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步莫斯科新圣女公墓

 雨雨下个不停 2017-12-22

新圣女公墓位于莫斯科的西南部,建于16世纪,因一旁的新圣女修道院而得名。该公墓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占地7.5公顷,埋葬着2.6万多位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这里安息的都是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人,都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化精英和各界名流。你再有钱,死后想葬在这里还不行呢。

墓园像公园一样美丽宁静,树木浓密,鲜花盛开,每一座墓碑都设计得充满艺术气质,没有半点阴森的感觉,像进入一座庞大的艺术馆。一座座名人雕塑形态各异,哪怕不懂俄文,你也会看得出此人生前是做什么的,比如,作曲家的墓碑定有音符标识,著名产科医生的手里托举着一个婴儿,飞机制造师会有飞机图案……

在俄国人的心目中,死亡不是终点,也不可怕,公墓不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读解生命、净化心灵的天堂。每天都会有一些市民来这里散步、静坐,他们把这里当成公园。有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坐在长椅上玩耍,有美得让人炫目的俄罗斯姑娘捧着一本书在阅读,亦有长者对着某名人的墓碑在沉思。

这里有不少政治家,如赫鲁晓夫、叶利钦等,但我并无兴趣,印象深刻的是几座艺术家的陵墓。

契诃夫。他的墓碑是一个尖顶的小房子,顶上竖立着三支毛笔,直刺天空。在一小片围栏围起的草地上,立着两块不大的石碑,左方黑色的石碑是奥尔加的,右方白色的石碑是契诃夫的,夫妇二人合葬于此。契诃夫年轻时颜值高,性格又温和,颇具女人缘,但42岁才结婚,44岁就去世了。在一圈黑色铁花围栏衬托下,这座白房子虽不壮观,却特别小而美。契诃夫如果看见他的石碑,一定会摸摸胡子笑了:俄罗斯人真是懂得大师的风格,所以找对了设计者,陵墓风格与作家作品的风格高度一致——小巧、精简而不华丽。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也是必看的。谁不会背诵他那句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作家的一生堪称战斗的一生,15岁上战场,16岁在战斗中身受重伤,23岁失明,25岁瘫痪在床,1936年去世,年仅32岁。临终前的最后一刻,他被雕塑家永远地定格在了这块石板上,雕像只有上半身(那时没有照相技术,只能靠画家、雕塑家记录他们的模样。据说普希金去世前,有十几位画家围着他画了三天三夜)。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只手放在书稿上,身体微微抬起,眼睛凝视着远方。墓碑下面雕刻着伴随他大半生的军帽和战刀,还有虔诚朝拜者的鲜花。

我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碑照片发在朋友圈后,有个80后名校毕业的姑娘在下面评论:“你竟然跑到我男神的墓地去参观了!”当时甚感欣慰,本以为他只鼓舞了我们70年代和70年代以前的人,没想到年轻人也有崇拜他的。

只是普希金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墓地并不在此,他们都回自己的故乡长眠。

步出园门,我伫足回望。我愿意在这样的墓园散步。这样的墓园,使人灵魂既安宁又清醒。

编辑:史佳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