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性眼震(HorizontalNystagmus)是指在直立头位可观察到的完全水平性或以水平为主的眼震,同时在其他眼位也可能观察到,因此应注意在9个眼位(见下图)观察水平性眼震,以便区别眼震的不同性质和来源。 水平性眼震主要见于以下情况: 1. 前庭外周源性眼震:一侧前庭外周性病变多因内耳或前庭神经损害造成,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通常表现为水平为主捎带有旋转成分的眼震。例如,一侧迷路毁损性病变大多同时累及一侧水平半规管(水平性)及前后垂直半规管(上旋 下旋=旋转性,上和下抵消后只剩下旋转性),一侧3个半规管旋转轴综合向量为水平带有旋转的眼震。 (2)眼震方向朝向健侧。一侧前庭外周性疾病损害造成病侧相对于正常侧静息电位降低。两侧前庭间的张力不平衡:静息性电位高的一侧支配对侧外展核-外展神经-外展眼肌,眼球产生向病变侧的慢相偏移和向健侧的快相复位。慢相侧代表病侧:静息电位低的病变一侧;而快相朝向健侧。 (3)改变注视方向时眼震方向不发生该变。无论眼睛朝哪一侧注视,快相都朝向健侧,不会因此出现方向改变,这是由一侧外周病变的半规管综合向量决定的,不受眼轴改变的影响。 (4)眼震眼震强度可因向不同方向注视而不同。根据Alexander’s定律。眼震慢相速度在朝快相方向注视时最大。大多数前庭外周源性眼震符合符合Alexander’s定律,但某些固视性中枢性眼震也符合Alexander’s定律。因此需要综合分析判断。 (5)前提外周源性眼震一般受固视抑制。 (6)向健侧卧位健耳朝下时眼震水平成分减弱,向患侧卧位时加剧。 (7)在一些前庭诱发试验(摇头、过度呼吸、乳突振动、Valsalva手法)时增强。 (8)外周前庭性眼震的慢相速度波形一般呈常速型。 (9)通常不伴扫视跟踪异常。 2. 假性自发性眼震:特点如下: (1) 由于水平半规管并不是完全平行于地平面,而是稍向上与地平面形成30度夹角,因此,如果水平半规管内有足够的耳石可引起内淋巴重力改变,在直立头位可以观察到以水平为主的眼震,称之为假性自发性眼震(Psudo-Spontaneous Nystagmus,PSN)。 (2) 由于与重力改变有关,PSN可受头位变化引起的重力变化的影响。因此应注意眼震是否受头位前倾后仰改变的影响。 (3) 头向前弯30度时眼震消失,直立位头向后仰30度眼震强度增加,向前弯60度时眼震方向倒转。 3. 先天性眼震:眼动和斜视分类(CEMAS)将其分类为婴儿眼震综合征(Infantile Nystagmus Syndrome,INS),以前称之为先天性眼震(Congenital Nystagmus)。可一出生就存在,但多在婴儿期(出生6个月内)发展而成。偶尔出现于成年的,给诊断带来困难特别是当伴有头痛或头晕等其他症状时。眼震特点: (1) 通常是双眼协同性水平性或以水平性为主捎带旋转和/或垂直成分,无论是向侧方或上下等9个眼位注视时,眼震旋转轴围绕单一平面,这是与凝视性眼震的重要区别要点。
(2)眼震波形多为摆动或速度递增递减型。 (3)可在这两种波形见到像标点符号似的时间间隔,叫做中心凹期(Foveation Periods),眼震可在稳定注视感兴趣物象的中心凹期出现短暂静止,这是INS产生正常或接近正常视力的原因之一。 (4)眼震零区间(Null Zone):眼睛在接近或转到眶内某个具体眼位时眼震变弱或者停止,这个使眼震停止或变弱的固视眼位叫做零区间。 (5)如果零区间出现在离心眼位可伴随异常头位。 (6)但是一般不会出现慢性垂直性视振荡,失明眼的Heimann-Bielschowsky现象。这是与视力失明造成的后天获得性水平性眼震的区别。 4. 中枢源性眼震:出现水平性眼震的中枢源性疾病可见于几种情况。 (1)单一方向性中枢源性眼震。大多数单一方向性眼震为前庭外周源性疾病。但是也可见于中枢源性疾病。例如,一侧小脑病变可导致对一侧前庭核的抑制性降低,病变同侧的前庭核张力相对于正常侧增高,增高的一侧通过支配对侧外展神经核-外展神经-外展眼肌,眼球产生向病变对侧的慢相偏移和向病变同侧的快相复位。因此中枢源性单向眼震的眼震方向通常朝向病侧。《眩晕诊治问与答》报告一个右侧小结叶梗死的病人,发现单一方向性眼震,即:病人无论向哪一方注视眼震方向都不变,恒定性的右向眼震。右侧小脑小结叶梗死对同侧前庭核的抑制功能损害,右侧前庭核功能亢进,左侧前庭功能相对性减弱,所以出现眼震方向朝向病侧(小结叶梗死侧),这是与外周源性单一方向性眼震(朝向健侧)的区别。 (2)周期交替性眼震。周期交替性眼震(Periodic Alternating Nystagmus,PAN)是水平性眼震周期性改变眼震方向。即眼震在一个方向逐渐减弱,出现一个持续时间不等的眼震消失期也即我们说的零区间(Null Zone), 然后出现另一个方向的眼震,周而复始。持续时间可1-6分钟不等,通常大约每90-120秒一个周期。 但某些病人的周期可以很短,例如视力丧失而产生的PAN周期大约30(10-50)秒,比一般小脑性疾患病人的PAN周期要短很多。眼震减弱或停止的持续时间可2-20秒不等,一般10秒左右。由于需要观察数分钟才能看到眼震周期性改变的特征,如果观察时间不够长,可能会因没有看到其特征而错失诊断机会。出现在正中原位的水平性眼震应该观察较长时间至少几分钟,以便有足够的时间排除周期交替性眼震。一般认为中枢性PAN与速度储存机制障碍有关。 (3)在正中原位或接近症状原位出现的完全水平性眼震。这种形式的水平性眼震可出现在一些中枢性疾患,例如颅底畸形。颅底畸形通常以下向眼震为最常见,但也有案例报告一个40岁男性,长达12年在拐弯或上下楼梯时出现轻度不平衡,近三年出现较重眩晕和恶心,用力或大笑时加重。检查发现水平性眼震,向左侧注视时明显,伴左侧跟踪障碍和左侧VOR取消异常。CT发现小脑扁桃体在延髓北侧向下延伸,符合颅底畸形诊断。 中枢源性眼震一般不会受到固视抑制,固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增强眼震。眼震慢相速度波形可为速度递增型,速度递减型,或常速型。慢相速度波呈速度递增型时可能给识别先天性眼震增加了潜在的难度,因此需要结合综合分析判断。 参考文献: 田军茹. 眩晕诊治.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田军茹. 眩晕诊治问与答.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