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内容:2017年4月17-30日,笔记侠&方军主办“14天知识经济实战营1期”,行动派创始人琦琦进行“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风口?”的主题分享 精简笔记·知识经济 笔记君说—— 侠客们,晚上好!新商业路上,笔记侠与你守望相助。 知识经济正处于走上坡路的阶段,但如果我们能在准备进入知识领域时掌握并避免知识经济领域的误区,那便拥有了捷径。 大家好,我是琦琦,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风口? 一、海内外知识经济的形势 在过去的两年,我们一直在做的是行动派社群,这是一个青年的学习型社群。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学习内容的服务商来讲,知识经济的风口刚刚吹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地愿意为知识来付费。这个阶段,在知识经济的路口上,机会是很大的,是刚刚开始走上坡路的最早阶段。 如果现在进来,这两三年都会是非常好的站稳某一个品类的机会,至少会有10年以上的发展周期。 现在通常会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叫跟风赚眼前,还有一种叫战略布全局。这两条路到底选哪一个,就要看大家自己的选择了。 目前国内的情况,知识付费分为两种。 第一类是达人。达人型的人就是各种各样的小知识达人来做的微课,通常几十块钱或者一两百块钱的门票。 他们可能在微博上没有大的粉丝量,但是朋友圈里面有一群信赖他们的人,而且他们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很多还没有养成付费意识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低的门槛,所以很多人会去支持。 于是这个小达人就慢慢的起来教大家写作,PPT、时间管理等,通常这个达人能够拿到一两万左右的收入,他们都有微博、简书,有一点点自己的粉丝群。 另外一种叫专家。就是在罗辑思维、十点读书里面经常能够看到的一些头部资源,属于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和各个体系里面的专家。他们讲的东西通常都能得到一些大平台的支持。 国内的知识型IP有没有真正地形成呢?我觉得目前还是比较少的。 比较出色的,比如罗振宇老师、吴晓波老师,他们经过很多年的积累,再加上互联网这个风口也踩得非常及时,所以形成了学习内容方面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在知识型IP这方面来讲,能够真正称之为IP的还是比较少,但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是很多达人或者想要进入知识经济的人努力的方向,去站稳某一个品类的IP。 海外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过去一年的时间里,行动派在日本设立了分公司,面向日本向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知识内容的版权采购,我们得益于工作接触了世界各地范围内(包括亚洲和欧美)顶尖的达人,发现海外在这个部分是非常成熟的。 相对国内的达人和专家来说,海外的知识型IP把自己的收入模式开发得非常多。 国内的这个IP才刚刚兴起,大家的收入基本上来自于线下的音频类的分享或者线上的一些课程,收入相对比较单一,没有比较产业化地挖掘和培养自己。 对于海外来讲,他们的收入模式来自很多地方。 比如一个成熟的知识管理专家,他的收入通常有以下几项: IP一定会出书,有非常好的版税收入; 做音频、视频、课程; 把自己的课程开发成一个系统; 把这个系统面向海外进行版权的采购; 收费邮件; 做顾问; 做咨询; 线上和线下的学习; 开发自己的文创的产品; 很重要的一点,自己的Facebook或者推特的广告和分销。 一个IP能够得到的财富资源是非常多的,管道也非常多。相比之下,国内这些知识经济的达人们在商业模式上还有非常大的开发空间。 目前,不管是平台还是个人,在收入模式上能够真正利用起来的还是比较小的,开发的潜力非常大。 二、进入知识经济领域存在的几种误区 很多人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通常都会存在几种误区。 1.知识经济领域门槛低? 很多人在进入知识经济领域的时候,都会以为这个行业相对来说门槛比较低。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大的分享氛围,事实上一旦开始分享就会产生价值带来资源,所以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很多小达人的分享,他们可能开个微课就会有一群学生,然后透过学生的宣传又可以继续带来资源。 这个部分并不代表把他们看低,而是分享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但这种分享能够带来的收入是比较少的,这种收入要真正完成大的突破是很困难的。 总体来说,知识管理这个领域门槛其实是相当高的,因为做的是知识是内容。内容如果想要受到广泛欢迎,要有一定的功底和深刻的提炼。 目前国内大部分人入门时都喜欢去写一些干货、知识点,但事实上知识点的真相是什么呢? 其实是理念,或者是能够讲10年20年的深刻系统的知识。 海外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知识产权课程,这些版权类的课程能够讲10年或者20年,有非常严格的导师制度。目前国内很多知识类的达人,都在做一件不断被人遗忘的事情。 因此,我们建议: 第一能够有比较深的知识底蕴; 第二能够比较深入的研究。 我们也特别推荐大家能够研究一下海外的这些大师级的版权类的课程,能够把这种版权课程做出来的话,才会有全球性的文化市场。 现在我自己手头买到的这个版权叫photoready超速阅读,它是能够让你在熟练的情况下半个小时阅读一本书的一种知识体系,经过三天的学习之后,大部分人都可以掌握10倍数以上的超速阅读方式,而且能够吸收一本书。 超速阅读课 30年的时间里面,这个版权在全世界各地都能够卖得非常好。 如果我们也能够开发出这种资本逻辑强大的版权,就会真正产生出长久和衍生性的这种文化的衍生产品。在这个部分上国内应该是完全空白的,是有非常大的机会的。 2.口才好会山寨知识就可以了? 很多人以为口才好然后会山寨一些知识就可以了,这是目前大部分人的现状。 国内对于版权的不尊重,造成了很多的知识的同质化。也会让人误以为如果口才好会山寨好像就可以把知识管理行业做起来。 目前国内版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浓厚,这么做实际上对个人品牌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当你不尊重你自己的个人品牌的时候,别人也不会尊重你。 这种方法也许在现在信息还不够完全通畅的情况下,会有一点点的小市场,但却难以成事。 3.粉丝多才能进入知识管理领域? 很多人以为粉丝很多才可以进入知识管理领域,事实上这个完全是不对的。 在目前的微博和微信的领域,并不是说你一定要粉丝的量有多大,只要有一群人相信你,都可以积累起来成为你做IP的一个最开始的开端。 很多人看来要达到线下这种大的销售体量,一定要是上百万的粉丝量,我们不是这样看的,我们在意的都是粘性的这个部分。 这是需要培养的,培养从朋友圈或者从微博开始,好好的深耕内容,很快就会迎来做知识IP和知识经济的第一步了。 4.单打独斗? 很多人总是想要自己一个人来做。事实上这是非常困难的。 建议一开始的时候就有请助理的概念。不管这个助理是现实当中的助理还是网络的助理,让你可以尽可能深入去做知识内容的挖掘。 要做一个IP是没有办法单打独斗来做的,要么就是自己有一些相关的队伍,要么就是找到一些机构一起来合作,抱团才可能有大的突破。 三、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讲到个人品牌的时候,首先不得不提的一定是定位这件事情。如果你一开始告诉公众你什么都会,在公众的眼里你什么都不会。 这个时代最好的东西是什么,是一开始就告诉别人你只会一样东西,但这样东西做得很极致。这样会建立起你个人品牌的信赖感。 每一个人做的定位最好能够与当下的市场相结合那是最好不过的,大家都做得很好的那个部分就是市场的势能,而我们顺势而为是能够很容易在这个行业出头的。 1.多自媒体平台发展,线上线下结合 做个人品牌,要多自媒体平台发展,而且一定要线上线下结合。 为什么要多自媒体的发展?可以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获得不同的流量的关注,这样多个媒体平台加起来的量就非常可观。 另外不要只局限于线上。 目前大多数知识IP或者知识型达人主要拘泥于线上。线上的部分自觉性是不够高的,真正能够产生粘性的一定是线下。 不管是个人还是品牌亦或是公司,线下的这个部分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是必不可少也是必须要深根的。 2.出版是奠定个人品牌最重要的基础 做个人品牌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做出版这个部分。很多作者的版税都不是很高,但是出版依然是奠定个人品牌最重要的基础。 出版是判断你是不是个人品牌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 3.实现一点突破以后要迅速系列化 一个事情从0到1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在创造从0到1,而是在从0到1的基础上不断地开始叠加,把它系列化。 如果你做的是知识管理的领域,找到一个单点突破的口。如果你是时间管理,就在时间管理上进行系列化。在所有人已经认可你的领域里面去系列化,反而会拥有非常大的粉丝的人群和信赖你的人群。 4.文案写作 文案写作能力是知识IP进入知识管理领域最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做知识类产品的时候,文字传播要求非常重要。 5.音频、视频 一定要有自己的音频或者是视频。 音频利用的是碎片化的时间,在思考别的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听。 视频可以选择这种小视频和短视频。但如果你要做知识点的渗透,那是不够的。如果你是在做个人品牌,这种短小精悍的视频是非常受到大家的喜欢的。 6.勤奋 足够的勤奋,即头一年要保证极其高的强度。 如果一定要做50件事才能够成为个人品牌,那么尽可能在一年之内或者在半年之内完成。所有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都要理解一定是足够的勤奋才能带来足够的势能,只有越努力才能越幸运。 7.持续学习 市面上关于个人品牌的内容非常多,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去当当、京东购买一系列的书籍来看,但是琳琅满目的这种信息,有的时候反而会乱了步伐。 任何东西都是大道至简的,要知道最核心的几个点。 8.深入研究 要去成就知识型IP的这条路,就一定要确保内容是足够深入的,只有好的产品好的内容才能够支持长远的发展。 不要去做山寨者,同时尊重别人的版权。这样在你的影响之下,你的学生或者你的听众也会更加的尊敬你的个人品牌,有益于这个行业的长远发展。 每个人尊重这个文化的版权,尊重优秀优质的内容,尊重别人的版权付出,慢慢的会让行业越来越规范,我们是最终的受益者。 9.保持节奏、关注自己 一定要保持节奏才能走到最后。 到现在为止,我都不知道自己的竞争者有谁,也不知道教育界的同行有谁。我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怎么把课程体验做好,怎么把我的内容做好,怎么把我的团队带好。 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内容上,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团队身上。 把所有的注意力从外界收回到自己身上来,就能够发现很多平时看不到的发展机会和提升机会。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