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到徐汇区, 都要专程到天主教堂拍照打卡。 令人颇感遗憾的是, 过去的4年半里, 天主教堂一直处于大修状态, 未能对游客开放。 不过,今天小观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徐汇天主教堂,将于12月16日重新开堂,并向市民开放参观。 百年教堂恢复历史原貌 徐家汇天主教堂以其规模巨大、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在当时被誉为上海的第一建筑,是上海天主教发源地,其正式名称为:圣依纳爵主教座堂,是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府所在地。 教堂主会堂建筑为砖木结构,会堂东立面两侧是哥特式钟楼,钟楼全高约51.7米,两个尖顶上各有一个十字架,会堂山墙顶上也有一十字架。 会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坐西朝东,南北宽34米,东西长84米,会堂净高28米。教堂外饰面为清水砖,花岗石镶边,饰以许多圣徒的石雕,纯洁而安祥。 屋顶铺设页岩瓦,女儿墙外侧壁垛顶端安置有滴水兽。教堂主会堂建筑为砖木结构,会堂东立面两侧是哥特式钟楼,钟楼全高约51.7米,两个尖顶上各有一个十字架,会堂山墙顶上也有一十字架。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该教堂曾进行过两次修缮,此次修缮则是从2013年开始,在充分考证的前提下恢复历史原貌。在修缮中,屋面全部恢复为石板瓦,对滴水兽也做了安全处理。这些形状独特的滴水兽历经百年风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风化破损,已经失去了原先的排水功能。 此次在修缮中考虑过多种方案,最终采取了原样保留的方式,并做了新的排水设计。如今,从屋檐上流下的水不再从兽口中流出,而是通过下面的排水口,但人们能从这些滴水兽中感受到当年的精美雕工和岁月痕迹。 女儿墙外侧壁垛顶端安置有滴水兽,这些形状独特的滴水兽历经百年风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风化破损,已经失去了原先的排水功能。 彩色玻璃窗修缮最难 走进徐家汇天主教堂,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彩绘玻璃和玫瑰花窗。 会堂山墙与南北两翼墙上有圆形玫瑰花窗。山墙主窗为辐射式玫瑰花窗,中花四叶,周围12朵五叶玫瑰花。南北翼耳堂侧墙上为轮式玫瑰窗,中花八叶。 会堂山墙与南北两翼墙上有圆形玫瑰花窗。山墙主窗为辐射式玫瑰花窗,中花四叶,周围12朵五叶玫瑰花。南北翼耳堂侧墙上为轮式玫瑰窗,中花八叶。 这些玻璃图画多以宗教性的故事为主,也夹杂少量现实生活的题材,每扇玻璃都有不同的故事。 此次修缮工程中最大的功夫就是恢复了教堂的彩色玻璃,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玻璃并不是通过进口,而是由上海制作的。 修缮小组在制作过程大量考察了国内和国外的案例和经验,发现直接在白玻璃上绘制会缺乏立体感,此次在修缮中选择了不同的玻璃,再请画师在玻璃上作画,经过六百多度高温烧制,这些玻璃窗在阳光下呈现出绸缎版的色彩,立体感非常强。 由于窗框是木质结构,经过百年风雨会发生变形,每一个窗框的实际尺寸都有差距,所以每一扇玻璃都是量身定做,在安装过程中也会发现问题,需要不断调整,如果观众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细节处的匠心体现。 教堂内部能够容纳3000人,座椅可以容纳1000余人。地板上的花砖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此次在修缮中保留,并且恢复室内方砖地坪。教堂里还有64根石柱,支撑起呈下宽上窄结构的整个内部空间,此次在修缮中也保护了石柱原来的面貌。 教堂里有64根石柱,支撑起呈下宽上窄结构的整个内部空间,此次在修缮中也保护了石柱原来的面貌。 呈现建筑里的沧桑时间 徐家汇天主堂和上海的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由于教堂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徐家汇天主堂建成后,徐家汇教堂区也快速发展起来,范围达到今东到天钥桥路、西至文定路、南起斜土路、北抵徐镇路的1.5平方公里土地。 12月12日,由上海市文物局主办、原构国际设计顾问与徐家汇天主堂共同承办的 “城市更新·历史建筑保护论坛”在刚刚修缮一新的徐汇天主教堂里举行,这也是这座百年教堂里首次举办非宗教活动。一两百个市民通过微信预约参与,跟随修缮人员参观教堂,和论坛专家积极讨论、交流,市民对历史遗产保护的热情也让与会专家和文物工作者感动。 市房管局城市更新处调研员曾浙一曾参与过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修缮,如今再走入这里让他感慨万千,“趁着这些老专家还在,我们要把这些修复技艺整理下来,把它保护工作延续下去。” 不少专家认为,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卓刚峰说。让历史建筑可以活在当下,这些年来,上海这样的建筑保护作品越来越多,也为公众提供了可以触摸、了解历史的文化空间。 据介绍,徐家汇天主教堂12月16日正式开放后,市民可进入教堂参观,无需预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