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套路似乎变成了一个坏词,有一句流行语深入人心: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对这句话深表怀疑,如果人和人之间不谈理性,不讲方法,没有套路,简单粗暴,那么你所谓的真诚到底是在掩饰你的无能,还是在掩盖你的懒惰? 肯对人用心的人,才会认认真真去研究套路,那些总是想着付出很少,得到很多的人,才喜欢把真诚挂在嘴上,也就是挂在嘴上而已。 分享一个故事,有一次想给拆书帮赵周老师分享一篇文章,是这样说的“赵老师,在?分享一篇文章,也许对你有启发。” 看起来简简单单一句话,其实选词的时候非常注意。这个词是“启发”。最早我写的版本是“帮助”,但马上感觉不妥,“帮助”这个词有点居高临下,你怎么就知道你分享的内容就对别人有帮助?万一别人反感,这个词一开始就引发了潜在情绪对抗,欲速而不达。 把“启发”换成“有用”怎样?有用更像非常熟悉朋友之间的话,不如“启发”这个词给人正式感,“启发”是一个自带权威能量的词,它会更有助于诱发别人去认真对待这件事。 这点小心机,如果算套路,那么我觉得这恰恰是做事肯用心的地方。因为大脑研究早就明确告诉我们,做事要注意先照顾对方的情绪,才能有好的效果。 正如《隐性逻辑》书中指出的:情绪会给大脑发出提示,告诉大脑这个信息是不是重要的。我们之所以要用一些套路,其实是先了解我们是否有办法感受到对方的真实情绪,才能进一步判断如何让事情继续。 所以很多人做事的问题是缺乏套路,不肯用心。 和缺乏套路一样糟糕的是变得依赖套路,这才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套路”的原因。 很多人学到的不是方法论,而是具体的方法,发现某种方法有效,结果一窝蜂全部去模仿方法,而不是去思考方法背后的逻辑。 推广某个活动或产品时,为了扩大影响力,通过送奖品的方式吸引用户。然而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效仿,这样下去,这个套路迟早要被玩坏。 之所以造成这个后果,也许是很多人看到的逻辑是这样的: XX用送奖品的方法扩大了影响力; XX也用送奖品的方法扩大了影响力; XX又用送奖品的方法扩大了影响力; …… 所以我也可以用送奖品的方法扩大影响力! 如果这样子去使用归纳法,你就会变成一个让人讨厌的套路者。真正的逻辑其实是为你的潜在读者提供有稀缺感的福利。 重要的不是送福利,而是送稀缺感,送让他觉得自己是独一份的福利。 当每个人都开启送送送模式后,稀缺感就消失了,反而大家就不珍惜了。一旦稀释了稀缺感,反而会带来能量的耗散,品牌的贬值,不值得。 如果没有审慎的思考,我们就很容易犯《隐形逻辑》书中指出的错误:我们很容易把(有限的)个体经验概括为普遍原理。 一旦你认为这个事情在一定条件下是普遍原理,你就会形成做事方法的路径依赖。一旦你形成了路径依赖,你反而成了一名别人眼里无趣的“套路”者。 唯有知道做事方法背后的根本逻辑,才能依据逻辑思考,我现在的方式是好的,还是需要优化的。 有些人注意到自己开始依赖套路,会走上学习的道路。但这些人大部分并不知道他们套路太少的原因并不是学到的套路不够,而是对事物运营更深层次的逻辑学习不足。如果总是花时间在简单的套路模仿和学习上,固然来得直接有效,但短平快的东西往往热得快也凉得快,所以我的建议是不如学一点逻辑,让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套路看到事物背后相似的模式。 也就是学会思考的方法,你就拥有了定义套路的能力。 要了解一个人是如何思考的,我们就得深刻理解大脑惯用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源自漫长的进化,有可能帮助我们祖先生存到今天,但也有可能让我们在飞速进化的数字时代掉入思维陷阱之中。 要想更好的思考,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以及熟悉各种思维陷阱,正确运用的思维工具,那么《隐性逻辑》这本书,应该是对有心人的一个好启蒙。 阅读本书,点我。 |
|
来自: 步行者wu2016 > 《读书笔记 解读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