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冬至。冬至俗称“小年”、“亚岁”,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一个。在古代,冬至的地位非常之高,举国上下都要放假过节。因为冬至是天地阴阳转化的关键时刻,人需要安身静体,让身体和精神都放松下来,避免节气转换给身体造成影响。那么,冬至节气,养生首当注重什么呢? 冬至又称“交冬”“交九”,标志着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深冬)来临。从冬至开始,就进入通常所说的“数九寒天”。 因此,冬至是一个标志严寒开始的节气,提醒我们:祛寒保暖,以护住体内真阳。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就是说,冬至前后几天,每个人都要静心安神,平复自己,让身体中的一息真阳慢慢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朝庭放假、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 因此,冬至是一个标志阳气回升的节气,提醒我们:固护阳气,以护住体内真阳。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这句话揭示了地气的变化。中医认为“地气通于嗌”,“嗌”就是咽喉,我们在进食的同时也在吸纳地气。像红薯、萝卜、花生等植物的根茎生在土中,得土气最多,脾胃属土,多食土气,可以健运脾胃,补益中气。此外,“根性多升”,得地气之极而有升发之气,多食土气,还能兼助升发,鼓动肾气。 因此,冬至是一个标志进补养生的节气,提醒我们:补中益肾,以护住体内真阳。
古人云: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这一天日照时间最短,阴气达至顶点。所谓“盛极而衰”、“物极必反”,因此同时有极微弱的一丝阳气开始升发。 二十四节气的“节”意为阻塞,就像竹节,每遇到一个节气就表示一种阻塞状态。因此每逢节气,天地之气都是先郁而后通,人体的阳气亦是如此。而年龄大的人本身阳气就不足,如果久病缠身,阳气就更加虚弱,一旦阳气升发不起来,体内真阳就会随之熄灭,也就难逃冬至这一“要命坎”,故而民间有“冬至收老人”的说法。 日常生活中,只要稍作留意,我们就可以发现,年龄大的人或久病之人总是手脚冰凉、缩着身子,这就是阳气不足、真阳不旺的缘故。因此,在一年中极寒极阴的冬至,养生首当护住体内真阳。
那么,怎么才能护住体内真阳呢?答案就是:灸通3处火炉(暖身穴)! 艾为纯阳之物,火也为纯阳之物,因此艾火就相当于“阳上加阳”。借助艾火的热力和药性,通过经络的传导,可以起到温通气血、透达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如果把人体的穴位比作火炉,艾灸就相当于往火炉里扔柴火,让火越烧越旺,让人体温度越来越高。体内真阳得以旺盛,人就不会怕冷,病邪就会退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冷”其实是有“步骤”的:一开始,只是手脚冰凉,等过段时间,才开始全身发冷。 这是因为:当外界变冷时,为了不使体内热量流失,人体机能会自动调节,让手脚血液回流,以保持内脏器官所需的温度。因此在这一阶段,身体是暖和的,因为手脚自动“牺牲”成全了它。但是,当手脚持续处于冰凉状态,手脚血管就会收缩,血液回流就会受阻,全身血液就会循环不畅,久之就会全身发冷。所以,要想身体暖和,就得先让手脚暖和。
人体有多处火炉,比如督脉上的命门穴、任脉上的关元穴等。不过,除了这些我们常见的位于身体上的火炉,我们手脚上还有3处火炉极易被忽视。 取穴:位于手背手腕上。取穴时,可以先将手背往上翘,手腕上就会出现几道皱褶,在靠近手背那一侧的皱褶上按压,在中心处会找到一个压痛点,这个点就是阳池穴。 作用:阳池穴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环及荷尔蒙分泌的重要穴位。艾灸此穴,可迅速畅通血液循环,温和身体,还能有效治疗头痛、手腕疼痛、鼠标手、口干等症状。 取穴:位于大腿根里侧,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此穴下有一根跳动的动脉,即腹股沟动脉处。 作用:气冲穴是冲脉气血的一个出口。艾灸此穴,可以引气下行,将气血输送到腿脚上,从而起到暖腿脚的作用,对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十分有益。“寒从足起”,脚暖和,有利于全身保暖。此外,艾灸此穴还能缓解腹痛、肠鸣、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睾丸肿痛等症状。 注:可以先艾灸气冲穴,再艾灸整个腹股沟动脉,直到腿脚有热气下流的感觉为止。 取穴:涌泉穴位于脚心,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在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作用:人体多数经脉都汇集在足底,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有密切关系。艾灸涌泉穴,对补肾壮阳、强筋壮骨有很好的作用,肾气足了,阳气足了,手脚冰凉、全身冰凉的症状就会得到有力缓解。 【结语】每逢节气,我们都会推出一篇节气养生的文章。其实节气养生的实质,就是人体顺应天地运行的规律,以便与天地万物的运转变化和谐一致,也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养生当顺天应时,护住体内真阳,才能迎接万物复苏的春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