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长卿最经典的一首诗,寻人不遇却得了别的情趣,颇有禅意

 数数数据库 2017-12-15

一般上门寻人而不遇,难免会有所懊恼失望之情,然后在唐朝诗人刘长卿的古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中,寻隐者不遇,却并无任何失望之情,而是得到了别的情趣,领悟到了“禅意”的妙处。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全诗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莓苔:苔藓

渚:水中的小洲

过雨:即雨后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我的鞋痕。白云依偎着静静的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看到溪边的花朵摇曳,已领悟其中的禅意,彼此会意,相对却忘记说什么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诗是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

诗题为“寻”,由此而发,首两句写诗人一路行来,心情闲适放松,只管不紧不慢地边走边欣赏沿途的风景。见雨后青苔上留下木屐的痕迹。颔联写“寻”到了隐士的居处,远望:白云依恋在静水沙洲的上方。近看:隐士的居处,芳草鲜美而空门紧闭。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来访者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营造了一种淡逸而静穆的氛围。

颈联写隐者不在,诗人乘兴继续看雨后的青松色,绕山探寻水源,别有情趣。“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最后写“溪花自放”见到溪边野花自在开放,领悟到无为的禅理。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了自身平静闲适的心绪,而访人不遇的怅然,也被这清幽的环境及“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在这首诗中,人和山水相对意会而忘言,在精神上达到契合,诗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既富有悠远的诗味,又寓有丰富的哲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