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的家规家风:孝友勤俭 读书明理

 我的书海601 2017-12-17

曾国藩是一个在近代中国留下很深痕迹的政治人物,也是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他在治国平天下的军政生涯中,十分注重自我人格完善,同时也以极大的心血治理他的家庭与家族。

一、曾国藩家规家风的主要内容

在曾国藩家规家风的熏陶下,百余年来,曾氏家族人才辈出,长盛不衰。曾氏家族的家规家风,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的培植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具有启示意义。曾氏所倡导的家规家风中有如下一些主要内容:

一、孝友。孝,即对长辈要恭敬顺从。友,即对平辈要善意仁爱。一个家庭,若能做到孝顺友善地相处,那么这个家庭便可以长久地兴旺下去。曾氏在比较官宦、商贾、耕读三种家庭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故而他把“孝”列为三个能导致家庭祥和因素中的第一个。

二、勤俭。曾氏教育子弟的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说:“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国也好,家也好,要想兴旺,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勤俭。勤劳成就事业创造财富,俭朴则能葆珍惜之心养清正之身。勤的反面是贪图安逸、懒散堕落,俭的反面是贪图享受、奢侈淫靡。无论国与家,若此种风气充斥,则必定衰败。

三、读书。在这方面曾氏最有见识之处在于不仅要子弟读八股文等应试书籍,更重要的是要读于身心事业有实际作用的书。这种书中四书、五经等圣贤之作,固然是第一位的,因为它是安身立命之本。然而,读圣贤书重在于行,若不能行,读亦无益。曾氏对诸弟说:“《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此外,曾氏更提倡读有学问的书,他将此种书称之为先辈大家之文。他教导诸弟,不要沉溺于科举之中,“此中误人终身多矣”。年过二十,若还总是围绕在揣摩考题上用功,将来必然悔恨不已,应该早早明白这个道理,“壹志从事于先辈大家之文”。

四、睦邻。曾氏祖父很注重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常说“人待人,无价宝”,即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是人生的无价之宝。曾氏也很看重这方面。他引用幕僚李榕之母的两句话“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来教育家人不要怠慢邻里乡亲。邻居之间有庆贺吊唁等事,曾家人不仅要送钱送物,还要亲自上门致意。

二、曾国藩家规家风的重点在于严格管教儿子

对于两个儿子的教育,曾国藩抓得很紧。教子,在曾氏的家庭教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对儿子的教育与期盼,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做读书明理的君子。

咸丰六年,已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认认真真地给时仅九岁的次子纪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那么,什么是君子呢?曾氏接着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意味勤劳俭朴,能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不怕劳苦,可以过好日子,也能过苦日子。这种人就是君子。君子是具有好品性的人,与财富、地位、权利无关。

这就是说,曾氏不期盼子孙做大官,做出人头地者,他只希望子孙能通过读书明理这个途径做品性良好的人。

第二,从小事做起。

曾氏常对家人说,绝大学问皆在家庭日常之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轻看了家庭中的日常琐事,这中间就包含着处事待人的绝大学问。家庭中大事不多,多的是小事。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便可以走出家门做大事。我们打开一部曾氏家书,迎面扑来的都是曾氏在告诉儿子从小事上做起;诚实,从不说假话做起;勤奋,从不睡懒觉做起;戒骄,从不讥笑人做起;戒奢,从不坐轿做起;端庄,从步伐稳重做起;打掉特权,从扫地抹桌椅做起。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都做好了,人的总体境界就提高了。

第三,世家子弟要有寒士之风。

同治元年,他在给次子的信中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他也一再嘱托在家的四弟管好子侄辈:“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

曾氏所谓的寒,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指寒素,即在社会等级这个层面上与普通平民无异,打掉子侄辈的特权优越感。儿子参加省城乡试,他告诫儿子,不可递条子、拜门子,不可暗通关节。家属由湖南去安庆,坐的是湘军战船,他吩咐家人不可张挂船上的帅字旗,沿途不要拜客,不要接受宴请。儿子在家不得摆大少爷架子,不得高声呵斥仆人。二是指贫寒,即在经济上与普通平民无异。他叮嘱家中不可买田,子女穿衣不能太光鲜。媳妇女儿都得亲自下厨,按时给他寄亲手做的小菜与布鞋。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二百两银子。儿子要亲自动手洒扫庭除,甚至锄草、拾粪这类事也可以做,并不丢脸。

第四,不留财产给儿子。

早在道光二十九年,曾氏初为大官时便对家人表示:“绝不留银钱与后人。”后来身为湘军统帅,面对着众多发国难财的湘军将领,曾氏再次申明他的态度:“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

左宗棠也持这种观点,他说不仅不留钱财,连古籍字画也不留给子孙,曾氏称赞左的这些话是“见道之言”。

这种不留钱财的观点,所见之道在哪里呢?原来,人的本性中有喜荣厌枯、好逸恶劳的一面。人上进的第一推动力,多源于对生存环境改变的追求。如果生存环境很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进的推动力便会不够强大。正因为如此,“从来纨绔少伟男”便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其次,人的能力与事业,有不少是激出来、逼出来的。关于这一点,曾氏有很深的体会,他说“世上之事,有所激有所逼者居其半”。他公开承认,他办湘军这件事,便是激逼出来的。家境太好的孩子,没有多少激与逼,于是他身上本所具有的潜能得不到发挥,长久下去,一个人才便会变为庸才。另外, 人性脆弱,易受诱惑。钱财多了,则诱惑便多,易让人萌生邪念做坏事。曾氏说得好,儿子若有用,没有祖上家产也会自己找饭吃;若无用,家产再多也会败光。这种不留钱财给子孙的观点,实在是大智慧。它既不会消磨子孙创业自立的志气,也对自己是一个保护:为官则保廉,为商则保身。我们试看,为了积攒财富,有多少官员因贪腐而身败名裂,有多少商人因过劳而致死!还是老话说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

三、感悟

探讨曾国藩的家规家风,我有几点很深的感悟。

一是曾氏对官宦之家抱有深重的忧虑。他说: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能传到二代三代的很少。这是为什么呢?与其他家庭相比,官宦之家的最大区别是既有财富又有权势。财富与权势为许多人所向往,但富贵没能成为子弟上进的推动力,反倒毁了他们。这事很令人深思。我们今天也有很多既有权势又有财富的家庭,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子女,让他们成才而不是成为纨绔子弟。曾氏的忧虑仍不失为当下的警钟。

二是曾氏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他要求家人做到的一切,自己都先做到了,而且做得最好。他本身就是一部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几乎所有家长,都有一颗希望子女成才成器的苦心。《颜氏家训》说:“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父母为子女之最亲的人,本应该成为最为相信的人,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家庭教育收效甚微,其原因多半是做父母的自己做得不好,没能成为子女所佩服的人。

三是我认为曾氏家规家风的关键就在“读书明理之君子”这七个字上。子子孙孙都要勤于读书,从书中获取知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一个道德品性好的人。如果子孙都这样做了,良好的家风就一定可以绵延下去。中华民族有一副流传甚广影响甚深的联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副联语与“读书明理之君子”所说的道理是一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