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为什么总是在旅行中大彻大悟?

 昵称37263053 2017-12-20

旅游,不等于旅行

中国盛产游客,足迹所及之广阔、出行人口之众多、沿途花费之巨大,文化探索之深入、往来世界之频繁,甚至让他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小小的改变...

装备昂贵的莱卡相机,

只为在景点前用10秒拍下V字手势;

用7天游遍欧洲12国,

每天都发条到此一游的格式化微博;

穿着短裤白袜加皮鞋,

却在香奈儿门店前大排长龙……



周穆王是中国最早的旅行家,他也是中国自驾游爱好者的祖先——他有一辆由八匹骏马拉的“悍马”,性能好到日行三万里,带着他从西安出发,一路走到中亚。后世的一位无名粉丝带着对这位旅行家的仰慕之情,误打误撞制作了中国第一本路书:《穆天子传》。


到夏商周,游客仍然多是王侯,公款旅游屡屡载入史册;秦汉时,低级公务员亦有了出差机会,游客也发现了“当地特产”才是旅行永恒的主题——例如徐福不惜扬帆出海,以为跑到济州岛就可以找到长生不老药;汉朝时,商人踏上了丝绸之路,而游人队伍里也加入了司马迁这样搞田野调查的史圣。


到魏晋南北朝,知名游客基本上都是骚客,各种诗歌游记不遗余力地做着地方营销;隋唐时,著名游客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搞江南巡游,为科举长途跋涉的考生也成为了飘一代;宋元时,游客中混入了老外马可·波罗,而名气不大的汪大渊也很争气,往东去到菲律宾,往西去到伊拉克,往南去到坦桑尼亚,朱彧则证明了宋朝时广州已经有人在用指南针。


到明朝,出百里外必需路引加上“父母在,不远游”的封建思想,让中国几乎成为一个“宅男帝国”,没有功名的庶民是寸步难行。但明朝偏偏除了盛产名太监,还出产知名旅行家——鉴于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最有名的旅行家和太监果然是同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郑和。


尽管如此,郑和绝对不是明朝唯一成名的旅行家。随便举一个例子,徐霞客,19岁父亲就去世了,但偏偏又得到了非主流母亲“志在四方,男子事也”的批准,成为了一个没有政府资助的民间地理学家兼旅行达人,游遍中国十六个省,写出至今依然人气极高的旅游畅销书——《徐霞客游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使人感觉到世界大倒退的,莫过于限制人的行动自由和减少人的自由权利。1914年以前,世界是属于所有人的。每个人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待多久就待多久。没有什么同意不同意,没有什么允许不允许。”

但对中国来说,20世纪却是一个看世界的奇妙开始——康有为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流离异域一十六年,三周大地、遍游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路,一生不入官,好游成癖”。作为中国人,他的视角和老外是如此的不同——在启蒙运动时期,意大利是欧洲人向往的旅行目的地,旅行者试图寻觅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文化遗产,勃拉姆斯去了8次意大利,歌德也曾抛下魏玛公国疏密顾问的工作,远行意大利写作(有人吐槽说主要原因是躲避债主)。但等到康有为过来看的时候,就觉得意大利不过是个穷地方,而且这个国家CEO的手段也不怎么样:“民贫而赋重,则以治海陆军之故也。”

 

1903年,梁启超到美洲走了一圈,从此有了谈城市、谈政治、谈社会的《新大陆游记》;同一年,晚清奇女子单士厘跟着丈夫离开日本,踏上她遍及俄、德、法、英、意、比、埃、希的漫长旅途,终于发现了裹脚不是女人的义务,因而写成最早的中国女人出国游记:《癸卯旅行记》。

 

在20世纪,游记曾是中国的社论——上述人士的一个共同点,是游记阐发了他们政治改革的思想,想在西洋找到中国将来发展的镜像。中国的救国游客努力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大片《建党大业》里就提及毛泽东到北京,亦是为了与同伴募款到法国去,寻找救国之道。

 

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旅游业低调诞生——晚清时,上海租界区有为外国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1923年,上海银行家设立“银行部”,为中国人办理出国手续兼代订车船票;1924年,第一批老外的旅游团赴杭州游览;1925年,中国人有到日本的“观樱团”;1927年,中国有了第一本《旅行杂志》,同年“中国旅行社”也申请到了营业执照……值得庆幸的是,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到欧洲并不是为了买LV,他们放入旅行箱的,是一份别绪,一份忐忑,一份期许



《孤独星球》作者托尼·惠勒和莫林·惠勒夫妇有一个说法,认为旅行是一种人类的本性,也是地球生物的本性。“旅途中,人类的天才智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旅途中,有新奇的感受,有神奇的发现,有生活的改观,有人生的超越。真正的旅行是一种人生体验。”


因此选择旅行方式,也是在选择生活方式。

有人穷游,陈宇欣搭火车晃晃荡荡走完西伯利亚铁路全程,顺便成为中国北极裸泳第一人;

有人打工游,吴非全球旅行打工,一年实现一个梦;

有人贯彻周作人“30岁后旅行只是为了吃”的思想;

60多岁的张广柱夫妇卖掉房子环游世界,最后变成了伊利广告;

还有12个年轻人卖掉房子、辞去职务,用800万买了两辆房车,如今正在环游世界。



有评论说“中国人只有旅游没有旅行”,这可不是“游客帝国”应该有的文明。“游客帝国”所见的世界(world),不应是被金钱(money)颠倒的morld——每一个旅人的每一段旅途,纵使再微不足道,也是一个认知世界的小小火花,有一天它会改善自我生活的处境;除去奢侈品,每一段旅途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人生最好的手信。



游人所见的世界,可以改换内心的天地

旅行未必有目的地

虽然漫游的旅人总是突然就找到人生方向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生活,可能就在别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