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云寺巨钟的传说

 liuhuirong 2017-12-15


  从小就听父辈们常说"四义的萝卜巴公葱,白云寺的好大钟".意思这三样东西在我们这个地区是比较独特和出名的.四义的萝卜和巴公的葱我都见过,并且吃过.惟独没有见过白云寺的大钟.白云寺的钟到底有多大?据亲眼目睹过这口大钟的人说有一间房子那么大,重达十几吨.传说当年白云寺的僧人在铸造这口钟时可费了不少的周折。元魏年间,一位叫慧觉的高僧当云游到山西沁水境内的熊耳山时,发现这里山青水秀,紫气缭绕,是他云游多年来从未见到过的风水宝地,于是便有了在此建寺院的念想。他在沁水境内四处活动,拿出他和徒僧们几十年来化缘和积攒的全部银两,招来了能工巧匠,择了个黄道吉日,便开始动工修建白云寺。白云寺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因建筑规模之大,几百号匠工足足干了三年多才得以竣工。白云寺的独特风格和建筑规模当时在我们这个地区是数一数二的。当慧觉主持看到经自己亲手设计建筑的寺院如此宏伟壮观,神像塑造艺术十分精湛,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欢愉和成就感。。可当他看到东南角高大的钟楼上挂的那口与寺院极不协调有不太显眼的小钟时,难免又产生出许多遗憾。有心再换口大的,只因当下银两透支,确实无能为力,可此事终久又成为他的一桩心事。慧觉主持为了铸造他所认为的理想之钟,他又领着寺里的和尚四处化缘,可一年多的时间化缘的银两也只够买几吨铁。距他所要求的数量还差一半。正在他苦思冥想,焦虑不安时,此时有一位姓吴的铸钟工匠主动找上门来,说自己愿意为主持的铸钟一事效力。有人主动上门要求铸钟,慧觉主持自然应该高兴,可目前铸铁的短缺却让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十分感激的对这位工匠说,你的好意贫僧领了,但我寺的铸铁目前还未能筹集齐,只能等来年再说吧。工匠说,师傅既然我来了也就不可能再走了,明天我们开始动工铸造这口大钟,具体短缺的铸铁由我想办法解决。慧觉主持心想要不是短千二八百斤,这么多的铁去那弄,简直是开玩笑。工匠见慧觉主持怀有顾虑便说,师傅,你放心,我姓吴的没有金刚钻,就不会来揽你这瓷器活。慧觉主持虽然还持有疑虑,但时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由他去了。是日,天高云淡,万里晴空,惟独在熊耳山的山顶上呈现出一道彩虹。姓吴的工匠没有去垒砌化铁的炉,也没见从什么地方运来有什么铁,只见他将寺院供人做饭用的大铁锅搬了出来放在堆铁的地方,用三块大石头支起,然后拣了几根柴放进去点燃,再将放在跟前的铁一块一块的丢进了锅里,奇妙的是丢进的生铁沾锅就化,不一会地上一大堆的生铁就没了。这时,吴工匠嘴里念叨着铁不够怎么办?说着从身上掏出一个小口袋,往锅里抖落了抖落说够了够了。当时把在场的慧觉主持和众僧个个看的目瞪口呆。此时也不见那里有什么铸钟的模型,不知道他怎么能铸成这只钟?正当人们猜测不定时,只见吴工匠脱下一只鞋在地上磕了磕里面的土,一个活脱脱的巨大钟模立刻展现人们面前。此时吴工匠又在两手上吹了口气,紧接着端起这口炼铁的大锅往模顶上一扣,铁水顺模型下流,一口精致的巨钟就这样铸造而成。晚上众僧在寺内设盛宴招待了吴工匠。第二天,慧觉主持一大早高兴得又跑到钟楼对巨钟看了有看,摸了又摸,感到自己后半生能够有这样的钟陪着度日足矣。但在高兴之余又犯了愁,这么大的巨钟如何挂得上钟楼?心想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便又求吴工匠帮忙。吴工匠来到钟前,只见两手端着钟的底沿,口里念叨着帮人帮到底,送人就送到家吧。说着便轻轻松松地举起巨钟,挂到了钟楼。吴工匠在和慧觉主持饯行时,反复告诫慧觉主持万物皆有灵,此钟须在我离开此地七天后方可去撞。可是到了吴工匠走后的第二天,慧觉主持按捺不住好奇的心情,心想钟已铸就,撞撞何妨?于是慧觉主持走上钟楼,抱住撞钟木,咣--咣--咣--地撞了起来。此时,才刚刚走出长子县界的吴工匠听到钟声,心想坏了,接着口中喷出一股鲜血,跌倒在地。悬挂钟楼梁上的巨钟也随着掉在了地上。
  据说这口巨钟在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民兵为了制造兵器打击小日本鬼子,不得不忍痛割爱地将这口钟毁掉。后来,巨钟没了,白云寺的香火自然也少了,庞大的寺庙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在已变为一片废墟或者说遗址。我在扣访白云寺时,只有那几块没有倒下的石碑在向我默默地倾诉着它那悠久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