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鉴赏杂谈

 昵称30816128 2017-12-15


撰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是最近的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学员对鉴赏思考古琴曲时,普遍遇到的一些问题,在此作一个简单的梳理。里面的每一小节实际都能引申十分详细的论文,但在此不作过多阐述,仅仅是抛砖引玉,让对音乐鉴赏有兴趣的人有所了解。


()机械的中心思想解读。

中国的语文教育考试中,特别受到学者们抵制的,就是阅读理解中的“中心思想”这一类考题。

就如之前“诡异的光”这一网络事件便可知道一二。

 

确实,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尤其是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都隐含时代背景,作者境遇,思想诉求等诸多内容,值得观赏者深思挖掘。但很多时候也存在诸多乐句,作者压根没什么特别意思,仅仅是因为创作需要,本身不具备太多思想意图。(比如常见的一些并不优秀的诗词的押韵字眼,纯粹只是因为需要押韵,跟思想无关,这种现象在流行曲中的歌词尤为常见)

 



我们可以说:千万不要相信旋律,他们为了符合音律结构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假如我们在音乐欣赏中,过份像语文教育中的阅读理解那般去解读音乐,就陷入了一种“机械”化解读。


这种情况,尤其是旧版的音乐欣赏教材中十分常见,受政治原因影响,在欣赏一首民间爱情小曲时,注释者都引申到人民深受封建社会的迫害,资本主义的剥削,或日本侵华等。诚然这是因为当时时代环境所导致,但这种风气依旧影响到现在,形成了类似“八股文”一般的音乐欣赏方式。

似乎欣赏一首音乐,就必然附会到国家,政治,经济,宗教等大课题上才显得是有水平的音乐欣赏。


而我们从事多年的音乐工作的人都十分有体会,很多时候我们压根就没想这么多,单纯只是普通的通过作品描述一个事物。


在此并不是说我们在音乐欣赏中就从不思考,假如完全摒弃类似的这种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等方式思考欣赏音乐,又有可能错过经典音乐,失去鉴赏能力。

 


(二)音乐是否存在高雅低俗

所有从事音乐工作的人肯定都会说:是的,存在。


并不是简单的像一些人说的,高雅与否,是因为演奏者的关系。

演奏者确实能把《小苹果》演奏成高雅。但这并不代表《小苹果》本身是高雅。


关于高雅与否,涉及的因素十分之多,在此不多说,因为这很难一言两语说得清。有机会再详细解读。我就通过一个客观事实普遍存在的现象让大家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有“高雅低俗”之分。


这种划分,不是依据音乐工作者自己喜好划分,实际出发点是“人的利益”


众多的研究表明,从事摇滚迪斯科的演员们普遍存在心律不齐,神经异常的现象,数据高达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从事古典音乐交响曲的人,则连百分之五都没有。


在没有科学的调查之前,人类是通过经验性摸索总结出雅俗之分。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不管什么区域的音乐,只要是跟“雅”沾边的,大家的音乐特征都是十分类似,比如古琴和交响乐。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大家孕育出来认可的高级音乐,都出奇的相似。而大家所不提倡的一些摇滚迪斯科,就如我们的“郑卫之音”所描述的特征,也是如出一辙。


在此特别注意,为了向入门者简单阐述这一概念,我是一棍子打死了所有摇滚迪斯科类的音乐,事实上并非如此,就如格莱美音乐奖中普遍见到的摇滚迪斯科,多数都能归类在“雅”一类。


除了“雅俗”是依据人类自身身体的利益所区分,“雅俗”也同样依据人类整体社会利益所产生的区分,总之“雅俗”之分本身不是简单的个人偏好使然,更多的是以“人类利益”作为标准依据。

 


(三)不理解大师的作品

首先明确的表示,这不是你的错,没什么值得惭愧。


假如音乐圈推崇的音乐,你听不懂不欣赏,而我们表示肤浅的音乐,你却听得很有感觉。这其实不是羞愧的事,而且也别过分听我们瞎说,就好好听它。因为你当前的欣赏鉴别能力就在这水平,我们所有从事音乐工作的人其实一开始也有这样一段过程,路总是一步一步慢慢从低往高走的。


我们都是从生理上的感知,再慢慢的往理性的思想发展的。


大师的作品必然具有丰富的内涵,而我们要理解这种内涵,需要对乐音,情绪情节,旋律主题,节奏,和声,配器,表演艺术,结构曲式都有所了解才能真的理解内涵,缺一不可,就算是我们从事音乐人员,在不了解其中一项时,也无法肯定自己的理解。


(四)过分依赖文字

这也许是中国艺术传承中十分特别的一点,我们有大量的文史资料可以检索,使我们更理直气壮的向世界表达我们中国艺术传承的优秀。

比如《潇湘水云》,在《神奇秘谱》开头:臞仙曰,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同时每一段开头也有小标题:一、洞庭烟雨二、江汉舒晴三、天光云影四、水接天隅五、浪卷云飞六、风起水涌七、水天一碧八、寒江月冷九、万里澄波十、影涵万象

 

这些文字十分详尽的为我们介绍了《潇湘水云》,这是十分优秀的传承,清晰的为我们呈现曲子的内涵。


但我们一旦因为盲目依赖这些文字,便形成了一个束缚着我们的“牢笼”。


首先,这些文字题解是否跟曲子本身含义贴切。万一出现不一样,产生误解,就会对欣赏和学习不利。(最明显的是《龙翔操》,《蕉庵琴谱》:此曲为元帝妃王嫱所作也,亦名昭君怨。昭君入胡,故作此曲以寄所思。字字悲凉,声声哀怨。这些描述与乐曲本身不符。)


其次,一旦通过文字描述一首曲子,必然会对这首曲子产生某种期待,先入为主的影响下,因为文字的作用我们首先理解的是文字,一旦符合文字描述的乐句的地方就会被突出,不符合的地方就会被淡出,这样不利于音乐欣赏,我们欣赏的是文字本身,而非音乐。


这种期待会严重影响正常的音乐欣赏,比如《广陵散》,因为文史甚至小说的原因,许多人都认为它应该杀气腾腾,就是像《十面埋伏》那般,因为这种不合理的期待,像管平湖弹奏的《广陵散》,便就觉得不好了。


最后,这一切造就了一个不正确的思想,文字的言辞修饰代替了艺术实践,成为了欣赏标准

受限制于这些文字题解,我们也会强迫自己违心的弹成题解中的那样,于是并非发自内心的音乐,俗称不走心。


音乐学习和欣赏,应该是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标准。我们过分早的先入为主,并文字作为标准,会导致一个怪圈——无法超越前人。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在中国,许多艺术在初期都得到蓬勃发展,但一旦出现理论性总结后,便产生滞后的很小很小的原因之一吧。


一位有技巧的演奏者,因为这些文辞,知道大众对一首乐曲的心理期待,于是便以迎合听众的心理期待演奏这首曲目,最后获得众人认可,但是实际这样的演奏往往缺乏内涵。就像《广陵散》普遍成为一首翻版的《十面埋伏》一样,因为心里期待的影响太大,《广陵散》一曲甚至呈现千人一面的现象,所有人弹的《广陵散》都一个样子,失去个性。

 


(五)音乐有国界

是的,音乐也是有国界的。

“音乐无国界”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每个理论的成立,都需要一个前提。(具体成立的条件就不多讲述。)


就像物理学的牛顿三大定律,并非绝对真理,只存在于宏观世界中才是对的,一旦涉及到微观世界就是错的了。


不说国家与国家这种概念,单纯就我们小范围内就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首歌我觉得好听,他觉得不好听的现象,所以何来“音乐无国界”。

尤其是文化背景差异之下,这种现象更明显。


一首描述秋天的音乐,播放给一个南半球中一年四季只有春夏的国家的人听,别指望他们能有什么理解。

而且“美”这种东西,存在着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标准。

我们会觉得菊花是美的,但一个地区的文化中菊花是代表着死亡等,那么他们未必觉得是“美”,而是避而远之的恶魔。

太多的因素都会让我们对“美”的认知产生歧义。最典型的便是“人体行为艺术”这一“艺术”,直到现在跟世界接轨的中国,“行为艺术”依旧无法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理解,无法对它有美的认知。


尽管音乐在这方面的差异没有视觉艺术上如此突出,但也没有完全绕开这些鸿沟。

古琴的音色特征,别说西方人,就连现在的国人也依旧无法体会其中的美,这便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现在我们天生就生活在西乐标准下的音乐环境,会不理解古琴这种具有特殊音色的乐器也是情有可原。

 


(六)能瞬间打动人的音乐才是好音乐

有位伟人说过这么类似的话:一切好听的,能所有人都听懂的音乐,才是好音乐。

这样的判断标准其实也没错的,这可以作为一种标准,但不能成为唯一标准。

因为不同的标准,所以才产生丰富多样的流派和主义。

这位伟人的话,某种程度体现相当一部分人的态度,觉得音乐就应该一听就能让人觉得好听,这种音乐才优秀。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奶茶店的奶茶和自家泡的绿茶。

奶茶的香甜可谓老少皆宜,一入口就有愉悦感,但这种饮料不能多喝,否则嘴巴只会发酸,觉得腻。

绿茶,先苦后甘,很多人都止步于它的苦,为来得及享受它的甘。而且它属于能让人回味长久,一旦接受后便少有喝腻之感。


众多艺术都存在这种情况,有些作品确实以当头一棒的形式让你一开始获得愉悦,有一些作品则是形式枯燥实则细细品味后发觉内涵丰富。

这位伟人的话并没什么错,但过分以此作为标准作为借口,则有种是为自己的无知找借口的嫌疑了。

 

事实上,音乐鉴赏的目的不是让大家去成为专家去鉴别音乐,去评比音乐,其真正的目的是引导人如何发现美,从而充实我们的精神。就像阅读一本《常见野花》,并无意让成为什么花卉专家。同一种花,别人只从视觉嗅觉上感受到美,而你却知道这朵花的名称习性人文历史等,这种丰富的认识会让我们脱离简单的感知上的美,升华到更高层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