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件特级国宝,老百姓一件腌咸菜,一件当马槽,700多年谜解开了

 攒破烂儿的 2017-12-19



两件特级国宝,老百姓一件腌咸菜,一件当马槽,700多年的谜解开了

讲这件特级国宝之前,首先扯点题外话:元朝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1265年),下令制造了渎山大玉海,这件大玉海被放在元大都(今北京市)太液中的琼华岛的广寒殿。


渎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1265年)下令制作的,由大都皇家玉作完成。其制作意图是为了反映元代国势的强盛。


它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


其雕琢装饰继承和发展了宋金以来的起凸手法,随形施艺;俏色处,也颇具匠心。


渎山大玉海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也预示了明清时代又一个玉作高峰的到来。


《国家人文历史》将渎山大玉海评为镇国玉器之首。


后来这件盛放葡萄酒,供元朝君臣痛饮的大玉海,因为改朝换代的原因,就失落在北京的真武庙里,成为这里出家人腌咸菜的咸菜缸。


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花了1000两黄金给庙里的出家人,赎回了这件国宝。


公元1754年,清乾隆十年。一天,乾隆皇帝来“玉钵庵”游览,一眼辨认出大“玉钵”竟是元代流传下来的著名玉雕作品——渎山大玉海。


他立即命人用千金把玉钵买回来。


乾隆皇帝将这件宝物收回之后,将其安置在北海团城的承光殿内。


4年内,乾隆皇帝先后命人将“渎山大玉海”重新修整了4次,并为其配制了一个新底座,同时在承光殿前修建了一座小亭子,取名为“玉瓮亭”。


随后将“渎山大玉海”与新底座一同安放在亭内,直到今日。


此外,乾隆帝还为这件国宝亲笔题写了三首诗,命人镌刻在玉器的腹壁上。


这些诗作还配有序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件玉器的来历和流传经过。


渎山大玉海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重量最大的巨型玉雕,开了大件玉雕作品的先河,是中国划时代的艺术珍品,也为世界宝玉石业发展史上罕见的杰作。


大玉海整块玉料由白色、绿色、紫色、黑色等多色玉组成,白玉呈脉状、团块状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中。


那么,诞生700多年来,它到底是由什么玉石雕琢而成呢?


亚洲珠宝联合会会长、著名宝玉石专家李劲松在鉴定会上介绍了情况,提出大玉海是独山玉作品,南阳独山玉的矿物岩石成分为黝帘石化斜长石,独山玉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即有出土,距今约有6000年。


专家们对大玉海仔细观察研究,再与南阳方面拿出的七八块标本反复比对,认为元代制作渎山大玉海所用玉材与独山玉相同,最后一致认定,渎山大玉海是由独山玉制成的。700多年的谜解开了。


渎山大玉海从国宝,到咸菜缸,再到国宝,经历可谓曲折,小编之所以讲这个故事,只是想说明三个问题:

1、是金子总会闪光。

2、有些国宝,确实长得不像是国宝的样子,容易被人误会。

3、不管多么牛的国宝,都需要一双识货的眼睛。


中国还真有一件特级国宝,这件国宝比渎山大玉海的经历还要传奇,渎山大玉海只当了一回咸菜缸,可是这件国宝,却被当成了两次马槽子,它就是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长130.2厘米,宽82.7厘米,高41.3厘米,重225公斤,你不管从哪个方向看,它就是一个标准的马槽子,更妙的是,这个马槽子四面,各有两个兽首衔环,将马缰绳系在上面,吃草料的马,那是休想逃跑,可谓稳妥和牢靠。


虢季子白盘(Ji Zibai Plate of the Guo State),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商周时期盛水器,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现收藏于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


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


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虢季子白盘原本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今属宝鸡市陈仓区),为时任眉县县令的徐燮所得,徐卸任返籍时将虢盘带回了常州。


至太平天国时期,护王陈坤书镇守常州,虢盘又易手成了护王的珍藏。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初夏,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刘铭传,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


这日,官军拿下了常州城,刘就住进了护王府内。


时至午夜,刘铭传正在灯下读书,万籁俱寂当中传来悦耳的金属叩击之声,声音不大但极有穿透力。


刘顿生好奇之心,当下秉烛往寻。


转到屋后见有马厩,声音即由此传出。细审视,始知是马笼头上的铁环碰了马槽所发出的声响,但这声响非同一般。


刘铭传蹲下细看,见此马槽硕大,槽壁在烛光中发着深沉的幽光;伸手一试,重不可举;轻叩之,发声清远玄妙。


刘心中有数,此马槽绝非寻常之马槽。次日一早,刘铭传命马夫将马槽刷洗干净。


见其外壁四边各饰两个兽首衔环;整个外壁满布纹饰;内底具长铭,通篇工整严谨。


刘知是宝物,旋即命人押运送回合肥老家的刘老圩村,西乡大潜山下之蟠龙墩。


道光年间,宝鸡县虢川司有一个农民,他在翻地的时候,挖出了这件重有400多斤的青铜器,当时,他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砸碎了,卖废品;第二:当成盛放东西的器物。


幸亏这个农民家养有一匹马,还缺一个像样的马槽子,这个虢季子白盘,就被他领着人,抬进了马棚,成了喂马的马槽子。


很快,马槽子变国宝的第一个机会来了。


陕西眉县县令徐燮钧领着他父亲到虢川司游玩,他们路过这位农民家时,发现这农民正在清洗马槽子(青铜容易上锈),这个农民用木棍敲击马槽子里的铜锈时,所发出的“咚咚”的异响,让见过世面的徐燮钧听出了异样——这绝对不是普通的声音。


这是青铜器才能发出的异响,徐燮钧花了一笔钱,就将这件独特的“马槽”买走,历史上的文字是这样记载的:


徐燮钧父子根据盘上所刻铭文,认定这是西周之物,将其命名为“虢季子白盘” 购价百金,供于衙署。


徐燮钧卸任后,回归常州,将其藏于鸣柯巷徐家的“天佑堂”中。徐燮钧之弟徐星钺曾经写过《虢季子盘记》一文,对此有记载。

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太平军护王陈坤书领兵攻破常州,藏于“天佑堂”的虢盘就成了护王的“战利品”,护王打仗是一把好手,可是对于文物,却缺乏基本的知识。



这个“虢季子白盘”在他府中,就悲惨地第二次成了马槽子。


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刘铭传率领淮军占领常州,护王府就成了刘铭传总兵府,刘铭传夜半读书的时候,忽闻后院传来了战马吃草料时,缰绳牵动“虢季子白盘”外面的铜环,铜环和盘体相撞,发出的 “咯噔,咯噔” 阴阳顿挫的响声。


刘铭传觉得响声有异,他循声来到了后院的马厩,发现了这件巨大的青铜器,经过清洗、研读和考证,这件西周重器——虢季子白盘终于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又一次上演,而在这个故事中,伯乐远比千里马更重要。



刘铭传后来归乡,修了一间盘亭,专门供奉这件稀世珍宝,可是抗日战争期间,外国侵略者威逼刘家,迫使刘铭传后人,交出这件重宝。


刘家的后人为了不让此宝流落海外,他们将其埋于地下,并远走他乡,随着1949年,刘家的后人将这件重宝启出来,献给了国家。


虢季子白盘作为西周的三件重器之一,被博物馆收藏,更重要的是,它还被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永久收藏在博物馆。


虢季子白盘盘底铭文其语句以四字为主,且修饰用韵,文辞优美,行文与《诗》全似,是一篇铸在青铜器上的诗。其书法颇具新意,用笔谨饬,圆转周到,一笔不苟甚有情致。这派圆转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时,此篇铭文中“薄伐狁”、“折首”、'执讯'及'是以先行'等句,可与《诗》之《采薇》、《出车》、《六月》、《采芑》等篇所记史实相互征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虢季子白盘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与字形处理方式显然有别于其他西周铭文,却与东周后期战国吴楚文存在着某种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注意每一文字的单独性。


线条讲究清丽流畅的感觉,而字形却注重疏密避让的追求,有些线条刻意拉长,造成动荡的空间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