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乌梅丸看厥阴病 ——读李老《平脉辨证•相濡医案》有感

 乐乐书屋 2017-12-20

纪念李士懋先生逝世2周年系列优秀学术论文

乌梅丸一方,首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38 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出自厥阴病一篇,但其远不止当初仲景年代的蛔厥,所以乌梅丸的应用在后世医家眼中也有厥阴病发展出了很多证型。


厥阴意义为何?

刘力红老师在《思考中医》中这样解释厥阴。

第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这是从排列的顺序来看,厥阴位于两阴之后。

第二,《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两阴交尽故曰幽。”幽,囚也。所以,厥阴就是将阴气囚禁起来,让阳气得以更好地升发。厥阴不合,真阳外越,则虚寒内生。

第三,太、少二阴可以说明它们的长幼、多少,而在《玉篇》中:“厥,短也。”《康熙》引《前汉书·诸侯王表》注云:“厥者,顿也。”而顿者,止也。所以。厥阴即短阴、止阴。厥阴乃阴尽阳生之脏,也就是阴止阳息之时。又《灵枢·阴阳系日月》云:“亥十月,左足之厥阴。戌九月,右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戌亥为地支之尽,尽后遇子则阳气来复,故曰厥阴。

所以厥阴之时,即丑至卯时,阳气刚刚得以升发,也最易受到邪气的损害,故李老认为,厥阴的本质即为肝阳虚,肝阳虚弱,失去本身舒和条达之性,“积阴之下必有伏阳”,阳弱不升,则相火郁而不敷,郁而化热,向上可见头痛头晕,口渴咽痛,心中疼热,向下则可见便脓血;此时因阳气郁于内,不得外达温煦,又可见畏寒肢冷,下利清谷等一派寒象。所以阳虚阴寒内盛之时,则可见阴阳交争、寒热错杂的表现。

又因肝属木,木疏土,肝阳虚弱则木不疏土,则见脘痞不食,呕吐,嗳气等脾胃不和之病证。

李老在临床辨别肝阳气虚的时候主要掌握脉弦按之无力这一特征。著名医家张仲景曾说:“弦则为减”,而减就是不足,就是阴。弦为阳中之阴脉,为血脉拘急、欠冲和舒达之象,此时的脉象则为弦而无力,不任重按。若兼有数滑之象,则为阳虚阴盛兼有伏阳的寒热错杂之脉象。所以治疗这类病证,应当温肝补肝,复其升发舒达之性,方用乌梅丸。

 

乌梅丸组方原则

乌梅丸的组成为乌梅,细辛,桂枝,黄连,黄柏,当归,人参,附子,蜀椒,干姜。李老告诉我们,其方组合了数方。蜀椒、干姜、人参为大建中之主药,附子、干姜,则为四逆汤之主药,功能回阳救逆,肝肾为相生的关系,虚则补其母;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因肝阳虚,阳运痹阻而四肢厥逆,故以当归四逆汤。乌梅丸集数方之功毕于一身,具有多种功效,共扶阳调寒热,使阴阳和平,故应用广泛,不得局限于于驱蛔、下利。

再说乌梅丸本方,桂、辛、椒、姜、附温煦肝阳,助其升发舒达;芩连清其阳郁之热,而非真正肝之实火,寒热并用,燮理阴阳。肝体阴而用阳,参芪补肝之气,当归补肝之体,乌梅敛肝之真气,恰合厥阴证之病机。

现代药理对于乌梅丸也有一定的研究[1]。实验证实乌梅、黄连、黄柏等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菌作用,干姜、当归、人参、肉桂等可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产生作用,还可抗炎、镇痛、解热。这都与乌梅丸所治证型相对应,这也是用现代理论科技证实了乌梅丸治疗厥阴病的正确应用。

 

李老应用乌梅丸多种医案分析[2]

1.奔豚(吞气症)

杨某,男,63岁。病奔豚三十余年,自觉有气从小腹上攻,至腹则腹痛,至胸则胸中窒塞疼痛欲死,连及头颈后背两臂皆胀痛。全身无力,继则大口频嗳气,气喷如山崩,气出则稍缓,一日发作数十次。脉弦大,按之减,两尺沉。予乌梅丸加茯苓、白术。

按:此证中医诊断为奔豚。首先平脉辨证,脉弦按之减,又有厥气上冲,此缘于下焦阴寒,冲脉隶属肝肾,肝肾阳虚而冲气上逆,故李老在乌梅丸本方温肝之中又加入茯苓、白术,以培土制水,多年痼疾便得痊愈。

2.胃脘痛

王某,女,34岁。胃脘疼痛5年,时轻时重,剧则呕吐不止,喜暖喜按,伴胁胀,曾服西药等健胃疏肝等方,未见大功。脉弦按之不实,舌淡暗。予乌梅丸加柴胡。

按:首先平脉辨证,本证脉弦按之不实,同时有肝病症状两胁胀,故予乌梅丸。进而分析此证,肝经循行两肋,肝经虚寒则不能疏土,厥气干格于胃,胃失和降,则见疼痛呕吐。综上故予乌梅丸附、姜、椒、辛、桂、参、归等温肝补肝,又以芩、连泻其火。肝苦急以辛补之,柴胡味辛入肝,升发清阳而补肝之用。李老特别强调,此类病证不可误以为肝郁而破气伐肝,只会使肝之生气更加馁弱,背离正道。

3.懈怠

孙某,男,26岁,进修生。唯觉疲乏无力,精力不足,眼见瞤动,便溏。脉弦缓无力,舌嫩红,苔少。予乌梅丸加黄芪。

按:平脉辨证,脉弦无力,肝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应萌生,肝又为罢极之本,而本证主见疲乏懈怠,故肝寒气馁,属肝阳虚。而“积阴之下必有伏阳”,伏阳化热可见舌红苔少。寒热错杂,故予乌梅丸,强肝助阳,另加黄芪益肝气。

 

李老临床应用乌梅丸的病案还有很多,学习过了这些之后,我对于乌梅丸的理解也不止于蛔厥,也积累了一种新的乌梅丸临床应用思路,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还要多了解,多积累,多思考,运用现代理论与实践赋予乌梅丸更多的内涵。


(本文作者王淑慧,河北中医学院15级结合一班)


参考文献

[1]     焦安钦,徐进秀,乌梅丸,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2]     李士懋,田淑霄,平脉辩证相濡医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25-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