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谈 | 葛子专访萧庆祥

 静笃书画 2017-12-21

葛子专访萧庆祥

 

   萧博士作为胡抗美、刘彦湖二先生的得意门生,痴于书学,其书上追秦汉,旁采 明清,参酌书论,勤于临池,而能积久功深,诸体兼擅,发之于性情,滋之以学养,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为当代知书者所推重。200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书 法专业,2009年考为刘彦湖先生的硕士研究生,2012年考为胡抗美先生的博士生。

   葛子:萧老师,您好!很庆幸本期(寒露)能邀请您与大家共同分享书法的快乐,我们长话短说,直奔主题。

   萧庆祥:您好!感谢军涛兄抬爱!

   葛子:“学书在法,其妙在人”。读您的书法作品,很有味道。篆隶书能够互相融合,点画浑厚,古意盎然;而行草书,不受时风所染,直笔以书,彰显了学问文章之气。请分享下您的学书历程并谈谈您自己?

   萧庆祥:谢谢,我学习书法起步比较晚,大概是在20岁左右。当时,主要写一些篆隶书,偶尔看到一些那时的临作,临摹不得法,但感性充沛,还是比较怀念那些完全凭直觉接触书法的时候。但这是不够的。改变这种状态的是上大一时刘彦湖 老师的楷书课,那时才比较融通的理解各体书的笔法。我自己觉得书写的状态是最难求的,不是描画或者涂抹。刘彦湖老师对笔法的理解我很信服,周汝昌的《永字 八法》对我理解笔法影响很大。当时我们本科班的氛围很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经常有讨论课,董其昌讲的“悟证”的方法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们在本科阶段的临摹 课很多,基本上各体都临,这种方式也许并不能一下子有什么固定的面貌,但对于各种书体之间相通的理解是极有帮助的。上了刘老师研究生之后,我是以章草作为 一个中心,因为章草可以上接篆书,旁通隶书,下及行草。可以说是对于本科阶段的一个梳理,喜欢写汉金文和石刻方正一路的篆书,也写过很多汉印中的篆书,也 参考齐白石的篆书和黄士陵印章中的篆书。连绵草喜欢冠军帖那种。后来感觉自己行书不好,主要写圣教序,也写过一些李北海。我是把“一类”东西放在一块来 学。客观的说刘老师对我本科和硕士阶段影响很大,主要是老师做学问的态度和知行合一的修为方式。实践中的问题是理论的起点。上博士之后,我更喜欢写平正格 局的书体,渐渐觉的碑学的意义不在于苍茫古朴的表象,正在于正体对于草体的“蓝本”作用,在于翁方纲说的“点画间的细密结构”。我对自己没什么好谈的,自 觉越学越知其难,越感觉学养不足。

   葛子:从中央美院负笈到四川大学,这两所高校在从事书法研究上有什么不同?央美是怎样的教学模式?

   萧庆祥:中央美院是一个艺术氛围比较浓的地方,我更喜欢和其他专业的同学交 往,他们很有活力和创造力。书法专业还是以实践为主,表面上每个老师的观点都很不一样。但王镛老师和刘彦湖老师评价学生的同一幅作品观点往往极为相似,指 出的问题往往一致。也就是说,他们在理法上是相通的,面貌却又很不同。我的理解是央美重视理法和书写,而不是技法和描画。四川大学则明显地注重学术,胡老 师不仅力于创作,而且极重读书,古今中外的都读,胡老师要求很严格,我定期交给他读书笔记。川大几位理论课的老师也多有艺术实践。好的实践家也可能并不出 专著,但思考的深度应该和好的理论家相通。对于书法而言,或许知行合一才是最好的方式,读书的目的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四川读了一些西方美学的论著,我 觉得还是很有帮助的,也有一些新的思考,套用西方概念和形式分析自然不妥,但西学的问题意识却是必须强调的。就像克莱夫·贝尔讲的“形式的因袭、情感的虚 假”就直指中国晚期艺术的通病。杜弗莱纳说的艺术是理性观念的感性形式对我影响也很大。

   葛子:宋·姜夔《续书谱》中说:“余尝历观古人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这里“点画振动”说的是什么?

   萧庆祥: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好,但振动却不是那么容易回答。同样的还有很多, 米芾讲的“无垂不缩”就很难理解。白话文和西方词汇把传统词汇的意义模糊了、流失了,所以古代书论如果没有知行合一的体悟方式是很难把握的。但书论中绝对 不只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类的玄虚之语。李泽厚提倡这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明确的语言并不能表达准确的意思。

   葛子:学者梁继先生曾说过:“一流的学者,都是诗人”。可以说是文脉不断。纵观历代书家,也都以学问见长,所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而当下自称书家者多,通书史者寡,我们想知道您是怎么给自己定位的?

   萧庆祥:书史我还真不好,我想光读书史还是不够的。以前做学问尤重考据,没有历史学功夫是做不好的。书史和书论不同。我研究的方向还是书论。硕士毕业的论文《草书字源考》,现在做的方向是一个关键词“形式”,其他没有,也没发表过什么。

   葛子:我们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展览投稿应接不暇,您怎么看?

   萧庆祥:除了那一次,我没再投过,当时一个前辈告诉我,不要迷恋,呵呵。上学之后,学习很忙,就没有投过。

   葛子:明年博士毕业,嗣后有什么打算?有无到高校从事书法教育的想法?

   萧庆祥:没太想过,我的座右铭是“多行善事、莫问前程”。

   葛子:最后一个问题留给您自己,看看还有什么想说的,与读者微友们分享下。

   萧庆祥:书法很难追求,但未来成功的模式必定是多元的。我赞成刘正成先生提倡的“口碑相传”的传播方式,而不是靠任何名头。谢谢!

   葛子感谢萧庆祥博士接受我的采访。(静笃斋

 

萧庆祥博士

  萧庆祥,书法学博士,山东济宁人,现居北京。200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本科,师从王镛、刘彦湖先生。萧博士作为胡抗美、刘彦湖二先生的得意门 生,痴于书学,其书上追秦汉,旁采明清,参酌书论,勤于临池,而能积久功深,诸体兼擅,发之于性情,滋之以学养,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为当代知书者所推重。

  2001年,篆刻作品或全国篆刻艺术展(中书协)铜奖。

  2004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本科,师从王镛、刘彦湖先生。

  200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2008年草书作品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50年作品展,两幅草书入编该展作品集。

  2009年以专业第一名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研究生,硕士导师为刘彦湖先先生。

  2012年以专业第一名考入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博士导师为胡抗美先生,获全额奖学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