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新释读之十——炎黄对决之谜

 动力实体能 2017-12-21

  如果牛河梁女神庙从考古学角度上说是中华文明的曙光,那么,燧人、伏羲、神农就是文字角度上的中华文明曙光,燧人、神农代表了与农耕文明休息相关的天文学知识和植物学知识,这是智力水平的直接体现,是自然科学开始产生的缩影。伏羲代表的祭祀行为,则是社会科学开始产生的缩影。因此,中华民族深刻记忆着的三位人文初祖,实际上告诉世人:中华民族很早就同时注重自然科学智慧和社会科学智慧了。这些结论的线索都来自对甲骨文本义的研究。
   在甲骨文传统领域,除我之外,我尚未查到何人说过“帝”字本义是最高祭司的意思,前面对“帝”字的分析可以看做一种探求,但对炎黄之战的故事来说,我对甲骨文“帝”字本义的解释将是最好的注脚。
   故事:
  司马迁在《史记》中著述炎黄之战时给我们留下了明显的令人疑惑的历史信息,解开这个历史谜团的便是甲骨文“帝”字的本义。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阪泉之野。三战,然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徵师诸侯,与蚩尤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司马迁著述的非常清楚,黄帝是在打败了炎帝、蚩尤,并取代了神农氏之后才被称为黄帝的,在此之前黄帝只是被称为轩辕的那个人。在他之前,神农氏显然是氏族大首领,否则,司马迁就不会写,黄帝也不会做“取代”神农氏的事儿了;而此前还有已经被称为帝的炎帝,以及暴虐的蚩尤。司马迁这段文字引发的最大争议是神农氏与炎帝的关系,如果“帝”指帝王,神农氏与炎帝的关系就必须穿凿附会。如果“帝”指最高祭司,神农氏与炎帝的关系就类似王权与神权分离的关系,而黄帝征杀挞伐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统一,除了“帝”字之外,“天子”一词,特别是子字的本义也可证明黄帝统一了祭祀权,即神权。当我们从“帝”、“子”二字的本义来释读这段文字,就会发现至少司马迁写《史记》时,司马迁可能也发现了或困惑于王、帝的关系,但他伟大之处就是并未胡乱解释和删改王、帝的关系,而是做了如实记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重新领悟司马迁的这段著述吧!
   “轩辕之时”指黄帝此时仅为自己部族的首领;
  神农氏世衰”明确说明各氏族部落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帝的手里,而在曾经最强大、最受爱戴的神农部族手里;
   炎帝欲侵陵诸侯”是指神农部族的大祭司是炎帝,但他不是神农氏部族首
   得其志”,志是祭祀权,轩辕氏带兵与炎帝打了三仗,最终打败了炎帝并夺得了祭祀权;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明确指出虽然轩辕氏已经成为大祭司,夺得帝位,但不是部族共主,蚩尤就不在乎他的帝位,蚩尤对炎帝也是这个态度;
   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明确告诉我们,在先后击败炎帝、蚩尤之后,轩辕被各部族尊为所有部族最大、最高的祭司——“天子”,犹如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一样。轩辕再被称为“天子”同时,取代了神农氏,又获得了部族共主的地位,当轩辕集王权、神权于一身之后,才被称为黄帝。从最后这一句我们就会明白炎帝拥有帝位早于黄帝,但是,在权力上炎帝又不如黄帝,炎帝仅有祭祀权,而黄帝通过战争实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统一。
   姓氏:
   黄帝,《史记·五帝纪》:“姓公孙,名曰轩辕。”公孙,我在前面已有多篇文章分析了公字和子字,公是主管祭祀神器的,子是祭司,从字面上讲,公孙就是管理祭祀神器的祭司。

炎帝,《路史后纪·炎帝上》:“炎帝,神农氏 ,姓伊耆,名轨。”伊耆,我们知道伊字的本义是掌管权力的。耆字,从老从日是误解。耆字,篆文甲骨文新释读之十——炎黄对决之谜金文甲骨文新释读之十——炎黄对决之谜,均从曰,曰是从甲骨文口形变化过来的,大抵表示占卜的结果;上面一部分,尤其是金文的字形根本不是老字,实际上祖堂、享堂的会意,以后我会在《甲骨文考字》具体解释,这里把它当做祖庙看。因此,耆字的本义是表示在祖庙做祭祀、占卜。伊耆,就是掌管在祖庙做祭祀、占卜的人。

以姓氏看,伊耆与公孙在祭司地位上,显然炎帝祖系的地位要高于黄帝。

从出身论,炎帝出自神农氏,黄帝之父少典,显然炎帝更正统。

综合这两点,炎帝属于传统贵族序列,黄帝则是新贵族,炎黄之战应该是新贵族挑战或取代传统贵族的战争,太史公“神农氏世衰 ”一语道破了战争背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