖患处为度。次日用剃须刀轻轻刮去,再如上法搽涂患处,连续使用1 周。 说明 本方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张珍玉教授的祖传验方。方中铁锈辛苦性寒,除湿解毒;米醋酸 苦,解毒杀虫。米醋调铁锈外搽,共奏清热除湿、杀虫止痒之效。运用本方治愈多人,屡施屡 验。 方二: 方药 大蒜1头,花椒10粒。 用法 先把花椒炒焦,碾压成粉,然后和大蒜一起捣成泥状。先将患处用温水洗净,然后将大 蒜花椒泥敷在患处1~2毫米厚。每隔1日敷药1次。每次敷药1个小时即可。敷药20~30分钟后,大 蒜在椒泥上出现黄水,稍微疼痛,无其他副作用。 说明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蒜具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故能疗癣疮。花椒有局部麻醉作用, 能止痛、止痒。二药合用,对脚癣水疱型、趾间糜烂型、鳞屑型均有良好效果。轻者一般敷药 1~2次即可痊愈。 704.治花斑癣方 方药 紫皮蒜。 用法 用紫皮蒜捣泥搽患处,1日3次。 说明 花斑癣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豆大或更大的斑疹,呈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边界清楚,表 面微发亮,搔抓有糠样鳞屑脱落,重者皮疹可融合成片。大蒜有抗菌作用,紫皮蒜的抗菌作用较 白皮蒜为强,亦能对多种致病真菌起到抑菌或杀灭作用,故治癣有良效。 705.萹蓄治病验方 扁蓄为蓼科植物扁蓄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苦性微寒,归膀胱经。功能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多用于膀胱热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皮肤湿疹,阴痒带下等。 尿道炎:冬葵子10克,萹蓄6克,瞿麦10克,通草6克,石苇6克,车前子10克,萆薢10克,黄 芩6克,桃仁5克。水煎,每日一剂。 腮腺炎:鲜萹蓄50克,鲜蒲公英30克洗净,捣成泥状,加入适量石灰水,再调鸡蛋清1个, 涂敷患处。每日换药一次,连用3天即可治愈。 阴囊鞘膜积液:萹蓄15克,猪苓、泽泻、生薏苡仁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7剂。 乳糜尿:萹蓄30克,萆薢20克,石见穿15克,败酱草15克,生姜适量,水煎服,每日一剂, 连服21剂。 湿疹:萹蓄15克,白鲜皮12克,苍术、苦参各9克,黄柏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阴道炎:扁蓄50克,乌梅10克,苦参25克,白鲜皮20克。将上药水煎,先熏后洗,每次20~ 30分钟,早晚两次。连用14天。 前列腺炎:萹蓄、瞿麦、车前子、冬葵子、丹参各15克,滑石、山栀、泽泻、王不留行、泽 兰、川牛膝、桃仁各10克,通草、甘草各5克。水煎取药液约2000毫升,倾于盆内,先熏蒸,水温 稍降后以毛巾浸渍药液熨洗会阴部,直至水凉为止,每日两次。 706.外阴白斑试试中药熏洗 外阴白斑学名为“外阴白色病变”,是外阴皮肤黏膜营养障碍所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减退, 属中医“阴痒”、“阴蚀”等范畴。以中年以上妇女为多见,患处常剧烈瘙痒、皲裂,患者痛苦 不堪。患者不妨试试以下中药熏洗方。 取何首乌、生地黄、当归、赤芍、苦参、蛇床子、百部各30克。用纱布包好,放入盆内水煎 煮20分钟。之后加雄黄、冰片各6克,5分钟后捞出纱布包,熏洗患处15~20分钟。每日一剂,每 日洗两次,一般用药14剂后可获显效。 707.治鼻炎验方 茶柏嗅散:上等龙井茶30克,川黄柏6克,共研细末,以少许药粉嗅入鼻内,每日多次。此 方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排脓之功效,主治鼻窦炎、鼻塞伴脓性分泌物、自觉鼻臭等症。 儿茶散:孩儿茶适量,研为细末,吹鼻,每日3次。此方具有清热化痰、消肿排脓之功效, 主治鼻窦炎流脓者。 葫芦酒:苦葫芦子30克,将上药捣碎并置于净瓶中,以150毫升酒浸之,一周后开封,去渣 备用。用时取少许滴入鼻中,每日4次。葫芦酒可通窍,主治鼻塞、眼目昏痛等。 大蓟根鸡蛋:鲜大蓟根60克,鸡蛋3个,加水同煮至蛋熟后,服汤吃蛋。每日一次,连服一 周。本方具有润肺解毒、育阴止血之功效,主治由肺经伏火引起的鼻窦炎、鼻出血等。 老干丝瓜末:老干丝瓜两条,烧灰研末保存。每次15克,每日早晨用开水送服。此方可化 瘀、解毒,主治鼻窦炎、副鼻窦炎流臭鼻涕者。 辛夷煲鸡蛋:辛夷15克,鸡蛋两个。辛夷、鸡蛋加水适量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即可, 饮汤吃蛋。辛夷煲鸡蛋可解毒、消炎,主治慢性鼻窦炎及各类型鼻炎。 芝麻油方:芝麻油适量,每侧鼻腔滴两滴,每日两次。此方法具有润燥、清热、消肿之功 效,主治萎缩性鼻炎、鼻炎秋季发作干燥难受者。 708.麻黄汤加减治小儿外感发热 麻黄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 而喘,脉浮紧为证治要点。儿童尤为常见,我院从2006年以来,用麻黄汤加减治疗该类发热患儿 20余例,取得满意效果。 患者多以发热就诊,应用时以本方按以下方法煎服:1~3岁,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 克,甘草6克,水煎3次,每服30毫升;4~7岁,以上四药各8克,水煎3次,每服50毫升,8岁以 上,以上四药各10克,水煎3次,每服70毫升。服药后加衣被取微汗,热退即停药。如汗后不 解,便当以桂枝汤代之;若汗出不透,又可用桂枝、麻黄按用量二比一再用。若咳嗽痰多加苏 子、半夏化痰止咳;鼻塞流涕者,加苍耳子、辛夷花宣通鼻窍;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 黄芩。发热时间超过两天者,加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 709.中药内服外用治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发生退行病变所致。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可向上肢放射合并头晕,少 数出现四肢麻木无力,颈区活动受限,甚者僵硬。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加外用合治,收效良好。 外用方:葛根60克,桂枝30克,土元20克,骨碎补30克,水煎。取500毫升氯化钠空瓶,灌入 500毫升热水。煎好的药液将毛巾浸透,取出带有药液的湿毛巾折叠覆盖在装有药液的热水瓶 上。让患者仰卧枕入颈部热敷,每次30分钟,一日3次。用这种方法可使突出的颈椎间盘回纳, 改善颈椎生理孤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颈肩部肌肉痉孪,解除疲劳,从而改善症状。 内服方:采用《金匮要略》方——瓜蒌桂枝汤化裁:瓜蒌根15克,桂枝12克,白芍15克,葛 根30克,土元12克,乌蛇12克,炒没药12克,川羌活12克,桑枝15克,骨碎补15克,甘草3克,生 姜9克,大枣3枚。水煎服,15天为一疗程。 颈椎病属中医“痉病”范畴,乃津液损伤,营卫不利,筋脉失养,痹阻经络,故项背强直不 柔,屈伸不利,甚则项背疼痛。方中瓜萎根清热生津润燥,滋养筋脉;桂枝温通经脉而解肌痉, 芍药养阴和营,二者一阴一阳,解肌和里;甘草、生姜即可补益脾胃又可生发津血,甘草与芍药 又能酸甘化阴以养筋脉;葛根升发脾胃清阳,濡养筋脉;土元、乌蛇、没药、骨碎补通经活络, 活血袪瘀止痛;川羌活、桑枝乃上肢引经用药。诸药合用、配合外用法可迅速改善症状,且疗效 显著,以飧读者。 710.脚垫外治法 1、乌梅、鸦胆子各5枚,以陈醋泡乌梅(去核)24小时,鸦胆子去皮,二药捣成泥状。患处 用温开水浸泡10分钟,用剪刀剪去过厚之角质层,将药泥敷贴于患处,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一次。 2、桂枝30克研末,米醋调敷患处。每晚涂药一次,一般用药14天可愈。 3、糖9克,溶于50毫升水,再加入乌梅30克(去核)浸泡24小时取出,加入15毫升食醋研 和,敷患处。敷之前先将患处用温开水浸泡,用刀刮去过厚角质层,敷药后用纱布包扎固定,每 日换药一次。 711.足跟痛的中医辨治 寒湿型:多感受风寒外邪,或涉水踏路,或居住湿地,足跟疼痛,甚则肿胀,下肢沉重,畏 寒肢冷,得温症减,伴乏力,全身酸痛。舌淡白,脉弦紧。药用黄芪30克,续断20克,薏苡仁30 克,羌活10克,独活12克,伸筋草24克,木瓜12克,防己12克,鸡血藤30克,苍术10克,茯苓15 克,桂枝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虚损型:老年体虚之人多见,足跟疼痛,不敢着地,病程久,行动无力,劳则加重,伴腰膝 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无华。舌质淡,脉弦细。药用鸡血藤30克,山药30克,伸筋草24克,熟地 黄18克,牛膝30克,何首乌10克,桑寄生15克,杜仲10克,肉丛蓉10克,山萸肉10克,白芍10 克,当归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损伤型:由外伤史或奔走跳跃史,痛点以跟腱抵止点的跟骨结节附近为著,呈牵扯样疼痛或 刺痛,局部可见肿胀、压痛或跛行。舌暗,苔薄白,脉弦紧。药用牛膝30克,赤芍12克,薏苡仁 30克,苏木10克,木瓜10克,当归15克,秦艽10克,桃仁10克,土元6克,红花6克,制乳没各10 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骨刺型:足跟疼痛,多为钝痛或针刺样疼痛,受寒或劳累后加重,不能久行、久立,甚至走 困难。舌淡,苔薄白,脉沉紧。药用牛膝10克,鹿衔草30克,淫羊藿20克,当归10克,鸡血藤30 克,肉苁蓉10克,茜草12克,威灵仙10克,熟地黄15克,红花6克,补骨脂10克,骨碎补12克。水 煎服,每日一剂。 712.鸡血藤治病验方 白细胞减少症:鸡血藤30克,熟地黄24克,杭白芍18克,当归12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20 克,炙黄芪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 经闭不通:丹参30克,当归10克,红花10克,益母草20克,香附15克,路路通15克,乳香10 克,没药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颈椎病:鸡血藤60克,炙黄芪30克,当归、干地龙各20克,蜂蜜30克。将前4味药用水浸泡30 分钟,入沙锅,加水浓煎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加入蜂蜜,调匀即成。敷患处,每日两次。 手足麻木:鸡血藤30克,木瓜20克,骨碎补、白芍各15克、伸筋草10克、当归、羌活、桂枝 各12克。将上药研末混匀,水泛为丸,每服6克,每日两次,黄酒送服。 骨质增生:鸡血藤30克,骨碎补、熟地黄各20克,肉苁蓉、淫羊藿15克,莱菔子10克,淮山 药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鱼鳞病:鸡血藤30克,天冬、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各15克,党参、黄芪、丹参各20克,麦 冬、白芍、茯苓各12克,红花、陈皮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皮肤瘙痒症:鸡血藤50克,蛇床子、地肤子、苦参、白鲜皮各15克,丹参、生地黄各20克。 水煎,每日一剂,连用14天。 产后便秘:鸡血藤30克,生黄芪25克,炒升麻20克,当归10克,制香附10克,大黄10克,槟 榔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风湿痹痛:鸡血藤15克,红花,当归15克,蜈蚣5克,桑寄生15克,海风藤15克。水煎服,每 日一剂。 脑动脉硬化:鸡血藤20克,杜仲15克,五加皮10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白带病:鸡血藤30克,金樱子、芡实、怀山药、旱莲草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71.凉血活血治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关节疼痛、腹痛及 肾脏损害等综合症状,属中医“发斑”与“血证”范畴。 《医宗金鉴》载:“感受疫疠之气,郁于皮肤,凝结而成,大小青紫斑点。”对于紫癜的形 成原因,中医认为除“血热妄行”外,多存在“瘀”的现象。紫癜乃皮肤出血,其实为“离经之 血”,即为瘀血,瘀血不仅阻碍新血化生,且可致经络瘀阻,而致新血难安,从而加重出血。唐 容川说:“故凡吐衄,无论清凝鲜黑,总以去瘀为先。”把活血化瘀放在治疗血证的首位。《医 林改错》提出“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的理论,从而把血热与血瘀联系在一起。故治疗紫癜,采 用凉血活血法,有了明确的理论基础。 方药组成 鲜生地30g,丹皮10g,赤芍12g,益母草30g,川大黄12g,茜草15g,紫草5g,元参 15g,甘草10g。 临证加减 紫癜反复发作,劳累加重,舌胖脉虚弱者,加益气升提之品如党参、黄芪、桔梗、 升麻;紫癜兼低热,五心烦热,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阳虚症状者,加清热滋阴之品如 龟板、鳖甲、阿胶、知母、泽泻等;若见小便短赤,加车前子、茵陈等。 714.黄褐斑中医治验 黄褐斑,中医称为“黧黑斑”,“面尘”,因其对称分布,状如蝴蝶,又形象地被称之 为“蝴蝶斑”。西医认为本病与内分泌有关。妇女妊娠期较多见,也常见于绝经期及妇科疾病患 者。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或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灼伤阴血,或劳伤 脾土,气血双亏,使颜面气血失和所致。笔者几年来共收治黄褐斑患者290多例,分为三种证型 予以论治,均获满意疗效。 肝郁气滞型:患者以妇女为主,同时伴有肝病、不孕和月经不调病史。证见性情急躁,胸胁 胀痛,经潮乳胀。舌质暗红,苔少,脉弦。 处方:生地黄15克,炒白芍12克,茯苓、当归、川楝子、青皮、陈皮、柴胡各10克,白术9 克,红花、凌霄花各6克。 劳伤脾土型:面色苍白或萎黄少华,前额和口鼻四周色泽灰暗,呈淡褐色,伴有心慌、气 短,神疲纳少,脘腹胀痛,带下清稀。色质淡红微胖,苔薄微腻,脉濡。 处方:淮山药、冬瓜皮各10克,炙黄芪15克,党参、当归、茯苓、白术各12克,红花、凌霄 花、砂仁、白附子、升麻、甘草各6克。 肾阳不足型:病程长,面色晦暗,如蒙沙尘,伴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五心烦热,男子遗 精,女子不孕。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处方:牡丹皮、熟地黄、茯苓、淮山药、菟丝子各15克,泽泻、山茱萸、白芍各10克,红 花、凌霄花各6克。遗精盗汗者,加金樱子、芡实各10克。 以上三则处方均为内服,每日一剂,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早、中、晚服用。患者夏季尽量 避免日晒,保持心情舒畅,多食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如大枣、柑橘、西红柿等。 715.食疗验方止久咳 桑叶菊花利咽茶 取桑叶10克、菊花10克、青果10克,洗净晾干,置于开水杯中浸泡20分钟, 分次当茶饮用,具有润燥利咽作用,适宜于慢性咽炎患者久咳、咽痒、咽干、咽痛患者。 沙参百合粥 取南沙参15克、杏仁10克、百合15克,洗净用纱布包扎,与粳米100克一起熬煮 成粥,去除药袋,即可食用,日服2次,具有养阴润肺、去燥止咳作用,适宜于慢性干咳、唇干 舌燥者。 蜂蜜萝卜汁 白皮大萝卜1个,洗净,中心挖空,将蜂蜜适量盛装于内,放入碗内,置锅中隔 水蒸后食用。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作用,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久咳,痰中 带血,肺结核咽干。 五汁饮 取白萝卜30克、雪梨1个(去核)、鲜藕30克、荸荠30克、甘蔗30克,用榨浆机榨 汁,混匀食用,每次30毫升,日饮2~3次,具有润肺养阴、去燥止咳作用,适宜于阴虚久咳、咽 喉干痒、唇鼻干燥、痰黏难咳、甚至痰中带血者。 姜枣饮 生姜5克、大枣10克、紫菀10克,加水适量煎煮,去渣,加蜂蜜适量冲服,日饮2次, 具有宣肺润燥止咳作用,适用于受风寒而咳、受凉加重、鼻塞、怕风者。 萝卜山药炖乌骨鸡汤 取白萝卜30克、山药30克,乌骨鸡(去毛及内脏,洗净)1只,加适量 水共炖至鸡烂,加适量食盐即可食用,具有润肺健脾、止咳化痰作用,适宜于老年人久患咳嗽、 咯痰不尽、气短乏力者。 雪梨止咳膏 取鲜百合、银耳100克,秋梨3只,玉竹、白萝卜60克,南沙参、桑葚100克,鲜 藕60克,川贝母、橘红50克,莲心、胡桃肉60克,杏仁100克,加水煎煮3次,去渣取汁,加入冰 糖、蜂蜜适量慢慢收膏,每次2~3汤匙,日服2次。具有滋阴润肺、生津化痰、止咳润燥之功,适 宜于各类慢性久咳、阴虚肺燥者。 716.牡丹皮治病验方 牡丹皮为毛茛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牡丹的根皮,味苦辛,微寒。具清热凉血、清肝降压、活 血消瘀功效。《本草纲目》:“治血中伏火,除烦热。”《日华子本草》:“消扑损瘀血,续筋 骨,除风痹。”在临床中取其内服或外用,治疗某些皮肤科病变,收效明显。 血热型荨麻疹:牡丹皮12克,生地黄15克,赤芍10克,蝉蜕6克,浮萍6克。水煎服,每日一 剂。 血热型银屑病:牡丹皮15克,玄参15克,生地黄15克,紫草6克,白鲜皮10克,水煎服。 过敏性皮炎:据皮损大小,取牡丹皮适量,白鲜皮、地肤子,水煎适量待凉,纱布蘸药液湿 敷患处,每日数次。 疮疖:牡丹皮20克,研细粉,入凡士林100克中调匀涂敷,日两次。 毛囊炎:牡丹皮30克,穿心莲15克。水煎适量待凉,纱布蘸药液频洗患处,每日数次。 单纯型紫癫:牡丹皮10克,牛膝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药物性皮炎:牡丹皮15克,生地黄10克,紫草6克,白鲜皮10克,地肤子10克。水煎服,每日 一剂。 急性湿疹:牡丹皮12克,苦参6克,白鲜皮9克,地肤子9克,土茯苓9克。水煎服,每日一 剂。 水疱型足癣:牡丹皮30克,土茯苓15克,白鲜皮15克,土槿皮15克。水煎待温浸泡,每次20 分钟,每日两次,两日一剂。 717.带状疱疹外治三法 带状疱疹,祖国医学称为“蛇丹”或“缠腰火丹”,好发于背胁腰腹部,此病多由肝经郁毒 所致。笔者择录外治三法,临床用之,可收满意疗效。 蕲冰散:蕲蛇30克,冰片20克,研细末用麻油调为糊状涂敷患处,每日3次。 放血法:以三棱针点刺龙头(疱疹的起点)、龙尾(疱疹的终末端)、龙眼(小指第二指关 节尺侧缘横纹端)放血,每日一次,5天一疗程。 腹针: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以引气归元,双滑肉门。每日一次,5天一疗程。 718.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验方 1、干辣椒末30克,生姜120克,大葱150克,烧酒250毫升。将葱、姜捣烂如泥,再加入辣椒 末与酒,和匀后敷于疼痛部位,直至皮肤发红有烧灼感为止,在同一部位一般用1~2次。 2、桑枝500克,海风藤、络石藤各200克,豨签草100克,忍冬藤、海桐皮各60克。共研细 末,用纱布包好,加水煎煮,过滤去渣,趁热洗患处,每日一次,每次一小时,10天为一疗程。 3、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生草乌各30克。加入500毫升50度白酒浸泡两周后搽患处,每 日数次。 4、桂枝、牛膝、乌药各15克,松针20克。加200毫升白酒,浸泡一周以上,每次服15毫升, 每日两次。 5、白花蛇一条,乌梢蛇3条,蕲蛇3条,木瓜、防己、防风、红花各30克,生地黄、威灵 仙、当归、土茯苓各60克。浸泡于白酒2000毫升中,3周后可饮服。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6、茄根24克,枸杞15克,当归、松节、人参、鳖甲、龙骨、牛膝、羌活、蚕砂、独活、防 风各6克。上药共为粗末,用高梁酒500毫升浸泡两周,去渣。每次服30毫升,每日3次。 7、附子30克,桂枝12克,麻黄、生姜、防风、白术、白芍、知母、甘草各10克。先煎附子两 小时,后入诸药,水煎服,每日一剂,30剂为一疗程。症状缓解后,加入黄芪30克,以巩固疗 效。 719.马鞭草治病验方 马鞭草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苦,性凉。归肝、脾经。有活血散瘀、解 毒、利水、退黄、截疟的功效,用于症瘕积聚、痛经经闭、喉痹、痈肿、水肿、黄疸、疟疾。现 将验方介绍如下: 疟疾:马鞭草捣汁加酒温服。 肝炎:马鞭草、金钱草各15克,水煎服。 便秘:马鞭草15~30克,红糖适量。水煎服,每日一剂。服后腹泻不止者,可服热粥一碗。 肝硬化腹水:马鞭草50~100克,车前草20克,玉米须25克,水煎服,每日3次。 宫颈炎:艾叶18克,马鞭草18克,金银花30克,千里光30克,水煎熏洗,每日3次。 720.红枣日常验方 大枣既是可口的干鲜果品,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保健佳品,又是传统中药。根据《本草纲 目》记载:“..大枣主治虚损,除肠脾癖气,可润心肺、止咳、补五脏,久服轻身延年,坚志 强力..”中医认为大枣具有补气、健脾、补血,养心安神之功效,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 怠无力、失眠多梦等患者良好的保健营养品。 大枣乌梅汤 大枣10枚,乌梅5枚,冰糖适量。上述三味共同煎汤,分2~3次服用。大枣滋阴益 气,乌梅味酸滋阴收敛,适用于治疗阴虚盗汗之症。 红枣小麦饮 取红枣10枚,浮小麦30克,甘草9克,蜂蜜适量。将上述诸药一同放入砂锅中, 加适量水煎煮沸后继用文火煮10分钟,滤过煎汁,加入蜂蜜即可饮用。有安神养心的作用,适用 于神经衰弱。 红枣莲子粥 取红枣10枚,莲子10粒,大米100克,白糖少量。加水适量共煮粥,熟后加入少 量白糖调匀,即可食用,分2次服,l日服完,可经常服用,有补血益气的作用。 枣杏粥 红枣10枚,北杏20克,大米150克,红枣洗净去核,北杏去皮尖,与淘洗干净的大米 一同放入砂锅中,加适量的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有益气、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 气虚咳嗽者。 糯米银耳百合枣粥 糯米200克,红枣15枚,银耳50克,百合30克,上述用料洗净一同放入砂 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有健脾养阴、润肺止咳的功效。 红枣花生汤 红枣50克,花生50克,冰糖50克,红枣、花生洗净备用,将花生放入砂锅,加适 量水,熬煮1个小时,再加入红枣熬煮30分钟,调入冰糖即成。有健脾、益气、养肝的功效。 红枣葱白汤 红枣20枚,葱白7段。将这两种用料放入煲内,加适量清水煎成200毫升,温服, 有益气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心脾不足、心虚烦闷的失眠患者。 参枣鸡汤 党参15克,红枣5枚,山药30克,白术15克,母鸡1只(约1000克)。母鸡去皮及内 脏,洗净切块,党参、红枣、山药、白术洗净,与母鸡一同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 沸,小火熬煮2个小时,调入食盐即可食用。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胃的功效,适用于平素气 虚、脾胃不足者。 糯米莲枣粥 糯米200克,莲子15克,红枣10枚,淮山药30克,红糖适量。糯米淘洗干净,莲 子、大枣、淮山药洗净,与糯米一同放入砂锅,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加适量红糖服用。具 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泄泻者。 红枣红糖饮 红枣15枚,红糖30克,大枣煨煮30分钟,加入红糖,熬煮片刻即成。具有补脾 胃、益气血的功效,适用于血虚气弱、妇人产后贫血、月经过多者。 红枣花生羊肉汤 红枣30克,花生30克,羊肉200克,生姜5片,胡椒、八角等调料少许。将羊 肉洗净切成小块,放入花生、红枣及调料,加水适量,用文火炖煮2小时,食肉喝汤。具有益气 补虚、健脾养血的功效,适用于平素体虚、气血不足者。 721.慢性鼻炎自我按摩 慢性鼻炎中医称为“鼻窒”、“鼻塞”等。肺开窍于鼻,故本病的发生与肺关系密切。因风 寒袭肺、蕴而化热,或热邪袭肺、肺气失宣,故为鼻塞。 1、揉按印堂、鼻通、迎香穴,各2分钟。 2、搓鼻:双手拇指相对摩擦,生热后沿鼻冀两侧反复推擦,最好使鼻翼两侧发热。 3、揉按风池,约2分钟,最好有酸胀感觉并向额部传导。 4、分推前额,约1分钟。 5、捏鼻:拇、食指相对捏住鼻翼,力量以不感疼痛为合适,一捏一松,动作要有节奏,可 持续1~2分钟。 6、伴有头痛者,可点揉太阳、百会穴1分钟。 7、揉合谷穴1分钟。 8、拇指掐按少商穴,酸痛感可持续半分钟,手法要重。 9、干浴面:双手搓热后搓擦面部,重点是鼻翼两旁,结束手法。 722.治百日咳方 方药 甜葶苈子120g,大枣500g,红糖30g。 用法 先将甜葶苈子炒黄研为细面,另将大枣加水煮后去皮核,最后将方中药物和匀调成糕即 成。将药糕分成4份,每天1份,分4天吃完。 说明 方中葶苈子清泻肺气,祛痰定喘;大枣补脾和胃,温润心肺;红糖甘温,益气生津。诸 药制糕,止咳定喘之功甚佳且不伤正气,儿童亦乐于服用。临床使用多年方便有效。 723.甲沟炎外治法 肿、剧烈疼痛,以后逐渐化脓,形成甲下脓肿,破溃后常因排脓不畅而成慢性炎症。笔者推 荐几则行之有效的中药外治法,供患者参考使用。 1.黄连、大黄各等份,研末备用。用时以醋调匀外敷患处。 2.酱油50毫升,蜂蜜10毫升。将酱油与蜂蜜调匀加温,浸泡患指,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 钟,直至痊愈。 3.绿茶叶、黑芝麻、细食盐各一克,加少许生理盐水混合,捣烂如泥。皮肤常规消毒后, 将上药敷于甲沟炎处,每日换药一次,连续用药2~4次。敷药期间患处不可沾水。 4.乌梅肉一个用温水泡软。将肉质内面外敷患处,绷带固定,早、晚各换药一次。 5.白矾适量,研为细末,入瓶备用。甲沟炎化脓溃烂者,用双氧水对局部常规消毒后,直 接把药粉撒于患处,纱布包裹,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治疗1~2次基本可愈。患处红肿热痛 者,把明矾溶于冷开水中,按浓度1:3的比例配制。用消毒棉花蘸葯液敷于患处,包扎,每天换 药3次。 6.鲜仙人掌50克,除刺后捣为糊状,加食盐2克,正红花油6~8滴,调匀盛于容器备用。当 日使用,当日配制。治疗时取上述药膏适量外敷于患处,以绷带包扎,每日早、晚各换药一次, 4日为一疗程。 724.治冻伤方 冻伤是一种由寒冷所致的末梢部局限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一种冬季常见病,以暴露部位出现 充血性水肿红斑,遇温高时皮肤瘙痒为特征,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患处皮肤糜烂、溃疡等现象。 方药 冬瓜皮、茄根。 用法 煎汤趁热洗。 说明 冬瓜皮能利水消肿,通经活络;茄根散瘀止痛,祛风通络。二药煮汤熏洗冻疮甚效。余 少年时曾单用茄根洗冻疮,亦收良效。无茄根也可用辣椒根代之。 725.浮萍治病验方 雀斑:浮萍、丹参、鸡血藤各30克,炒牡丹皮6克,生地黄15克,,红花6克,川芎10克,荆 芥10克。水煎,每日一剂,连用14天。 麻疹:紫草、赤芍、麻黄、当归、甘草各等份。研末混匀,水泛为丸,每次6克,每日两 次。 脂溢性皮炎:浮萍10克,忍冬藤20克,荆芥10克,防风12克,蝉衣8克,生地黄15克,苦参9 克。水煎,每日一剂。 顽固性荨麻疹:浮萍、地肤子、蛇床子20克,白鲜皮、胡麻仁各15克,甘草10克。加水泡15 分钟,煮沸20分钟,代茶频频饮服。 手足癣:浮萍、僵蚕各12克,生川乌、生草乌、威灵仙、白鲜皮、羌活、黄精各9克。上药 水煎后过滤去渣,药液倒入盆内,加入食醋100毫升,趁热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钟,每日3 次。 皮肤瘙痒症:浮萍、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苍耳子、徐长卿各10克。上药共研细末混 匀,每次用10克,以蜂蜜调膏敷脐部,胶布固定。每天更换一次,5天为一疗程。 红眼病:浮萍15克,野菊花、霜桑叶、蒲公英各20克。水煎洗眼,每日3次。 口舌生疮:浮萍10克,生地黄30克,通草6克,竹叶10克,甘草8克,蝉蜕10克,白蒺藜15 克。水煎,每日一剂。 痔疮:浮萍、蒲公黄、黄柏、赤芍、牡丹皮各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水 煎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钟,每日3次。 726.经方辨治急性胃肠炎 患者刘某,男,38岁。2010年7月15日初诊。自述于1周前在某工地施工时,因天气炎热,连 吃三根冰棍和一碗冰镇绿豆汤,不久即发生剧烈腹痛、泄泻,伴恶心呕吐,即送当地某医院急诊 就医,查血、尿、粪常规未见明显异常,拟诊为“急性胃肠炎”。给予静脉补液,肌注阿托品及 口服黄连素等西药治疗5日,症状好转,但仍不时有恶心感,腹痛,泄泻日3~4次。刻诊:精神 萎靡,畏寒肢冷,胸胁胀闷,不时泛恶,食欲不振,腹中冷甚,阵发肠鸣腹痛,大便溏泄,舌质 淡,苔白滑,脉弦细。证属脾胃虚寒,治宜温中散寒。方用附子粳米汤合理中丸加味。处方:炮 附子30克(先煎1小时),姜半夏20克,甘草10克,大枣15克,粳米30克,红参10克,党参30克, 干姜20克,白术20克,乌药15克,木香15克。服7剂,日1剂,连续水煎3次,每次取汁150ml,混 匀后分早、中、晚3次服完。嘱忌食寒冷肥腻食品。 7月22日二诊:精神好转,胸胁胀闷、恶心、肠鸣腹痛均消失。四肢仍欠温,腹中仍有冷 感,大便未成形。示方药有效,守原方续服7剂。 7月29日三诊:四肢转温,腹冷消失,大便成形。惟睡眠欠佳。舌质淡红,苔簿白,脉缓。 守原方加酸枣仁20克,再服7剂。 8月5日四诊:精神、食欲、睡眠均好。遂予中成药附子理中丸1周量以巩固疗效。 随访半年余,未见再发。 按:《金匮要略》之附子粳米汤主治“腹中寒气,肠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之症,其病 机为脾胃虚寒,水湿内停;《伤寒论》之理中丸,主治“霍乱..寒多不用水者”之症,其方后 又云“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可知其病机为脾胃虚寒, 运化失职。二条文证候之基本病机均为脾胃虚寒。笔者所治病例,其证候表现与上述二条文之证 候合并后相似,基本病机相同。故以二方合之以增强疗效。方中加乌药是用其疏畅胸腹气滞以顺 气止痛,散寒温肾,加木香行气止痛。由于方证合拍,故收效甚佳。值得一提的是,对附子粳米 汤,不要囿于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而不敢用,故人以“有是症,用是药”为准则也。 727.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技术 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蛇串疮、缠腰火丹。好发于体质虚弱者、老年人或正气虚于一时之人。 四季皆发,以春、秋季发病率较高。 辨证论治 1.肝经郁热证 症状:疱疹红赤,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 数。 治法:清肝火,泻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主要药物: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泽泻、当归、车前子、生 地黄、甘草。大便干者,加生大黄;起血疱者,加牡丹皮、赤芍;发于眼部者加石决明;发于面 部者加桑叶、菊花;疼痛明显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2.脾虚湿蕴证 症状:疱疹色淡或起大疱,疱壁松弛易于破溃,渗水糜烂,纳呆腹胀,大便溏薄;舌胖苔 腻,脉濡。 治法:健脾渗湿,佐以清热。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主要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滑石、 防风、栀子、肉桂、甘草、灯心。发于下肢者,加牛膝、黄柏;水疱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 薢、车前草。 3.气血瘀滞证 症状:多见于老年病人,疱疹消退后,疼痛不止,夜寐不安,舌紫苔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平肝潜镇。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主要药物:桃仁、红花、地黄、当归、芍药、川芎。心烦眠差者加 珍珠母、牡蛎、栀子、酸枣仁。 单验方 1.银翘三黄汤:沈楚翘等按上、中、下三部辨证治疗65例本病,以银翘三黄汤(黄连、黄 芩、牡丹皮、金银花、连翘、紫草、大青叶、代赭石、灵磁石)加减。病在头面部,加山羊角、 石决明、生地黄、野菊花;病在胸胁至腰腹部,责之肝脾,加延胡索、金铃子、橘叶、陈皮、全 瓜蒌;病在少腹部以下,责之肝肾,加牛膝、黄柏、地丁。 2.马齿苋合剂:药用马齿苋、大青叶、板蓝根、紫草(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3.蒲公英30克,苦参30克,黄柏20克,旱莲草30克。水煎20分钟后,趁热湿敷。每日3次。 每天按压3~4次,每天10分钟左右,以能耐受为度。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外洗:病之初期、中期水疱明显,可用紫草30克,野菊花30克,地榆30克,苦参50克, 大黄30克。每天一剂,水煎微温外洗患处。病之后期水疱已干敛结痂,但疼痛不减,可选用郁金 20克,鸡血藤30克,赤芍30克,乳香15克,没药5克,威灵仙30克,煎水外洗患处。 (2)湿敷:病之中期如果水疱溃破渗液明显,宜用湿敷法治疗。选用大黄30克,枯矾20 克,苦参30克,紫草30克,地榆50克,五倍子30克,煎水微温湿敷患处。 (3)外搽:外搽含硫黄的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软膏等;水疱皮损可用三黄洗剂。水疱溃 破渗液皮损,在湿敷间歇期外擦青黛油、紫草油、氧化锌油。水疱已干敛结痂但仍疼痛者,外擦 金粟兰酊。疾病初起疱疹显著,肿胀渗液者,宜予以10%黄柏溶液局部湿敷或外搽三黄洗剂等, 每天2~3次。 2.针灸疗法 (1)针刺 耳针:选取神门、肾上腺穴及患病部位。将王不留行用胶布固定于所选双侧耳部穴位上,每 天按压3~4次,每天10分钟左右,以能耐受为度。 体针:上肢取合谷、内,关、曲池、阿是穴;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阿是穴。针 刺入后,采用提插捻转,留针20~30分钟,每日一次。 穴位封闭:用丹参液,选穴同上,每个穴位注射0.2~0.3毫升,每次总量不超过4毫升, 每隔 1~2日注射一次。 (2)艾灸:一般在皮损上或周围做广泛的温和灸,每天一次。 3.物理疗法 先用消毒纱布湿透入地金牛酊后敷盖在皮损处,然后用神灯(高效电磁波治疗机)或频谱治疗 仪对准皮损部位照射,每次15~30分钟,每天或隔天一次。 4.国家推广技术 至阳穴埋圆利针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技术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平肩胛下角。 (2)病人采用端坐位,双手放于腹前。 (3)医者将病人至阳穴处皮肤捏起。针身与皮肤呈现150°向下平刺入皮下一厘米,而后于脊 柱平行向下送针直至针根处,针柄留于皮外。 (4)用少许消毒棉球及橡皮膏将针柄固定。 注意事项:留针3~5天,最多可七天。留针期间在病人非睡眠的状态下,每隔2~3小时用手 掌以病人能耐受的适当力量拍击埋针处10~20余次。 728.小青龙汤方解 小青龙汤方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最早对小青龙汤作方解者,当推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 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麻黄为君。桂味辛热,甘草味甘辛,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用二者所 以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二者所以为佐者,寒饮伤肺,咳逆而喘,则肺气逆。 《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干姜味辛热,细辛味辛热,半夏味辛微温,三者所以为 使者,心下有水,津胞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以干姜、 细辛、半夏为使,以散寒水。逆气收,寒水散,津胞通行,汗出而解矣。”此为“以经解论”之 典范。 麻黄、桂枝、甘草治疗“伤寒表不解”,芍药、五味子治疗“咳逆而喘”,干姜、细辛、半 夏治疗“心下有水气”。方解平实明朗,多为后世医家所遵从。 清代医家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指出:“麻黄、桂枝,散外入之寒邪;半夏、细辛、干 姜,消内积之寒饮;芍药、五味,监麻、桂之性,且使表里之药,相就而不相格耳。” 在成无己方解的基础上,对芍药、五味子的作用有所延伸。 《重订通俗伤寒论》中何秀山指出:“风寒外搏,痰饮内伏,发为痰嗽气喘者,必须从小青 龙加减施治。盖君以麻、桂辛温泄卫,即佐以芍、草酸甘护营。妙在干姜与五味拌捣为臣,一温 肺阳而化饮,一收肺气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细辛之辛润行水,则痰饮悉化为水气,自 然津津汗出而解。若不开表而徒行水,何以解风寒之搏束;若一味开表,而不用辛以行水,又何 以去其水气?此方开中有合,升中有降,真如神龙之变化不测。设非风寒而为风温,麻、桂亦不 可擅用,学者宜细心辨证,对证酌用也。” 应该说,痰饮与“寒饮”、“水饮”尚有区别。方解中把半夏的作用解为“辛滑降痰”,似 无不可。但小青龙汤实为治寒饮之方,如痰证较显,也许不是小青龙汤证。即使是小青龙汤证, 单用一味半夏治痰是不够的,笔者常加用炒苏子、炒莱菔子。 也有从小青龙汤组方的来源进行方解者,如《医宗金鉴》:“太阳停饮有二,一中风有汗为 表证,五苓散证也;一伤寒无汗为表实,小青龙汤证也。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 枣者,以其性滞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 仍用之。佐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得从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 五味以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 临证体会,小青龙汤加杏仁,即内含麻黄汤,较不加杏仁发汗力为强,笔者治喘,通常不 加。如加用杏仁,多去麻黄。 呕者去干姜用生姜,似无不可,但需注意方中温散力量的变化。事实上,用干姜也有很好的 止呕作用。 上述方解是基于小青龙汤治疗表寒里饮证。 729.白蒺藜药用验方 白蒺藜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蒺藜的果实。有平肝疏肝、祛风明目之效。《本 经》:“主恶血、破瘕结积聚、喉痹、产难、久服长肌肉、明目。”《别录》:“治身体风痒、 头痛..小儿头疮、痈肿阴溃。”《本草纲目》:“古方补肾治风皆用刺蒺藜,后世补肾多用沙 苑蒺藜。”《本草求真》:“质轻色白、辛苦、微温,根据诸书虽载能补肾可治遗精尿失、暨腰 疼劳伤等症,热总宣散肝经风邪,凡因风盛而见目赤肿翳,并迫白颠瘙痒难当者,服此无不 效。”《会约医镜》:“泻肺气而散肝风,除目赤翳膜,肺痈,乳岩(癌)、湿疮。”《草本再 新》:“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本草图经》:“主痔 漏、阴汗及发乳、带下。”《药性论》:“治诸风疥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并坠胎。”其 含脂肪油及少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皂甙微量生物碱,水浸液及乙醇浸出液,对 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利尿作用,生物碱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全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生 长。现简结民间用白蒺藜的小验方。 皮肤瘙痒:白蒺藜30克,蛇床子10克,地肤子10克。水煎两次混合,外敷患处。 偏头痛:白蒺藜10克,僵蚕10克,白芷30克。水煎服,每日3次。 牙龈出血:白蒺藜10克,水煎汤含漱。 牙周病:白蒺藜20克,水煎汤,含漱,每日数次。 荨麻疹:白蒺藜10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苏叶10克。水煎服,每日3次。 乳房胀痛:白蒺藜10克,紫胡10克,青皮10克,香附2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 730.川续断治病验方 川续断为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根。味甘、苦,性温。归肝、胆、肺、肾经,有补肝肾、强 筋骨、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腰膝酸软、肢节痿痹、遗精、带下、崩漏、风湿痛、跌打损伤等。 慢性腰痛:川续断15克,骨碎补15克,狗脊15克,制川乌6克,刺五加皮15克,水煎服。 草乌中毒:川续断30克,煎汤频频灌服。 风湿骨痛、坐骨神经痛:续断50克,虎掌草25克、独活20克,重楼30克,用酒浸泡,睡前服 10毫升。 昏厥:川续断30克,水煎服。 房劳伤:川续断20克,淫羊藿8克,水煎服。 哮喘:川续断适量炖肉吃。 731.自拟方治乳痈 方药组成:金银花15克,忍冬藤15克,蒲公英10克,夏枯草15克,柴胡10克,青皮6克,陈皮 6克,天花粉15克,白芷10克,浙贝母10克,川楝子10克,瓜蒌皮15克。余以此方治疗乳痈,多在 3剂取效。 加减运用: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加赤芍15克、乳香6克,乳房胀痛明显加香附15克,局部肿块 硬痛难消加皂角刺10克,全身热毒症状明显加黄芩15克、野菊花15克。 乳痈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可见患侧乳房红肿热痛,辨证多属肝胃郁热。方中金银花、蒲公 英、夏枯草见于《串雅内编》之三妙散,有清热解毒、泻肝火散郁结之妙;忍冬藤清热解毒、通 络止痛;柴胡、青皮、陈皮、川楝子疏肝理气泻热;天花粉清热排脓;白芷专入阳明胃经,有辛 散止痛排脓功效;浙贝母、瓜蒌皮化痰散结。 验案举例:患者吴某,女,29岁,产后半月患乳痈,双侧乳房红肿热痛,局部硬块,高热39 摄氏度,以抗生素静滴3天,疗效不著,伴口干口苦,纳食欠佳,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脉弦 数,苔薄黄。以肝胃郁热论治,方如下: 金银花15克,忍冬藤15克,野菊花10克,夏枯草15克,柴胡10克,青皮6克,陈皮6克,天花 粉15克,白芷10克,浙贝母10克,川楝子10克,瓜蒌皮15克,蒲公英15克,黄芩15克。3剂,水煎 代茶频饮。3剂后患者乳房红肿热痛消失,全身症状消失而痊愈。 732.黑米镶藕 原料 主料:藕3节。 配料:黑糯米200克。 调料:玫瑰酱,白糖,淀粉。 制作 黑糯米水浸透,拌玫瑰酱,藕去皮,灌入黑糯米,放锅中煮熟,晾凉切片,浇白糖淀粉 芡汁。 养生功效 补心养血,开胃消瘀,清热润肠 小贴士 中医药认为,藕生用清热,止血,凉血,散瘀。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热淋,凉 血止血而不留瘀。熟用健脾,开胃,生肌,止泻。黑米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开胃、滋阴补肾、暖 肝润肺、舒筋活血的功效,此膳对孕产妇体虚、头昏目眩、神经衰弱、贫血、白发、腰膝酸软等 有一定食疗作用。 733.疏风利咽止咳汤 组成 炙麻黄10克,杏仁15克,荆芥15克,苏叶15克,五味子10克,陈皮10克,桔梗15克,僵 蚕10克,蝉衣10克,红花5克,全蝎2克,黄芩15克,甘草10克。 功能 疏风利咽,宣肺止咳。 主治 喉源性咳嗽。症见咽痒即咳,干咳少痰,甚或数周数月不愈,或咳甚者兼有喘鸣。多见 于上呼吸道感染后遗留的咳嗽,慢性咽炎复感外邪久咳不愈,也可见于变异性气管炎。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每剂水煎2次,共取汁400毫升,早晚餐后分服。 方解 喉咽直连气道,为肺之内窍,外邪袭咽,极易累肺。故临床既有咽喉不利之症又有肺系 咳嗽之症。风性善行数变、最易致痒,风寒或风热侵之,又易沿喉咽顺下犯肺。如风邪偏盛,可 致咽喉不利,咽痒较甚,并致肺失宣发,咽痒即咳。其特点是咽痒必咳,不痒不咳,干咳少痰。 显然,咳源于风邪所致的咽痒、咽喉不利,其引发咳嗽的病变核心不在肺而在喉咽,故也称喉风 咳。本病之咳,为风邪滞留咽喉累及气道而成,故疏风利咽是其基本治法。方中麻黄、荆芥、苏 叶,疏风散寒,宣降肺气,再合五味子,一散一敛,宣敛有制,既防发散太过,又避敛肺留邪, 而止咳之力大增;僵蚕、蝉衣、全蝎、红花,疏风化痰,活血利咽,解痉止咳;陈皮、桔梗、杏 仁、甘草,化痰利咽,宣肺止咳;方中黄芩,一防散寒药之温燥,二防外邪入里化热,三是五味 子酸温敛肺止咳,以黄芩苦寒清肺降泻而佐之。正如《医学启源》“主治心法”所说:“凡嗽, 以五味子为君..有热无热,俱用黄芩为佐。”全方疏风利咽、宣肺止咳,治咳不重宣肺,而重 在疏风利咽。疏风散邪以除致病之因,疏风、化痰、活血利咽以直达病变之所,与病因病机颇为 合拍,故其效也佳。 加减 咽干而痒,加玄参15克、麦冬15克、细辛3克;咳甚而喘者,加地龙15克、桑白皮20 克;痰黏不易咳出者,加知母15克、沙参15克;咳黄痰者,去麻黄、苏叶,加银花20克、栀子15 克、瓜篓皮20克;顿咳甚者,加白前9克、百部9克、地骨皮15克。 734.治小儿便秘方 婴幼儿一般每天大便1~2次,便质较软。若2~3天不解大便,而其他情况良好,有可能是一 般的便秘。但如果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情况,应及时送医院检查。小儿发生便秘以后,解出 的大便又干又硬,干硬的粪便刺激肛门产生疼痛和不适感,天长日久使小儿惧怕解大便,而且不 敢用力排便。这样就使肠道里的粪便更加干燥,便秘症状更加严重。 方药 蒲公英。 用法 取鲜蒲公英全草或干品草60~90克,鲜品水煎20分钟,干品煎30分钟,煎至50~100毫 升,加适量白糖或白蜜,每日1剂顿服,年龄小者可分次服。病重者,大便正常后继续服药3~5 剂。 说明 《本草衍义补遗》谓:“(蒲公英)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气。”故能治便 秘,有良好效果。一般服5~9剂,均可治愈。 735.扁平疣外治方 莪术、郁金各3克,共研细粉,陈醋调匀,装瓶内备用,洗净患处,点涂患处数次。 736.妙法缓解鼻炎 1、洋柑橘茶或迷迭香茶3克,开水冲泡后饮用,可改善鼻腔充血和过敏症状。 2、将生苍耳子炒过放凉后,取苍耳子、薄荷、辛夷花各两克,开水冲泡饮用,可预防和减 轻鼻塞、喷嚏、流涕的症状。 3、辛夷花与紫苏各4克,开水冲泡饮用,可收缩鼻黏膜,长期饮用可以预防过敏性鼻炎。 4、将黄芪15克与粳米60克煮成粥,每日食用2~3次,可改善过敏体质,治疗过敏性鼻炎。 5、将蒜瓣削根去皮装入坛中,加入食醋浸泡后密封。一个月后启封,每晚食3~4瓣蒜,并 将醋倒入小口瓶中,对准鼻孔熏半小时,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明显疗效。 6、将烧开的水倒入直径15厘米左右的容器,趁热放在鼻子下面,用力吸蒸气15~20分钟(要 小心烫伤)。每天3次,一般两个月内可见效。 7、将两手搓热,捂住鼻子1~2分钟,用两手食指按揉迎香(鼻翼外缘中点、鼻唇沟中)、 通(鼻翼两侧、鼻唇沟上端尽头)、印堂(两眉头连线中点)各1~2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过 敏性鼻炎发作时每日增加1~2次,坚持一个月可明显改善症状。 8、患者坐位或站位,将头后仰,把4~5毫升淡盐水用小眼药水瓶挤入鼻腔,张口呼吸,保 持10秒钟左右,低下头来,让盐水自然流出,再将鼻中的剩余盐水擤出。每日冲洗鼻腔6~8次, 有利于减轻鼻黏膜充血、水肿等过敏反应。 737.中医乌发验方 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肾主黑发之理论,说明白发仍以血亏肾虚为根本,但 亦有血热所致者。因此,治宜养血补肾,清热凉血。笔者现据临床实践推荐几则行之有效的乌发 验方,供患者选用。 内服方 方一:生地黄50克,地骨皮50克,远志50克,菟丝子50克,菖蒲50克,黑豆50克,川牛膝50 克,龟板50克,女贞子30克,乌梅30克,食盐3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2克。每次一 丸,每日3次,白开水送服。此方有清热凉血,滋阴补肝肾之功效。主治血热内蕴、发失血养而 变白的青少年白发。 方二:核桃仁100克,熟地黄100克,桑椹100克,黑豆150克,黑芝麻100克,制首乌100克, 菟丝子100克,山萸肉100克,肉苁蓉100克,女贞子100克,当归80克,枸杞100克。共研细末,炼 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一丸,每日3次,淡盐水送服。此方有滋补精血、益肝养肾、滋阴乌 发之功效。主治年老肾虚、精血不足之中老年白发。 方三:补骨脂、仙茅、旱莲草、覆盆子、枸杞、菟丝子、桑椹各10克,熟地黄30克,莲须5 克。每日一剂,每剂加水煎3次,每次加蜂蜜适量,餐前温服。此方主治青少年或中年时期,须 发过早变白,由花白渐至全部白发,有的甚至稀疏脱落,出现头昏眼花、耳鸣、腰酸、夜尿频频 等症。 外洗方 方一:皂角500克,何首乌250克,蜂蜜25克,食醋25克。先将皂角用热水浸泡,待泡软时捣 成糊状,与何首乌、蜂蜜和食醋混合在一起,再加清水1200毫升放入锅内,煎沸半小时以上,待 何首乌被煎烂后,除渣留药液备用。每周用此药液洗头发1~2次。 方二:首乌、蒲公英、旱莲草各30克,川芎、香附各10克。水煎洗头,每周1~2次。 738.莱菔子消食降气止咳喘 莱菔子,即俗称的萝卜子。民谚有“十月萝卜小人参”的说法,意指吃萝卜好处多多,殊不 知,萝卜的种子也同样是一味良药。 中医认为,莱菔子味辛甘,性平,功专消食、降气、化痰。古称“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 之功。”名医张锡纯对它颇多赞誉,认为“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 之品,非破气之品。”《本草纲目》也说:“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 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 莱菔子擅长消食化积、除胀行滞,尤以消面积食滞为特长。凡食积气滞而见嗳腐吞酸,甚至 腹胀疼痛者尤为适宜。常配伍山楂、神曲、半夏、陈皮等同用。小儿便秘,用炒莱菔子研极细 末,每次取5~9克,加白糖适量冲泡后饮用,较小的婴幼儿可减量拌奶粉或稀饭食用,发挥润下 通便的作用,易为小儿接受。 莱菔子味辛能行能散,降气化痰,对肺气不降之咳喘尤为适宜,常与白芥子、紫苏子等配 伍。 莱菔子可消除“误服补剂”所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中医认为,人参不能和莱菔子一起服 用。人参补气易壅滞,莱菔子顺气易化气,所以药力容易抵消或发生不良反应。 现代研究发现,莱菔子有降压及抗炎作用,对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痢 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做法用。还可用于治疗骨质增生、湿疹、小儿疳 积、子宫功能性出血等病。 小验方 百日咳 莱菔子,焙干,研细粉。白沙糖水送服少许,1日数回。 牙疼 莱菔子七八粒,去赤皮,细研。以人乳和,左边牙痛,即于右鼻中点少许,如右边牙 疼,即于左鼻中点之。 跌打损伤 莱菔子100克,生研烂,热酒调敷。 高脂血症 莱菔子、白芥子、决明子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服用。 便秘 炒莱菔子5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空腹服。 药膳方 莱菔子粥 用料 莱菔子末15克,粳米100克。 做法 将莱菔子末与粳米同煮为粥。早晚温热食用。 功效 化痰平喘,行气消食。适用于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者食疗。 槟榔莱菔陈皮饮 用料 槟榔12克,莱菔子12克,陈皮6克,白糖适量。 做法 将槟榔切片或打碎,莱菔子微炒,然后将槟榔、莱菔子、陈皮三物同放入瓦煲内,加入 清水700毫升,用中火煮沸30分钟,去除药渣,加入少许白糖即可饮用。 功效 行气消食除胀。适用于宿食停滞、脘腹胀痛等症。 鸡内金莱菔粥 用料 鸡内金6克,莱菔子5克,粳米50克,白糖或食盐适量。 做法 将鸡内金焙干,莱菔子炒黄,共研细末,粳米按常法煮粥,粥将熟前放入鸡内金、莱菔 子末,再煮至粥烂熟,调入白糖或食盐即可。早晚食之。 功效 消食除胀,适用于食积蕴热,呕吐腹胀,大便秘结等症。 食用禁忌 气虚、无食积、痰滞者慎用。大便溏泄者忌用。人参、莱菔子不能同用。临床观察证实,莱 菔子与何首乌、熟地配伍可致皮疹。 739.小青龙汤证主症是咳嗽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主症是“干呕、发热而咳”。如果 把“而”理解为表递进关系的连词,三症中最主要的症状当是“咳”。 第41条的主症是“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此处的“而”当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笔者反复 在读这两条文中的主症时,总觉得当时作者在行文时要突出一“咳”症。 临床上,小青龙汤证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小青龙汤是治疗咳嗽最常用方之一。陈修园在 《医学三字经》中指出:“柯韵伯治咳嗽,不论冬夏,不拘浅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汤多 效。方中驱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盖以肺家沉寒痼 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奏效哉。” 寒嗽不一定都可以用小青龙汤治疗,但从中能读出小青龙汤是治疗咳嗽的常用方。 笔者在临床上使用小青龙汤治疗的病症,以咳嗽最为多见,或为受寒而咳,或为饮冷或食冷 而咳,或为久咳,或为反复咳嗽,或为冬季咳嗽,或为夜间咳嗽。如治疗聂某,男,15岁。2010 年11月6日初诊。患者前日夜出晚归,昨日凌晨出现阵发性干咳。昨晚咳嗽加重,伴见发热。诊 见:咳嗽频发,有白痰,咽痒,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时胸憋、呕恶,不喜饮。体瘦,面白。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弦。家长补诉,患者自幼易反复咳嗽,每次“感冒”都表现为咳嗽较 甚。证属表寒里饮,治以解表化饮为法。方用小青龙汤加减。处方:生麻黄9克,桂枝6克,干姜 3克,细辛3克,五味子3克,生白芍6克,姜半夏9克,蝉衣9克,生甘草3克。1剂,水煎分2次温 服,服后捂被休息。 次日来诊,患者昨晚服药后汗出咳减,恶寒、发热均已,现偶咳、有痰。舌质淡红,舌苔薄 白,脉细缓。处以二陈汤合干姜、细辛、五味子和胃化痰、温化寒饮善后。处方:姜半夏9克, 陈皮9克,茯苓9克,干姜2克,细辛2克,五味子4克,炙甘草2克。3剂,水煎服。 此后患者每次咳嗽皆来就诊,首诊方多用小青龙汤。 按:临床上常见部分患者反复咳嗽,套用张仲景的话可以称之为“咳家”。此类患者出现外 感发热,单用常规解表之法往往无效。如患者不表现为明显热证,多可辨证为小青龙汤证,用小 青龙汤解表化饮,可收立竿见影之效。 740.治带状疱疹方 方药 纯净松香粉3~4丸。 用法 每日1剂,早、晚饭后分2次凉开水冲服。服药后若有头痛和食欲下降、恶心或呕吐、腹 痛腹泻等消化道反应明显者,可减量、增次或粗粉装胶囊服用。 说明 《神农本草经》云:“(松香)主痈疽恶疮,头疡门秃,疥瘙风气,安五脏,除热。”据 临床报道,治愈46例,显效22例,无效3例。 741.七叶一枝花治病验方 七叶一枝花又名蚤休,为百合科植物七叶一枝花等同属植物的根茎。药理证实其煎剂有平 喘、止咳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肠炎杆菌、大肠和副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 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钩端螺旋体、甲型及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 用。其味苦,性微寒,有小毒。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主治痈肿疮毒、毒蛇咬 伤、瘰疬、喉痹、肝热生风、惊痫、热病神昏、抽搐、外伤瘀痛。过量可出现恶心、呕吐、头 晕、头痛、眼花,严重引起痉挛等中毒症状。 支气管感染:七叶一枝花10克,千里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鱼腥草15克,败酱草15克, 水煎服。亦可用于大叶性肺炎、急性菌痢、丹毒等。 急性腰扭伤:七叶一枝花鲜根10克,捣烂用白酒调和,外敷患处。有活血止痛的作用。 神经性皮炎:七叶一枝花20克,研末,用香油调和外敷。 毒蛇咬伤:七叶一枝花鲜品15克,白花蛇舌草鲜品15克,捣烂用醋调和外涂患处(先挤净毒 血)。 724.百部治病验方 湿疹:百部30克,蛇床子、地肤子、白矾各20克,白酒800毫升。将上药用布包好,放入酒中 浸泡3天后,用药酒擦患处,每日2~3次。 阴道炎:百部、苦参各20克,五倍子、明矾、花椒各20克。水煎1500毫升左右,先熏后洗。 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每次20分钟,7日为一疗程。 支气管炎:百部10克,枇杷叶、桔梗各15克,川贝、瓜蒌仁、橘红各10克。水煎,每日一 剂。 疖疮:百部10克,连翘20克,花椒6克,冰片5克。研成细末,用适量香油调匀,外涂搽患 处,每日3次。 股癣:百部、大风子、当归各15克,木鳖子、狼毒各9克,黄柏12克,雄黄5克。将上药研为 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涂搽患处,每日3次。 鹅掌风:百部、当归、川芎、红花各20克,白鲜皮、蛇床子、苦参各40克。上药放入锅中, 煎取药液,熏洗患处,每日一剂。 过敏性皮炎:百部、何首乌、生地黄、当归、赤芍、苦参、蛇床子各20克、花椒10克。用纱 布包好,放入盆内水煎煮20分钟,加雄黄、冰片各3克,5分钟后捞出纱布包,熏洗患处15~20分 钟。每日一剂,每日洗两次。 荨麻疹:百部20克,蛇床子30克,川椒10克,苦参20克,艾叶10克,白矾10克。除白矾外, 余药水煎两次,混合后将白矾放入烊化,趁热外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每晚临睡时 用药最好。 白癜风:百部15克,蛇床子10克,雄黄、硫黄各6克,熟附子6克。上药研细末,以食醋调匀 涂搽患处。每日两次,连用两个月。 743.自拟钩龙麻黄汤治支气管哮喘 组方:钩藤(后下)20克,广地龙15克,炙麻黄10克,桂枝10克,法半夏12克,辽细辛3克, 北五味子10克,杏仁6克,黄芪15克,防己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 日一剂。喘息痰多者可加白芥子、苏子、莱菔子;水肿甚者加大腹皮、桑白皮、葶苈子;肾虚不 能纳气可加紫石英、磁石、蛤蚧、肉桂;如兼有血瘀之象可加桃仁、红花、僵蚕。 本病宿根在于痰瘀胶结于肺,故本方重用清热化痰兼有逐瘀之功的钩藤、地龙,佐以宣肺平 喘、利水消肿的麻黄、桂枝、黄芪、防己、茯苓,诸药合用相得益彰。临症不论外感内伤、寒热 虚实之哮喘,笔者皆依据本方随证加减,收效满意。 744.治消化不良方 方药 蛋黄油。 用法 将煮熟的鸡蛋去白留黄,研碎,置铜锅内加热,熬出蛋黄油。每天5~10毫升,分2次 服,4~5天为1疗程。一般服药1~2天后,大便次数及性状即明显好转,用药4~5天可愈。 说明 《长沙药解》中说:“鸡子黄补脾精而益胃液,止泄利而断呕吐。”“温润淳浓,滋脾 胃之精液,泽中脘之枯槁,降浊阴而止呕吐,生清阳而断泄利,补中之良药也。”消化不良多因 脾胃虚弱所致,蛋黄油善补脾胃,故能生清降浊,恢复消化功能。 方药 茶叶。 用法 用10%的煎液,1~5岁每次服15~20毫升,5~10岁每次服20~30毫升,10~15岁每次服 30~40毫升,每日服4次。 说明 婴幼儿腹泻时,若伴有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则称为中毒性消化不良。《本草经 疏》谓茶叶“下气消食者,苦能下泄,故气下火降,而兼涤除肠胃,则食自消矣”。据现代药理 研究证明,茶叶有抑菌作用,故用于治疗中毒性消化不良有效。 755.芦荟清肝泻热美容佳 芦荟为百合科植物芦荟的干燥品,原产于非洲,我国南方各省均有种植,早在唐宋时期就入药应 用。芦者,黑也;荟者,聚也,本品之汁液凝集色黑如饴,故名芦荟。 中医认为,芦荟,味苦而性寒,入于肝与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止咳的作用,用于治疗 肺热咳嗽、吐血,湿热小便白浊,并有泻下、杀虫及美容的功效。本品以入丸、散剂为宜,外用 适量。脾胃虚寒及孕妇忌用。 芦荟含有一定毒素,一般食用9~15克即可发生中毒,中毒症状多在8~12小时内出现,常有恶 心、呕吐及剧烈的腹痛、腹泻、出血性胃炎等,还可引起孕妇流产事故。 芦荟疗疾,自古就有记载。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少年时患癣疾,由颈项漫延至耳后,痛苦难 忍,多方求治无效,日渐加重。恰逢楚州有一位卖药人,教他用芦荟一两,炙甘草半两,共为细 末。先用温水洗癣,拭净后敷之,翌日便瘥。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大批幸存者皮肤被核辐射烧伤,有人用芦荟涂抹伤口,伤口 愈合得又快又好,且不留瘢痕。在浴盆中投放1000~2000毫升芦荟清液,或将芦荟叶切成小块, 放在浴盆中洗浴、浸泡,乃是一种很好的保养皮肤的方法。 药理研究 芦荟含芦荟大黄素苷等,并含微量挥发油。其蒽醌衍生物具有刺激性泻下作用,其所引起的泻下 伴有显著腹痛和盆腔充血,严重时可引起肾炎。其提取物可抑制S180肉瘤和艾氏腹水癌的生 长。水煎剂对多种皮肤真菌和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以芦荟研制的粉剂、浸膏可治鼻衄、痤 疮。饮用芦荟汁可以预防感冒及扁桃体炎,其膏剂还可治疗皮肤粗糙、雀斑、脓疮。 美容方 祛斑方:芦荟汁加少许水,每早晚涂于面部,约15~20分钟后用清水洗去,可使面部光滑、白 嫩、柔软,还有治疗蝴蝶斑、雀斑、老年斑的功效。 乌发方:洗头后,用芦荟汁涂抹在头发上,可起到止痒作用,并可防治白发、脱发,保持头发乌 黑光亮,脱顶者还可生出新发。 祛黄褐斑方:芦荟300克,绿豆150克,共研细末,将其调成糊状,涂面30分钟,早晚各1次。夏季 用西瓜汁调,其他季节用鸡蛋清调。30天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即可痊愈。 经验方 小儿疳疾方:芦荟、使君子各10克,为末。每服2克,每日3次,米汤送下。用于治疗蛔虫病所致 的小儿疳疾。 便秘方:芦荟6克,每克装入1粒胶囊。成人每天吞服2~3粒,治疗习惯性或热结性便秘。阳虚者 忌用。 当归龙荟丸:由当归、龙胆草、芦荟等组成。清热泻肝,攻下行滞。主治肝胆实火之头痛面赤、 目赤目肿、胸胁胀痛、便秘尿赤、形体壮实而脉象弦紧、躁扰不安甚或抽搐等。 756.治咳良方:止嗽散 止嗽散载于《医学心悟》,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七味药物组成, 为清代医家程国彭所创。本方原为外感风寒、咳嗽多痰者而设,因此方剂不寒不燥,温润平和, 且又长于止咳化痰,所以临床被变化运用于诸般咳嗽的治疗。笔者验证于临床,若外感风寒,表 邪已解,而余邪未尽,咳嗽偏重者,此方颇为适宜,投剂辄效。 朴某某,男,47岁。时值初冬,因衣着单薄而感冒风寒,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四肢 酸楚,无汗,咳嗽,咳痰色白稀薄。于当地静脉点滴用药后,诸症消失,唯咳嗽不减。刻诊:微 有发热恶寒,胸闷,口淡,泛恶,咳嗽多痰,痰色白质稀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滑。证属 余邪未尽,肺气失宣,清肃失常,津液失布之疾,治以疏风宣肺,止咳化痰。处方:桔梗15克, 荆芥15克,苏叶10克,生姜9片,紫菀15克,百部15克,前胡15克,陈皮15克,半夏15克,茯苓20 克,杏仁15克,灸甘草10克。5剂,水煎早晚温服,嘱其禁生冷油腻及辛辣之品。 药尽5剂,痰浊顿消,咳嗽若失,嘱其以膳食善其后。 按:止嗽散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咳嗽多痰而设。考其方药组成,方中百部、白前、紫菀 皆入肺经,功在止咳;桔梗、陈皮理气化痰,炙甘草补中土调和诸药,与桔梗同用更能清利咽 喉。方中仅有味辛而不烈,轻扬疏散之一味荆芥,祛风解表逐邪之力甚微,仅能微宣其表,对外 感风寒,邪气尚盛,或久咳邪气不衰之疾,非其所能。此剂重在化痰止咳,微宣其外,若外感风 寒,肺失宣降,虽经发散,而余邪未尽,仍咳嗽多痰者,投予此剂颇为适宜。止嗽散对新久咳 嗽,咯痰不爽者,皆可加减应用。若表邪未尽,可选加防风、前胡、苏叶、生姜等味以疏散表 邪;若喉中痒,或介介如梗状,可倍桔梗,加牛蒡子、蝉蜕等味以清热利咽祛痰;若出现发热头 痛、口干咽痛、或微恶风等表热证时,可选加桑叶、薄荷、双花、连翘、黄芩等味以疏风清热; 若燥热伤肺,干咳少痰者,可去荆芥、陈皮,选加桑白皮、枇杷叶、川贝母、瓜蒌等味以清燥润 肺化痰;因燥湿而致咳嗽多痰者,可选加半夏、茯苓、胆南星等味以燥湿化痰;久咳者,可选加 搜风入络之虫类药,若地龙、白僵蚕、全蝎、蝉蜕之属,以祛风解痉,化痰散结。运用得当,每 获良效。 757.治习惯性流产方 方药 菟丝子。 用法 压粉,炼蜜为丸,6克重,每服1丸,日服2~3次。 说明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流产为妇人恒有之病,而方书所载保胎之方,未有用之必 效者,诚以保胎之药,当注重于肾,以变化胎之性情气质,使之善吸其母之气化以自养,白无流 产之虞。”故用以菟丝子为君的寿胎丸治之,每获卓效。菟丝子蔓延于草木之上,善吸它物之气 以自养,大能补肾,《神农本草经》谓“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服后脾、 胃、肾三经俱实,固摄有权,胎自安矣。 758.鸡胆汁外涂治痔疮 “十人九痔”的说法虽说有点夸张,但痔疮的发病率较高确是事实。当痔疮发作时,不妨用 鸡胆汁外涂治疗。 取鸡苦胆4~8个,每晚睡前先将肛门洗净,然后用粗针将鸡胆扎眼,慢慢将胆汁涂入痔核上 (内痔或混合痔要将胆汁涂入肛门内1~2厘米处),每晚一次,外痔每晚用鸡胆一个,内痔或混 合痔每晚用鸡胆两个。一般治疗2~4次可愈。 759.治小儿慢性肾炎方 方药:玉米须30~60克。 用法:每日1剂,煎汤代茶饮,连服6个月。 说明:小儿慢性肾炎,日久病深,面部多白无血色,或浮肿,精神萎靡不振。玉米须味甘性 平,有利水、通淋、止血、降压作用,用于小儿肾炎浮肿有效。关键在于坚持长期服用,不可间 断,欲速则不达。 760.益火消阴治头痛 赵某,女,21岁,2010年9月12日初诊。主一周前突然头痛不止,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效 不佳。诉头痛如裂,伴恶心,四肢厥冷,呕吐涎沫。察其舌苔滑腻,舌质淡,脉弦滑。四诊合 参,诊为痰厥头痛。治当以益火消阴,化痰降浊。处方:附子6克,肉桂5克,半夏6克,代赭石 10克,僵蚕5克,全蝎3克,细辛3克。水煎饭后服,日1剂,3剂。 二诊:药后头痛减缓,饮食少进,无呕吐。前方加天麻9克,菊花9克,继服3剂。药后头痛 已止,饮食如常,诸症悉除,半年后随访,头痛未再发。 按:本案患者,头痛剧烈,加四肢不温,吐涎沫痰,实乃清阳不升,风火乘虚而入,引发痰 厥头痛。头者清阳之府,最恶邪气相犯。《临床指南》一书指出:“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 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据,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治疗以附 子、肉桂升阳止痛,代赭石降逆,佐以息风之天麻、僵蚕、全蝎等品,使清阳得复,浊阴消散, 其效立显。 761.自拟银栀膏治静脉炎 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于上肢头静脉,贵要静脉、下肢大小隐静脉,尤以下肢常见。其 病因或站立过久,或有静脉曲张,或因静脉输液,或机械性损伤所致。笔者在临床中用自拟银栀 膏治疗此病,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组方:金银花20克,栀子30克,地榆20克,赤芍30克,制乳香30克,没药30克,凡士林600 克。上药共研细粉,入凡士林中调匀成膏。用时将药膏涂于患处,纱布包敷,每日两次,至皮损 消退,炎症消失。治疗期间多休息,忌食辛辣之物。方中金银花甘寒,可清热解毒消炎;栀子苦 寒,清热降火解毒;地榆苦酸寒,清热消肿解毒;赤芍苦寒,清热散瘀活血止痛;乳香、没药苦 平,二药相配,活络消肿止痛是其所长。全方清热活络、消炎止痛功效颇佳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 位发挥效用,故治疗静脉炎取效较捷,愈是初起,收效愈快。 病案:李某,男,31岁。右小腿内侧灼热胀痛,行走活动受限4天,经内服消炎止痛西药效 不明显。刻诊见上述部位皮色潮红,肌肤略肿,触之灼热,压痛明显,沿大隐静脉走向扪之有硬 束条状物。舌质红苔黄,脉数。诊断为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证属热邪互结,经络阻塞,不通则 痛,发为此症。治宜清热活络消炎止痛,笔者予以银栀膏治疗,6日后诸症消失,站立行走如 常。 762.半夏治病验方 鸡眼:半夏适量,局部消毒后用手术刀削去鸡眼处角化组织,使呈一凹面,放半夏末于患 处,外贴胶布。 头癣:生半夏20克,斑蝥5克。浸泡于200毫升白酒中,7天后用药酒涂擦患处。每天2~3次, 7天为一疗程,一般用药2~3个疗程。 口腔溃疡:生半夏、乌贼骨等分,研细末,撒患处。每日2~3次,连用3天。 肩周炎:生半夏、雄黄、樟脑、急性子、公丁香、乌蛇、蜈蚣、凡士林。上药研细末,用凡 士林调成药膏。取药膏适量摊于敷料上,贴患处,每日一次。 梅核气:姜半夏12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姜15克,苏叶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眩晕:半夏15克,炒白术15克,天麻10克,陈皮15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水煎服,每日 一剂。 呕吐反胃:制半夏12克,生姜6克,伏龙肝100克。先将伏龙肝打碎入锅,加清水500毫升,武 火煎30分钟,过滤留汁,加入半夏、生姜同煎取汁,代茶频饮。 763.鼻衄辨治方法 热邪犯肺:口鼻干燥,或呼气有灼热感,衄血,血色鲜红,或兼有身热,咳嗽痰少等症。舌 质红,苔薄黄,脉数或浮数。治宜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方选桑菊饮加减,药用桑叶10克,菊花 12克,连翘15克,薄荷10克,杏仁10克,生甘草6克,芦根15克,白茅根30克,牡丹皮10克,旱莲 草15克,栀子炭12克。 胃火炽盛:鼻窍灼热干燥,衄血量多,血色红,口干口臭,渴欲饮凉,大便干或秘结,小便 短赤,或兼齿衄,烦躁。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选清胃散加 减,药用黄连10克,生石膏30克,当归10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知母12克,玄参10克, 生大黄10克,天花粉10克,川牛膝10克。 肝火上炎:鼻衄,衄血量较多,血色暗红,常伴有头痛或头晕,耳鸣,目眩,烦躁易怒,两 目红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或燥,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选龙胆泻肝汤加 减,药用龙胆草6克,柴胡6克,栀子12克,黄芩12克,生地黄20克,当归10克,甘草6克,白茅根 30克,大蓟15克,藕节10克,水牛角粉(冲)5克。 肝肾阴虚:鼻衄,血色淡红,时衄时止,口干少津,常伴有头晕眼花,耳鸣心烦,或五心烦 热。舌质红嫩,或红绛少津,苔少,脉细数。治宜滋肾养肝,降火止血。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味, 药用熟地黄25克,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牡丹皮10克,知母12克,黄柏 10克,旱莲草15克,阿胶(烊化)12克,玄参15克,黄精10克,藕节炭15克。 气血亏虚:鼻衄,血色淡,或兼齿衄、肌衄,常伴神疲乏力,面色失华,头晕耳鸣,心悸眠 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治宜补气摄血,方选归脾汤加减,药用党参15克,白术10克, 黄芪20克,当归12克,茯神25克,远志10克,酸枣仁20克,木香6克,侧柏炭12克,阿胶(烊化) 12克,仙鹤草20克,三七粉(冲)5克,炙甘草6克。 需要说明的是,按急则治其标原则,鼻衄应即时局部用药,以期及时止血。如用棉球敷上云 南白药粉,塞入鼻窍出血处,配合鼻外按压等。 764.7剂良方远离肾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饮食宜清淡,减少食盐的摄入,每日食盐量<;6克,不吃或少吃腌制食 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如芹菜、冬瓜、木耳等;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 睡眠;适当多饮水、不憋尿;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戒烟限酒,避免酗酒和 酒后喝浓茶;劳逸结合,坚持体育锻炼;避免感冒,喉部、扁桃腺等有炎症时,要及时彻底治 疗;不要滥用保健品。 控制体重 肥胖患者患慢性肾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患者的3~4倍。对于肥胖病人要控制热量过 多摄入,坚持体育锻炼,保持体重平稳下降,切勿盲目节食,以避免过度减肥引起营养不良、神 经性厌食等疾病,尤其不要盲目滥用减肥药物,避免肾脏受损。 慎用引起损害肾脏的药物 治疗疾病时要细看说明书,大多数药物均标注是否有肾毒性或禁忌 症等,避免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某些抗生素、多种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 等)、各种血管造影剂以及某些中草药(如关木通、广防己、雷公藤等)均可引起肾脏损害,应 慎用。 控制血糖水平 对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6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 血糖应控制在6~8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应<;7.0。如发现血糖不稳或难以控制的情况,要 及时就医,请专科医生帮助调整降糖药物。 控制血压水平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控制血压在预防高血压肾病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若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上,则应遵医生指示规律服用降压药物,且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 药,不可擅自停药,防止出现严重的心、脑、肾等病变。 纠正尿酸代谢紊乱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尿酸盐沉积于肾脏易引起肾脏病变,因此要积极 纠正。对于已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则需限制高嘌呤饮食,避免进食动物内脏、火锅、海产品、啤 酒,限量选用嘌呤含量低的食物。适当运动预防痛风发作,但剧烈运动则易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护肾有讲究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要从5个方面养护 ①避免情志致病。注意调 摄精神,中医讲究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致病,要保持 情绪稳定和愉悦的心情,平衡肾脏的阴阳; ②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适度运动(如散步、武术、气功、太极 拳等),注意休息,节制房事,保持充足的睡眠; ③避免六淫致病。应注意天气寒暖的变化,增减衣服,避免阴雨天外出,避免汗出当风,涉水冒雨, 穿潮湿衣服,避免久居湿地,时刻警惕外 邪的侵袭; ④避免伐肾之物。治疗疾病用药“中病即止”,慎用肾毒性药; ⑤饮食有节律。减少烟熏、发霉、炙烤、咸盐腌制等食物,饮食寒温要适当。 765.按摩治食滞 一些由于饮食不节造成的食滞胃脘,虽然算不上什么大病,但六腑以通为顺,滞久则伤正, 最终会诱发许多疾病。 宋代养生学家刘词在《混俗颐生录》中写到:“饱即伤心,伤心即短气、胸闷”。“饱”字 指饮食不节造成的食滞。保持腑道的通顺,特别是老年人保持大便通畅是非常重要的养生防病手 段。 766.摩腹挺腹法 此法可明显增加胃肠蠕动加快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 摩腹:患者取仰卧位,两手掌相叠,以神阙穴为圆心(神阙位于脐中),在中腹、下腹,沿 顺时针方向摩动,以腹内有热感为宜,约2分钟。 挺腹:取站位,两手自然下垂,用腹式呼吸。当吸气时,双手向后甩;呼气时,双手向前 甩,反复20余次。 擦腰骶部 患者取卧位,医者用掌根擦搓腰骶部,自上至下,约1~2分钟。也可取站位,患者两手掌置 于自己腰骶部,自行上下擦搓1~2分钟,以局部温热舒适为度。 点揉支沟穴 拇指用力点揉支沟穴,以有胀感为宜,约1分钟。此外还可配合点揉足三里、中脘、天枢、 气海等穴。 767.马齿苋清热解毒止泻痢 马齿苋是药食两用的中草药,进入夏秋季,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它又名五行草、心不甘、 晒不死、太阳草、长命草、酸味菜等。它的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象征木、火、土、 金、水五行,故名五行草;长夏花开,朝开暮闭,炎夏酷热,太阳烤得越热,它的花开得越盛, 因此马齿苋又名太阳草。 中医认为,马齿苋,味酸而性寒,主要归于脾与大肠经,兼入肝经。其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的功效比较突出,民间常用它治疗脓血痢疾。它还可以治疗疮疡、结核、湿毒、带下、百日咳、 丹毒、淋浊、甲沟炎等。古书记载,唐代武元衡相国在四川患臁疮腿(下肢溃疡),长期不愈, xian(火+欣)热作痒,百医无效。回到京城后,一位官员献出一方,即将马齿苋捣烂敷于疮上,两 三次即痊愈了。 药理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马齿苋含三萜醇类、黄酮类、氨基酸、有机酸及其盐,还含钙、磷、铁,还 有维生素、葡萄糖等。 据报道,马齿苋是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腹泻的常用药,对多种化脓性皮肤病和外 科感染,如乳痈、疖肿、丹毒、蜂窝组织炎、足癣感染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据报道,马齿苋对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有较明显的防治作用,如可增强心肌功能,预防血栓 形成,降压,降血糖等。近年来,马齿苋还用于银屑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胆道蛔虫、钩虫病、 泌尿系感染、带状疱疹等。 美味药膳 马齿苋粥 干马齿苋30克(鲜品60克),洗净切碎;粳米50克,加水同煮粥,煮至米熟汤稠,加入适量白 糖,调匀,即可食用。 此粥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的功效,适宜于热痢脓血,热淋,血淋,带下,火毒痈 疖等。老年人患急慢性细菌性痢疾、肠炎等,可作为食疗方服用。 凉拌马齿苋 新鲜马齿苋500克,蒜瓣适量。先将马齿苋去根与老茎,洗净后下沸水锅内焯一下;捞出后 切段放人盘内;将蒜瓣加少许盐,捣成蒜泥,浇在马齿苋上,倒入酱油,淋上香油,拌匀即成。 此菜清香可口,既可以治疗痢疾,又可以乌发美容,是百姓喜爱的一种食疗菜肴。 马齿苋蜂蜜饮 马齿苋50克(鲜品200克),蜂蜜适量。将马齿苋洗净,煎煮后取液,加入蜂蜜,搅匀后口服, 每日2次。此饮可降低血糖,并有很好的开胃消食作用。 经验方 预防痢疾 鲜马齿苋茎叶500克,洗净切碎,加水1500毫升,煎取500毫升,过滤。成人日服3次,每次70 毫升,连服2~7天。儿童量:马齿苋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或服用马齿苋粥。 经数千例观察,在菌痢流行季节服用马齿苋,发病率明显下降。 热痱方 鲜马齿苋100~200克,加水煎煮,取其药汁,晾至适宜温度后外洗,每日2~3次,每次10分 钟,7日可痊愈。 急性阑尾炎方 干马齿苋150克,蒲公英100克,加水适量,煎成300毫升,分为三份,上午、中午、下午各服 1次。 足癣感染方 鲜马齿苋120克,洗净,晾干,捣成泥状,涂于无菌纱布上,再将患处洗净消毒,擦净分泌 物,将药泥纱布覆于其上。每日换药1次,一般3天见效,7天治愈。 768.紫荆花药用验方 紫荆花又名肉红、白林皮等,为豆科、紫荆属植物。其药用部位有皮、花和果,性平,味 苦,归肝、脾二经。有活血破瘀、消肿解毒之功,对中暑腹痛、风寒湿痹、妇女经闭、血气疼 痛、喉痹、淋病、跌打损伤、痈疽疮肿、疥癣、蛇虫咬伤等有效。临床上常用验方如下: 中暑腹痛:紫荆皮、桃叶、石菖蒲、山苍子各等量,研末,每次服4.5克,温开水送服。 风湿关节炎:紫荆皮6~12克,酒煎服,每日一剂,常服。 痈肿初期、无名肿毒:紫荆根皮15克,水煎,加少许酒,温服;紫荆皮、白芷各适量,研 末,酒调敷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鲜紫荆叶适量,酌加红糖,捣烂外敷患处,每天换药两次。 痔疮肿痛:紫荆皮15克,水煎,饭前服,每日一剂。 牛皮癣:紫荆皮、生半夏各9克,斑蝥3克,共研粗末,烧酒浸透,用棉签蘸药涂患处。 荨麻疹:紫荆皮9克,水煎服,或煎水洗患处。 油漆过敏:紫荆叶适量,煎汤外洗;另取紫荆花9克,炖瘦猪肉内服。 769.治干燥性鼻炎验方 1、桃叶嫩尖1~2枝。用手揉成棉球状塞入患鼻,待鼻内分泌大量清涕,不能忍受时,弃掉塞 药。每日4次,一般连用一周即可。 2、夏枯草9克,辛夷花、苍耳子各3克。上药研极细末,用芝麻油适量调成稀糊状,滴患 鼻,每日2~3次,两周为一个疗程。本方祛风泄热、散结通鼻窍,效果良好。 3、丹参30克,旱莲草20克,女贞子、麦冬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20天 为一疗程。本方亦可治萎缩性鼻炎,一个月为一疗程。 4、辛夷花、苍耳子、白芷、丝瓜藤各100克,绿矾50克,薄荷80克。共研为极细末,每次用 0.1克,吹入患鼻中,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每一疗程后间隔3~5天再治疗。本方疏通泄热, 通窍散结,主治干燥性鼻炎及过敏性鼻炎。初次使用时,鼻腔内稍有痛感,鼻涕增多,大约使用 10次后即可适应。 770.五倍子可治牙痛 生活中不少人为牙痛所困扰。中药五倍子能治牙痛,特别是龋齿牙痛、风热、胃火诸牙痛亦 效。 五倍子可治牙痛 取五倍子10~30克,加水250~500毫升,水煎含漱,每次10~15分钟;或研粉频擦牙痛处;或研 粉贴敷腮颊红肿处,皆有即刻止痛作用。口含五倍子煎液,对实火、虚火所致口腔溃疡和牙龈炎 亦有良效。 中医治麻疹发热 《麻科活人全书》告诫:“麻为火毒喜清凉”,又云“出之太迟,发表为贵;出之太甚,解 毒最宜”,指明了该病的病性和治法要点。 中医治麻疹发热 处方:薄荷5克,防风8克,葛根10克,牛蒡子6克,西河柳8克,蝉蜕3克,板蓝根15克,金银 花10克,连翘10克,鱼腥草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方中薄荷、防风、葛根、牛蒡子等辛凉宣 散,解肌透疹;西河柳、蝉蜕善透麻疹;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鱼腥草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 究皆属抗病毒良药。 用法:水煎两次,取汁400毫升,分次频频饮服。 两肺呼吸音稍粗糙,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说明无任何并发症,疹出顺当。舌红苔薄白,脉细 带数。继以清热解毒,佐以养阴生津为治。 处方: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天花粉10克,杏仁10克,川贝 母10克,生扁豆1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板蓝根15克。方中金银花、连翘、黄 芩、板蓝根清热解毒;北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养阴生津润肺,杏仁、川贝母宣肺止咳。 用法:日服一剂,水煎两次,取汁400毫升,分次服。3剂调理而愈。 771.白菊花酒可清肝 春季养生尤重养肝护肝。用清肝明目的菊花浸制成的白菊花酒的保健作用值得一说。 据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 焉,故谓之菊花酒。”其有“服之轻身耐老,令人长寿”的作用。至明朝时,制作菊花酒是 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清朝则是用白酒浸渍菊 花,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因此,从清朝开始所酿制的菊花酒,就被称之为“菊花白 酒”。 宋朝著名诗人陆游有一次病倒了,就饮用菊花酒,结果饮酒后病除,于是他写诗赞道:“菊 得霜乃荣,惟与凡草殊。我病得霜健,每却童子服。岂与菊同性,故能老不枯。” 《本草纲目·卷十五》中的首味药物即为“菊”。李时珍在附方中,先述服食甘菊与服食白 菊,随后即引用有白菊花酒,可见出他颇重视菊花的食疗。 不仅《本草纲目》颇重视白菊花酒,它还屡被后世本草引用,流传广泛;《图经本草》所用 制备菊花酒的方法,是以菊花直接浸酒,这远比西汉时用菊花“杂黍米酿之”制成曲酒更为简 单;李时珍还特别推荐《天宝单方》中的菊苗捣散,即喝白菊花药酒时同时送服菊苗散,因为菊 苗与菊花功用近似,二者合用是为了加强疗效。所以,从“九月九始熟就饮”,一般人往往认为 菊花酒比较适合秋冬季节饮用。从李时珍特别推荐送服菊苗散来看,菊花酒重在发挥其保健作 用,并非一定限于固定的时令,而是可以按需所取。由之,我们说,春季养生护肝,白菊花酒也 是一种选择,药补食补,应当结合体质之偏颇,适者而用。 白菊花酒可清肝 白菊花酒配方:白菊花150克,白酒1500毫升。 制法:将菊花盛于洁净的纱布袋中,扎紧袋口,与白酒一起置入容器中,密封浸泡七天即 可。 功用:清肝明目,疏风解毒。 适用范围:适用于头痛日久不愈,时发时止,视物昏花,头发干落,心胸烦闷等。 用法:每次饮用15~20毫升,早晚各1次。 772.地肤子清湿热 地肤子为藜科植物地肤的成熟果实。地肤子生长于荒野、田边、路旁、房前屋后等,经济易 得,为民间治疗一些小病所常用。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该 药材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功效,可用于湿热淋证、白浊带下、 小便不利,以及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等病症。 皮肤湿疹:地肤子12克,水煎服;或地肤子30克,白鲜皮、莲房各15克,白矾24克,煎汤熏 洗,一日两次。 荨麻疹:地肤子、防风、蝉蜕、赤芍各9克,水煎服。 尿路感染,小便不利:地肤子、滑石、萹蓄各12克,水煎服。 急性乳腺炎:地肤子50克,水煎后加红糖适量,趁热服下,取微汗即可。 773.治手足癣方 取雄黄、黄连各10克,苦参、土茯苓、防风、地肤子、荆芥各30克,冰片6克,先将前7味药 水煎30分钟,停沸后加入冰片,去渣,待温浸泡患处20分钟,每天4次,每剂用3天,15天为1个疗 程。适用于各型手癣。 774.郁热的辨证施治 初春人体阳气开始升发,积蓄了一冬的郁热从内外发,容易引起一系列脏腑郁热的症状。郁 热积聚于不同脏腑会有不同的症状,如聚于肺部可见咳喘、咽喉干痛、口干舌燥等;聚于心脏可 见口腔溃疡、心烦失眠、心律不齐等。特别是中老年人易产生郁热,这是因为中老年人比年轻人 怕冷,衣物穿得厚,透气性较差,造成体内热量难以散发;同时不少人有冬季进补的习惯,盲目 食用很多大热大补之品,形成郁热。 心脏郁热:中老年人心脏不好或长期失眠,容易产生心脏郁热.表现为心胸烦热、夜不成眠、 面赤口干、大便干结或口舌生疮。治宜清心泻火,凉血滋阴,方用清心汤:黄连12克,黄芩12 克,莲子心15克,栀子12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15克,连翘20克,远志15克,竹叶15克,石膏 20克,元参15克,甘草6克,水煎;或取清心丸、猴枣散口服。 肝脏郁热: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引起。表现为头痛、眩晕、口干口苦、 心烦易怒、两肋胀痛、耳鸣耳聋等。治宜清肝泻火,方用清肝泻火汤:龙胆草12克,柴胡15克, 白芍15克,郁金15克,黄芩15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12克,元参15克,黄柏12克,香附12克, 佛手15克,川楝子15克,元胡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或取泻肝丸、丹栀丸口服。 脾脏郁热: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肉,酿湿生热所致。表现为腹部痞闷、食欲不 振、恶心欲吐、肢体困重。治宜健脾除湿,方用健脾汤: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 12克,半夏15克,香附12克,砂仁12克,苍术12克,苏叶10克,柴胡12克,神曲15克,莱菔子15 克,甘草6克,水煎服;或取健脾丸、正胃丸口服。 肺脏郁热:多因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或风寒入里化热。内壅于肺所致。表现为咳嗽、痰稠 色黄、气喘息促,甚至胸痛、哮喘。治宜清肃肺气,化痰止咳,方用清肺汤:黄芩12克,桔梗15 克,连翘20克,鱼腥草30克,金银花30克,前胡12克,川贝母12克,半夏12克,杏仁12克,苏子 15克,莱菔子20克,蒲公英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或取鱼腥草合剂、蛇胆液口服。 肾脏郁热:是指肾脏气血亏虚而不畅,郁而化热之症,可表现为腰酸腰痛、形体消瘦、潮热 盗汗、五心烦热等。治宜滋补肝肾,滋阴清热的方法,方用知柏汤:知母15克,黄柏15克,熟地 黄20克,牡丹皮12克,茯苓15克,山萸肉15克,山药20克,泽泻12克,黄精15克,元参15克,沙 参12克,麦冬12克,补骨脂15克,五味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或取知柏丸、杞菊丸口服。 大肠郁热: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等引发,表现为腹痛、大便不爽快或泄泻,色黄 而臭。治宜调和肠胃,清热利湿,方用正胃汤:苏叶12克,木香12克,茯苓15克,陈皮12克,半 夏12克,黄芩12克,黄连12克,蒲公英20克,白头翁15克,秦皮15克,杭芍20克,元胡12克,甘 草6克,水煎服;或取正胃丸、正气丸口服。 小肠郁热:多由心热下移小肠所致。表现为心烦口渴、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等。治宜清热泻 火,凉血利尿,方用消淋汤:海金沙30克,金钱草30克,萹蓄12克,瞿麦15克,竹叶15克,蒲公 英30克,金银花30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15克,猪苓15克,黄柏12克,赤芍15克,通草10克, 灯心草6克,甘草6克,水煎服;或取五淋丸、化毒丸口服。 775.地龙外治验方 地龙为蚓种动物叁环毛蚓或缟蚯蚓的全虫体。其咸寒,有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之效。 常用于高热惊痫、癫狂、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症、肺热哮喘、小便不利等症。临床不仅在内 治方面作用很好,而且在外治方面也大有用武之地。 痔疮出血:地龙30克,五倍子30克,煅龙骨20克,冰片3克.共为细末,取其粉外涂患处,每 日两次。 湿疹:活地龙60克,白糖30克。以此作为比例,将蚯蚓洗净放入碗内,加入白糖取其渗出液 涂患处,每日2~3次。 带状疱疹:活地龙20条,白糖50克。将地龙放入碗内,加入白糖,待溶化后去地龙,加入冰 片3克,适用时取其液外涂患处,止痛作用迅速,每日3~5次。 下肢溃疡:活地龙30克,白糖50克。混合捣烂为浆,外敷患处并包扎,以保持适度,干后再 换。 骨折:活地龙10条,清水洗净,加适量白糖,捣成糊状,加冰片少许即成。用时涂于数层纱 布上敷患处,对骨折造成的患部肿胀有良好的消退作用。 776.带状疱疹外治方 方剂组成:生大黄30克,冰片5克,蜈蚣3条。共研为末,香油调和搽患处,每日早晚各一 次。临床观察,轻则3日愈,重则5~6日可愈。 带状疱疹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蛇 丹”等。本病多属肝经湿热之故。湿热之毒相互搏击,经络气血不畅,不通则痛,热毒盛则发生 赤红灼烫,湿不疏泄则成水疱。治疗当以清热利湿为主。大黄、冰片泻火解毒,可去热毒,蜈蚣 搜风通络,以毒攻毒,三药合用,清热、利湿、解毒,共建其功。 777.治乳痈乳疖方 方药 蒲公英。 用法 捣敷肿上,日换药3~4次。 说明 《本草正义》云:“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 应验,而治乳痈乳疖,红肿坚块,尤有捷效。鲜者捣汁温服,干者煎服,一味亦可治之,而煎药 方用必不可缺此。” 《本草衍义补遗》载:“治乳痈,蒲公英(洗净细锉)、忍冬藤同煎浓汁,入少酒佐之,服罢,随 后欲睡,是其功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 较强的杀灭作用,故治乳痈、疔毒及各种感染性疾病有卓效。 778.自拟方治小儿感后久咳 在临床工作中,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感冒愈后一两个星期,甚至一个多月,每到晚上仍然咳嗽不 断,服药也不见好转。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笔者针对这种情况自拟“小儿感后夜咳汤”,治疗 百余病例患儿,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方药组成:玄参10克,知母10克,麦冬10克,紫菀6克,款冬花6克,百合10克,浙贝10克。以上 为6~10岁儿童用量,可根据情况做具体调整。 导致小儿外感后期夜间咳嗽不断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感冒刚开始便到医院输液,小儿 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大量的抗生素甚至激素破环了孩子自身的免疫与抗病系统,同时邪气入里 未能完全宣发殆尽;二是孩子感冒后嫌麻烦不去看医生,直接到药店买些双黄连、清热解毒、止 咳糖浆之类的药,不明确是否对症就给患儿吃;三是卧室长时间开空调、暖霸等,导致空气过于 干燥,进一步延缓孩子呼吸道炎症的修复。以上几点导致孩子感冒后期正气虚,邪气余留不去, 津液亏虚,虚热内生;夜间阳气衰,阴气所主,肺气不利,则咳嗽反复难愈。 方中玄参滋阴,解残余之热毒;知母、麦冬清余热而润燥生津;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 不滞,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顺调气机;款冬花顺肺中之气,清肺中之血,下气以止咳;百合 生津,敛肺气以止虚咳,养正而能祛邪;浙贝泄热凉金,降浊消痰,清金而不败胃气。纵观全方 滋肺中之阴津,解余留之热毒,调瘀滞之气机,敛耗散之肺气,故能治愈小儿感后夜间久咳。 779.贯众治病验方 崩漏:贯众、五灵脂、蒲黄各15克。炒黑研末,每次5克,每日两次,用温开水送服。 血尿:贯众炭50克,乌贼骨、三七各10克。研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次6克,每日两次。 疖痈:贯众30克,蒲公英20克,冰片适量,香油不拘量。将上药研末,用香油调涂患处,每日两 次。 慢性乙肝:贯众、田基黄、茵陈、升麻、连翘各15克,丹参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慢性咽炎:贯众15克,金银花15~20克,黄芩10克,生甘草5克。研成粗末,每日一剂,置入热水 瓶中,冲入沸水,浸泡约15分钟,频频饮用。 预防感冒:贯众、大青叶各30克,野菊花9克,桑叶10克。水煎代茶饮。 预防流感:贯众、板蓝根各10克,生姜20克,红糖适量。水煎服,每日3次,每日一剂,连服7 剂。 预防麻疹:贯众15克,金银花20克,牛蒡子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用3天。 流行性腮腺炎:贯众、紫草各9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0克,甘草3克,连翘15克。水煎服,每 日一剂,连服5天。 病毒性心肌炎:贯众、丹参、红花各6克,金银花、生黄芪、防风、沙参各10克。水煎服,每日 一剂。 淋巴结核:贯众15克,浙贝母10克,皂角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2~3个月。 780.治过敏性皮炎验方 1、地骨皮、徐长卿、夜交藤各30克,乌梅15克,公丁香3克,白芍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 早晚两次服。 2、金银花、黄芩、龙骨、牡蛎各25克,苦参、荆芥、防风、白鲜皮各15克,生地黄、麦冬各20 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 3、银柴胡、五味子、防风、乌梅、桂枝、荆芥各10克,麻黄、升麻各6克。水煎两次后合并药 液,分早、中、晚3次服用,每日一剂。 781.大青叶治病验方 流脑:大青叶20克,黄芩15克,野菊花、生地黄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7天。 流感:大青叶30克,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薄荷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用7天。 乳腺炎:鲜大青叶适量,冰片少许。捣烂外敷,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24小时换药一次,连用 5天。 黄疸性肝炎:大青叶30克,茵陈、秦艽、虎杖各20克,天花粉15克。水煎服。 大叶性肺炎:鲜大青叶50克。捣烂绞汁,调蜜少许,炖热温服,每日两次。 血淋:鲜大青叶30克,生地黄20克,地榆15克,大、小蓟各10克。水煎,每日一剂,老陈醋送 服。 耳聋耳鸣:大青叶20克,大黄6克,栀子、蝉蜕、升麻、黄连各10克。将上药研末混匀,炼蜜为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每日两次,黄酒送服。 淋巴结核:大青叶30克,蒲公英20克,浙贝母15克。水煎,取汁2000毫升,每服20毫升,每日3 次。 腮腺炎:大青叶、鱼腥草、玄参各30克。水煎,每日一剂,连用7天。 白血病:大青叶30克,板蓝根、紫草、赤芍、牡丹皮各10克,犀角、蜈蚣、雄黄各6克。水煎 服,日一剂,连用14天。 782.荨麻疹外治方 1、地肤子20克,水煎两次混合,热洗患处,一日两次。 2、苍术30克,苍耳子30克,水煎两次混合,趁热洗患处,洗后注意别着凉。 3、艾叶100克,水煎两次混合,趁热洗患处,一日两次。 4、鲜青蒿100克,捣烂,取药液擦患处。 5、新鲜芝麻梗300克,水煎汤洗患处。 6、防风10克,荆芥10克,薄荷10克,苏叶10克,煎汤外洗患处。 7、火罐疗法:取大口径火罐一只,在神厥穴拔之,一分钟取之,待一分钟再拔之,待一分钟再 取之。如此反复5次,一日1~2次。 783.甘草治病小药方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和根茎。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之证;咳嗽气喘;脘腹及四 肢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及食物、药物中毒等。在中药处方中,以缓和其他药物的过偏之性。甘草 梢有利尿的作用。甘草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药材,在中医处方中多做佐使之药。笔者根据甘草的 功效及作用整理出了甘草作为主药(君药)的一些简单小药方,供同道临床参考应用。 脾虚食少或腹泻:炙甘草、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各9克,水煎服。 咽喉肿痛:甘草、桔梗、牛蒡子各9克,金银花15克,水煎服。 气管炎,咳喘痰多:甘草、杏仁、制半夏、紫菀各9克,麻黄6克,水煎服。 胃痛:甘草、延胡索各9克,水煎服。 疮疡肿毒:甘草9克,金银花15克,水煎服。 尿道炎,小便赤痛:甘草梢、通草、蒲黄各9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 尿崩症:甘草粉5克,水冲服,每日4次。 褥疮:甘草、荆芥、防风各9克,煎液洗患处,每日2~3次。 784.十二指肠溃疡验方 1、桃仁、五灵脂各15克,当归、白芍、川芎各12克。将上药微炒研末混匀,米醋为丸,每次服6 克,每日两次,开水送服,孕妇忌服。适于血瘀阻络型。 2、沉香6克,丁香、木香、肉桂各12克,元胡、砂仁各15克,荔枝核、橘核各20克。研末混匀, 蜂蜜为丸,每次6克,每日2~3次。适于胃寒气滞型。 3、百合30克,丹参20克、黄连、黄芩各6克,麝香3克。将上药研末混匀,用医用凡士林调成膏 状,敷于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连用7天。适用于脾胃虚热型。 4、姜黄18克,醋香附15克,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各10克。将上药研末混匀,水泛为 丸,每次6克,每天2~3次。适用于脾胃虚寒型。 5、枳壳、郁金、砂仁各10克,白芷、白及各12克。研末和面少许,调合成饼状,外敷于剑突下 中脘穴,每日一次。 785.治耳聋验方 突发性耳聋:葛根30克,川芎、当归、赤芍、石菖蒲各15克,三棱、莪术、香附、红花、郁金各 10克,路路通、威灵仙、地龙各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一周为一疗程。一般 服药2~4个疗程可获显效或痊愈。 神经性耳聋:牛膝、山茱萸、白芍、泽泻、黄芪各15克,熟地、丹参各20克,川芎、五味子、石 菖蒲、远志各10克,龙骨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30天为一疗程。 老年性耳聋:灵磁石30克,石菖蒲20克,蝉蜕6克,砂仁、青蒿各15克,苍耳子、天麻各10克,辛 夷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一般需服药15~30剂。 786.越鞠丸方——治六郁的示例方 越鞠丸方出自《丹溪心法·六郁》:“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苍术,香附,抚芎,神 曲,栀子。各等分。上为末,水丸如豆大。” 何为“诸郁”?“戴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 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 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瞀闷,小便赤,脉沉数; 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者 是也。” 六郁表现各有不同,一方如何能治? 《丹溪心法·六郁》在此段文字之下,越鞠丸方之上,又有一段文字:“气郁:香附(童便 浸),苍术(米泔浸),抚芎。湿郁:白芷,苍术,川芎,茯苓。痰郁:海石,香附,南星(姜 制),瓜蒌。一本无南星、瓜蒌,有苍术、川芎、栀子。血郁:桃仁(去皮),红花,青黛,川 芎(抚芎亦可),香附。食郁:苍术,香附,山楂,神曲(炒),针砂(醋炒七次,研极细)。 春加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就能明白,其实越鞠丸方只是治疗诸郁的示例方而已,是示后学者以组方之 法,重点并不在于传承一张解诸郁之效方。 也许,朱丹溪治疗诸郁只是随证组方,并没有一张固定方剂。其弟子们在整理老师的经验时组出 了一张方剂,取名越鞠丸。 把越鞠丸方仅仅看作一法,而非一方,这对我们灵活治疗诸郁是大有裨益的。 787.治面肌痉挛验方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其症状表现为患侧表情肌麻痹,如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健侧歪斜、 病侧面肌不自主抽动。多因感受风寒、情绪激动而诱发。中医治疗面肌痉挛,早期以祛风活血为 主,病程较长的治宜滋养肝肾、平肝息风解痉。笔者推荐几则行之有效的中药验方,供患者参考 使用。 1、麻黄3克,防风10克,川芎15克,赤芍10克,全蝎10克,胆南星9克,白芷9克,红花10克,地 龙10克,菊花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此方适用于面肌痉挛早期发 病,初受风寒者。 2、天麻10克,钩藤5克,川芎20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葛根20克,夏枯草15克,蝉蜕12克, 僵蚕10克,全蝎10克,生石决明20克,代赭石30克,丹参15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 早晚两次服。此方适用于面肌痉挛,病程长,反复发作,情绪激动即病情加重者。 3、生黄芪15克,防风10克,川芎20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制首乌15克,白蒺藜30克,葛根20 克,蜈蚣2条,水蛭6克,全蝎10克,升麻3 克,甘草6克。加减:若血压偏高、头晕头痛者,可加 天麻10克,钩藤18克,夏枯草15克,生石决明20克;抽动严重者,加地龙15克,蜈蚣2条,蝉蜕 10 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此方适用于面肌痉挛属体虚受风,日久不愈者。 788.治黄褐斑方 黄褐斑是一种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颊、额部、鼻和口唇周围,呈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 状,青壮年女性多发。因其病治疗时疗程长,较难治愈,不易完全消退,且容易复发,属皮肤常 见病及疑难病之一。经多年临床实践认识到,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多与肝肾功能失调,情志不遂, 脉络空虚,阴阳失衡进而瘀阻,致气滞血瘀,精血不能上荣于面有关。其中以肾气不足,肝肾精 血亏虚为其本,七情内伤,肝气怫郁为其标。且由于“久病成瘀”,无论肝肾亏虚、七情内伤、 冲任失调等均可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不和,导致气滞血瘀,脉络瘀阻,面部肌肤失养,而发为 黄褐斑。笔者自拟滋肾活血消斑汤,经多年临床运用,疗效满意。 组成和用法 熟地24克,山萸肉20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旱莲草15克,女贞子15克,当归10克,赤芍10 克,丹参10克,鸡血藤15克,白芷10克,紫草15克。水煎服,日1剂。 方解 方中以熟地、山萸肉、山药、女贞子补益肝肾,滋养精血;丹皮、旱莲草、赤芍养血凉血;鸡血 藤、当归、丹参补血活血;白芷、紫草祛风凉血消斑。诸药合用,共奏滋肾活血消斑之功。 加减 若患者肝气郁结,或忧思愤怒,精神负担重者,其脉多弦大,舌质暗,有瘀血斑点,胸胁胀痛加 柴胡、香附、枳实、白芍;月经夹紫血块伴腹疼加川牛膝、桃仁;月经量少或过期不行,少腹胀 痛者加制香附、红花。 若患者喜食辛辣、肥甘厚味,或久嗜烟酒,寐少,以致心火炽盛,舌绛红无苔,脉多细数或滑 数。加栀子、连翘、生地、玄参;心烦眩晕加珍珠母、生地;心烦梦多者加炒枣仁、柏子仁、首 乌藤;月经不调加益母草。 肥胖妇女,恣食肥甘厚味,面部因湿盛气滞血瘀而生斑者,症见身困乏力,腰疼腿痛,白带量 多,黄褐斑,伴胸闷气短,足胀肿不适,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多迟或细缓。去丹皮、旱莲草、 女贞子,加党参、生黄芪、炒白术、炒苍术;白带多、面足浮肿加白果仁、萆薢;胸闷加全瓜 蒌、薤白、姜半夏;斑久不消加白鲜皮、生苡仁。 肝肾精血亏虚者,主要症状为表情淡漠,颜面皱纹增多,皮肤失去弹性,色素沉着,特别是产后 血亏,或更年期内分泌失调,会使黄褐斑日趋加重,多伴有脱发,白发,腰痛,舌质淡红,脉象 细缓无力或沉迟。加何首乌、黄精、川续断、菟丝子、五味子、黄精;腰痛加枸杞子、胡桃肉; 脱发、白发加黑芝麻、何首乌;产后血亏加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畏寒怕冷加肉桂、淫羊藿。 789.治失眠良方:高枕无忧散 高枕无忧散出自明代龚信著的《古今医鉴》,药物由人参、陈皮、茯苓、麦冬、半夏、龙眼肉、 竹茹、枳实、酸枣仁、石膏、甘草、生姜组成。即温胆汤加人参、麦冬、龙眼肉、酸枣仁、石 膏,主治心胆虚怯,痰扰不眠。笔者近年来用高枕无忧散治疗顽固性失眠证疗效较佳。 按:《景岳全书·不寐》篇曰:“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但长期失 眠患者临证表现往往虚实夹杂,纯虚纯实者少见,若单纯用归脾汤一类补益方,往往因甘味补气 之品过多,而致壅塞;若单纯用涤痰清热之品,又易犯虚虚之误。故治疗应祛邪扶正兼顾。高枕 无忧散方中人参(现多用党参)、麦冬、龙眼肉益气养阴;陈皮、茯苓、半夏、甘草、生姜、枳 实理气除痰;酸枣仁宁心安神;竹茹、石膏清热除烦。临证可酌情加减,如惊悸恶梦加龙骨、牡 蛎;头痛加川芎、丹参;眩晕加天麻;顽固失眠者加夜交藤30~60克。本方之妙在于石膏,可缓 解失眠常见的烦燥不安。石膏为清热泻火之良品,用于失眠,医家大多虑其寒凉伤脾,实际上控 制好石膏的用量完全不必担心。清代名医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指出:“石膏清心肺,治烦 躁。”古人在《圣惠方》中用石膏配粳米、葱白治疗痫证,表明石膏有镇静安神作用。综合全 方,扶正祛邪兼顾,益气而不滞,养阴而不壅,祛痰而不燥,对于长期失眠少阳枢机不利,津气 失调,心虚胆怯者用之,每获佳效,谓其“高枕无忧”实非过誉也。 790.治神经性皮炎三方 方一: 方药:浓缩食醋。 用法:取食醋500克,放在铁锅内煎沸浓缩成50克,装瓶备用。同时以温开水洗净患部,用消毒 棉球蘸浓缩醋搽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 说明:《本草拾遗》谓醋“破血运,除癥块坚积,消食,杀恶毒,破结气,心中酸水痰饮。” 方二: 方药:大蒜泥。 用法:用纱布包裹,外敷患处。另用艾条隔蒜灸患处到疼痛为止,隔日1次。 说明:实验研究证明,大蒜具有抗真菌作用,故治神经性皮炎有效。采用艾灸法,有利于大蒜作 用的发挥,又能收到灸疗的效果。 方三: 方药:石榴皮、明矾末。 用法:石榴皮蘸极细的明矾末搓患处,初搓时有微痛。 说明:《本草求原》云石榴皮“洗疥癞”。二药均有抑制致病真菌生长的作用,故用以治牛皮 癣。《医学正宗》还以“酸榴皮煎汤冷定,日日扫之,取愈乃止”,“治脚肚生疮,初起如粟, 搔之渐开,黄水浸淫,痒痛溃烂,遂致绕胫而成痼疾”。 791.止汗方 方药:浮小麦500克,大枣50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说明:浮小麦为干瘪轻浮之小麦,味甘性凉,治骨蒸劳热,止自汗盗汗。《本经逢原》云:“能 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卫生宝鉴》亦用之治盗汗及虚汗不止,足见其效不凡。大枣调 和营卫,营卫和则汗自止。 792.治痔疮方 方药:瓦松。 用法:鲜瓦松煎水熏洗患处。 说明:瓦松生于屋顶或岩石上,随处皆有,味酸性凉,有清热解毒功。《本草再新》云其“治百 毒,疗火疮,消肿杀虫”。《分类本草药性》云其“治一切痔疮肿痛出血,煎水熏洗”。其味 酸,能收敛止血,其性凉,能清热消肿。血止肿消,痔疮自愈。 793.百合治病验方 百合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百合的肉质鳞叶,味甘性微寒,有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 效。临床多用于治肺燥或阴虚咳嗽、咯血,热病后余热不清、虚烦不眠等病症。 肺阴虚之咳血:百合、藕节各20克,水煎取汁后冲入白及粉10克,日1剂,分3次服。 干咳、口干咽燥:百合50克,沙参15克,麦冬10克,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或当茶饮。 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百合100克,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或当茶饮;亦可用百合50克,粳米100 克同煮粥食用。 热病后期诸症:百合30克,知母15克,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身体虚弱:百合100克,瘦猪肉(亦可用鸡肉、羊肉)500克,共炖熟佐餐食用,可调补身体。 贫血:鲜百合60~100克、红枣9枚共蒸熟食用,日1剂,分3次服,可长期调食。 失眠:百合100克,蜂蜜50克拌匀蒸熟,睡前顿服;亦可用百合15克,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水 煎服,日1剂,分3次服。 疮肿:鲜百合同盐(4:1比例)捣泥,外敷。 胃痛:百合30克,乌药10克,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794.金钱草治病验方 内外痔 金钱草50克,地榆25克,槐花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7天。 胆囊炎 金钱草30克,龙胆草、栀子、虎杖各20克,水煎服,每日l剂。 黄疸型肝炎 金钱草、茵陈、黄芩各15克,仙鹤草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肾结石 金钱草、海金沙各25克,滑石50克,白茅根、怀牛膝、丹参、香附各15克,水煎服,每日 1剂。 跌打损伤 金钱草20克,栀子15克,研末混均,用食醋调成糊状,敷患处,每日1次。 月经不调 金钱草30克,月季花10克,鸡血藤15克,水煎,每日1剂,黄酒送服。 带状疱疹 鲜金钱草适量洗净捣烂,冰片3克,黄酒少许,拌匀敷患处,每日2次。 湿疹 金钱草30克,白癣皮、苦参、蛇床子、地肤子各15克,将上药研末混匀,用麻油调成糊状, 敷患处,每日3次。 烫伤 金钱草60克,败酱草30克,地榆炭15克,研末,用凡士林调成软膏,外涂患处,每日3次。 疔疮肿毒 鲜金钱草、马齿苋适量。捣烂取汁饮服,再以渣外敷患部,每日1次。 溃疡性结肠炎 金钱草30克,柴胡10克,黄芩15克,葛根15克,白头翁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1剂。也可取液30~50毫升每晚保留灌肠1次。 795.玉竹治病验方 癃闭:玉竹30克,通草20克,车前子15克,穿山甲12克,滑石粉10克。水煎取汁,每日一剂。 气虚乏力:玉竹、红参、山药、党参各15克,川芎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久咳:玉竹、北沙参各15克,麦冬、北五味子各10克,川贝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用14天。 口干咽燥:玉竹、北沙参、石斛、天花粉各15克,乌梅10克。水煎取汁,加冰糖适量,代茶饮 用,每日一剂。 贫血:玉竹、首乌、黄精、熟地黄、桑椹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冠心病:玉竹12克,丹参15克,桃仁、红花各12克。水煎,代茶频频饮服。 心律失常:玉竹30克,红参5克,龙骨、牡蛎、炙甘草各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半身不遂:玉竹30克,熟地黄10克,当归10克,天花粉10克,丹参15克,地龙10克。水煎服,每 日一剂。 慢性支气管炎:玉竹15克,川贝母10克,知母、桔梗、批把叶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干咳无痰:玉竹12克,杏仁9克,石膏15克,麦冬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肺结核咳血:玉竹10克,大黄炭5克,地骨皮炭、白及各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胃热口渴:玉竹15克,连翘、芦根各12克,沙参9克,生石膏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梦遗、滑精:玉竹、莲须、金樱子各12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病毒性心肌炎:玉竹、金银花、麦冬、百合、石斛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跌打损伤:玉竹20克,红花、透骨草、泽兰叶各15克,冰片3克。将上药研末混匀,醋调敷患 处,每日两次,连用3~5天。 盗汗:玉竹15克,防风12克,黄芪18克,五味子10克,麻黄根10克。将上药研末混匀,调成糊状 敷于脐中,每日一次,连用7天。 796.治消化性溃疡验方 药物组成及用法:取乌贼骨(或鸡蛋壳)80克,浙贝母20克,佛手片20克,枳壳10克,甘草20 克,薏苡仁50克。将乌贼骨刷洗干净,砸成小块,用文火微炒;或鸡蛋壳洗净烤干。枳实放热麸 上炒至微黄色。其他药材共研细粉,放入净瓶备用。每日3次,饭后一小时以开水调服4克。 此方有制酸止痛、健胃和中之功效。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症见胃脘痛,呕酸,进食缓解,饥 则痛重,痛有定处,或灼热嘈杂,脘闷腹胀,恶心呕吐,嗳气吞酸,甚或呕血便黑,或时泛清 水,神倦肢凉等。 797.治失眠验方 1、丹参30克,生地黄20克,酸枣仁20克,百合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远志6克,五味 子1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分服。主治心阴亏虚、心神失养之失眠。 2、陈皮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半夏10克,茯神15克,黄连10克, 生地黄10克,炙甘草6克,酸枣仁20克,珍珠母30克。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分服。主治虚热内扰 之失眠。 3、当归20克,人参6克,柴胡10克,生地黄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 牛膝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酸枣仁30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分服。主治阴血 不足、血行不畅之顽固性失眠。 4、太子参10克,远志6克,白术10克,黄芪30克,当归20克,龙眼肉15克,茯神15克,夜交藤15 克,酸枣仁20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分服。主治心脾两虚、心神失养 之失眠。 5、酸枣仁20克,甘草10克,大枣8枚,浮小麦15克,百合12克,合欢皮10克,夜交藤10克,竹茹 10克,生地黄10克,麦冬10克,桑葚10克、黑芝麻15克。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分服。主治阴血 亏虚、心神失养之失眠。 798.白头翁治病验方 疝气:白头翁、荔枝核、橘核各50克。研末混匀,水泛为丸,每次6克,每日3次,黄酒送服。 斑秃:鲜白头翁、生姜适量。捣烂取汁,涂擦患处,每日3次,连用30天。 崩漏:白头翁30克,乌贼骨20克,仙鹤草25克。水煎,每日一剂,老陈醋送服。 赤白带下:白头翁、芡实、山药各30克,茜草10克。水煎,每日一剂,连用一周。 凉血止痢:白头翁、马齿苋各9克,黄柏6克,黄连3克。将上药研末混匀,蜂蜜为丸,每次9克, 每日两次。 牙痛龈肿:白头翁10克,白胡椒8克。 加水少许,捣烂如泥,塞入牙肿处,上下牙咬紧。每次5分 钟,每日3~5次。24小时后,疼止肿消。 滴虫阴道炎:白头翁、椿皮各15克,黄芩、黄柏各10克,白芍、甘草各6克。水煎,熏洗患处, 每次20~30分钟,分早晚两次。 瘰疬:白头翁30克,连翘20克,贝母、蒲公英各10克。将上药研末混匀,醋调敷患处,每日一 次,连用5天。 痔疮:白头翁、黄柏各30克,虎杖、艾叶、甘草各20克,红花9克,肉桂6克。将上方加1000毫升 水煎汤,待温坐浴,每次30分钟,每日两次,一周为一疗程。 湿疹:白头翁100克, 苦参50克,冰片10克。上药加入75%酒精500毫升,浸泡7天,用纱布过滤, 装瓶备用。用棉签蘸取该液涂患处,每日3~5次,连用2~3周 头痛:白头翁30克,川芎15克,白芍25克。研末混匀,75%酒精调成糊状,敷患处,每日一次, 连用一周。 麦冬治病验方 乳痈:麦冬、蒲公英、王不留行各12克,炮山甲、甘草各l0克。每日一剂,连服7~10剂。 慢性萎缩性胃炎:麦冬、党参、沙参、玉竹、天花粉各9克,乌梅、知母、甘草各6克。水煎服, 每日一剂。 血糖高:麦冬、丹参、知母各12克,竹叶、天花粉各15克,生地黄10克。水煎,每日一剂。 便秘: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血压低:麦冬15克,人参10克,升麻10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心律不齐:麦冬30克,苦参20克,五味子10克,龙骨、牡蛎各30克。水煎,每日一剂。 慢性肝炎:麦冬15克,栀子10克,虎杖15克,白芍20克,五味子9克,枸杞子10克。水煎服,每日 一剂。 鼻衄:麦冬15克,白茅根、怀牛膝、生地黄各15克。水煎服,每天一剂。 突发耳鸣:麦冬20克,山萸肉15克,熟地黄20克,柴胡、栀子、川芎各9克。水煎,每日一剂,分 早晚两次服。 百日咳:麦冬、天冬各15克,百部根10克,川贝、瓜蒌仁、橘红各10克。水煎,每日一剂。 干咳少痰:麦冬12克,北沙参12克,黄芩9克,桔梗、杏仁、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胃酸缺乏:麦冬、石斛、牡荆各10克,山楂、木瓜、五味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咽痛、音哑:玄参、麦冬、干石斛各10克,藏青果6粒,胖大海4粒,金银花15克,甘草5克。混合 后用开水浸泡,代茶频饮,每日一剂。 白血病:当归、丹参、赤芍各20克,川芎10克,沙参20克,麦冬15克,板蓝根10克,山豆根30 克,山慈姑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心烦失眠:麦冬15克,栀子、竹叶各10克,黄连、肉桂各6克。水煎,每日一剂,连用14天。 799.赤小豆食疗小偏方 肾炎水肿 赤小豆30克,西瓜皮15克,玉米须15克,冬瓜皮15克。把所有配料捣烂,放入沙锅,用水煎煮2 次,每次30分钟,合并汁液,冲成300毫升。每天3次,每次100毫升。 本方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适用于肾炎水肿、小便不利、尿路感染等。 营养不良性水肿 赤小豆30克,红豇豆30克,红枣20枚。将配料放入水锅中,用旺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烂即可。每 天早、晚食用。 本方健脾利湿。适用于营养不良性水肿、贫血等。 早泄 赤小豆20克,竹叶10克,乌梅10克。将赤小豆、竹叶洗净,置锅中,加乌梅、清水500毫升,急火 煮3分钟,改文火煮30分钟,滤渣取汁,分次饮用。 本方清热利湿。适用于早泄属肝经湿热者,症见口苦胁痛、小便黄赤、阴囊湿痒等。 大肠癌 赤小豆20克,薏苡仁20克,粳米50克。将赤小豆、薏苡仁洗净,置锅中,加清水1000毫升,加粳 米,急火煮开5分钟,改文火煮30分钟,成粥,趁热食用。 本方清热除湿。适用于大肠癌属湿热下注者,症见腹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发热、小便赤等。 养颜解毒 赤小豆30克,鸡内金10克。先将鸡内金研末,然后按照平常方法煮赤小豆,于赤小豆将熟时,放 入鸡内金末调匀,可作早餐食用。 本方清热利湿,消积化瘀。适用于颜面部青春痘、黄褐斑、身体肥胖女性。 小儿肾炎 黑鱼1条(约200克),洗净去内脏,赤小豆60克,冬瓜500克(连皮), 葱白5根,共煲汤。不加盐, 食肉喝汤。 本方宣肺利水消肿,适用于小儿肾炎初期见颜面四肢水肿。 丹毒 赤小豆100克,薏苡仁100克。赤小豆、薏苡仁浸泡半天,加水500毫升,文火煮烂,分次服用,每 日3次。 本方利水消肿,适用于丹毒下肢肿胀明显,或伴水疱。 800.川楝子治病验方 头癣:川楝子(烤黄)、木槿皮,樟脑。研细末,用香油调成油膏。先用生理盐水洗净疮痂,擦 干,涂患处。每日一次,连用10天为一疗程。 胆石症:川楝子、川芎、木香,冰片,穿山甲,莪术、皂刺。将上药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软 膏,填于神阙穴内,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3天换药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胆道蛔虫病:川楝子、乌梅肉,川椒、黄连,生大黄。上药研细末,装胶囊,每粒0.5克,成人每 次服3粒,每日3次,儿童酌减。 胃痛:川楝子、白芍,元胡,香附,槟榔、乌梅。水煎分两次服,每日一剂. 乳腺炎:川楝子,蒲公英,连翘。水煎,每日一剂,黄酒送服,连服7天。 秃疮:川楝子焙焦研末,用猪油调成软膏。涂擦患处,每日一次。 疝气:川楝子,肉桂,生黄芪,小茴香、橘核、苍术,大枣。研末混匀,水泛为丸,每次6克, 每日两次。 便秘:川楝子,大黄(后下),枳壳、青皮、陈皮,厚朴。水煎,每日一剂。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85.杏林中医医话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