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使劲对你好的人,你珍惜了吗?

 很拽很拽的小伙 2017-12-17

前几天回老家,知道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弟弟喜得贵子,天使落入人间。坏消息是太婆(外曾祖母)没能熬到100岁大寿,驾鹤西去。

生与死,喜与丧,同时涌来,竟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应该保持何种心情。

1

太婆向来身体都不错。她牙齿掉光了,装上了假牙,依然能吃点肉。她身材瘦小却健朗,有一点弓背,经常在村子里走动,面容慈祥,待人热情。

大概从她90岁开始,家里每年都给她过生日,庆祝她老家人长寿健康。我对她的印象不多,记忆中去给她过了一次生日,她坐在小凳子上,一家人围着,握她的手,跟她聊天。

她笑呵呵很开心,但还是叫错我母亲的名字,以为是我二姨。既然连我母亲都记不住,我这一辈的曾孙,太婆就更不记得了,但看着我们围在她身边,知道我们都是她的后代子孙,心里非常高兴。

我们没想到的是,这个瘦小的老太太,有一天说走就走了。据亲戚说是,有一天她起身去关门,然后不小心跌倒导致骨折,在床上躺了半个月,就没能撑下去了。

太婆的离开似乎没有在家里掀起多大的波浪,也许大家都知道老人年岁已高,总有离开的那天,所以心里早就打了预防针。在我们当地,80岁以上的老人离世,算是喜丧,因为这辈子也算高寿了,该高兴才对,他们只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享乐。

当我跟外婆提起这件事时,太婆离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外婆没说什么,脸上的表情也不多。我后来想,可能是我没捕捉到她的细微情绪,也可能是她没有表露内心的真正感受。

一个将近80岁的老人,或许已将生死看透。但是,当这个离开的人是她的母亲,而不是别人时,她的心情谁人能懂呢?她,我的外婆,会想起她和母亲小时候的故事吗?会记得这些年,她们成长到老去的一幕幕吗?

张洁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一书写到:“我实在并不孝顺,我只是非常爱妈而已。爱和孝顺是两回事。孝顺除了牺牲、奉献,还有很多技术环节上的问题。”

我们往往以为爱就是孝顺,但如果我们的爱如果不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不去真正体察老人们的心情,这种所谓的爱就显得空洞。

我们往往以为我们给予了,但当生命悄然而逝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付出太少,我们本应该做得更好,做得更多。

《诗经·小雅·蓼莪》里对父母之恩有这样的描述: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

说的是,父母双亲啊!您生养了我,抚慰我、养育我、拉拔我、庇护我,不厌其烦地照顾我,无时无刻怀抱著我。想要报答您的恩德,而您的恩德就像天一样的浩瀚无边!

爱永远是不够的,孝顺似乎也不够,外婆一定在想:那个使劲对她好的人,她到底珍惜了吗?

2

在侄子的满月酒宴席上,人来人往,热热闹闹,外婆穿走在宴席间有点不知所措,来往的客人她有一半多都不认识。

我把侄子抱过去,给她坐下抱着,她疼爱地抱着小生命,同时终于避免了尴尬。大家都在忙,连招呼她的人都不多。

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小孩身上,有谁关注老人呢?有谁关注一位母亲呢?

在中国传统家庭的地位中,母亲的地位实在太低太低。父亲负责挣钱养家,掌管经济收入,地位最高,其次是小孩,要学习要上进,亏什么不能亏小孩,接着是老人一代要孝敬,所以到了母亲,就只能排在最末位了,任劳任怨地为家庭贡献。

太婆是这样,外婆、我的母亲也是这样,像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勤劳、本分、持家,考虑别人永远比考虑自己的多。

我的母亲在生我的时候,前一天还去河边担水,第二天就在家中生产了。由于父亲忙碌在外,也来不及送医院,她直接生在了地上,所以我是典型的“呱呱坠地”。母亲回忆起这个情景,有着些许的自豪感和淡淡的辛酸。

多年过去,那个曾经年轻的妈妈,肯干能拼的妈妈,如今已经头发花白,她终于熬成了婆婆,有了孙子孙女,但却没有享清福,依然忙碌而操劳。

生命无常,对于亲情而已,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孝而亲不在”,所以要及时行孝,莫耽搁。就像张洁说的那样,不仅要爱,还要孝顺,要有技术层面的操作。

比如最简单的一件事,天气冷的时候,你一定要穿秋裤,为啥?因为你妈觉得你冷。把秋裤穿上,你不仅暖了自己,还暖了你妈妈的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