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访谈】 自去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到今年8月,住建部发布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特色小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建设热潮。特色小镇为何如此火热?其又能解决哪些问题?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华侨城集团党委常委、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会长姚军。 记者:近一年来,特色小镇发展迅速,数量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已有403个小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在您看来,特色小镇发展如此火热的原因是什么? 姚军:特色小镇发展的火热态势,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方面,在国家战略层面,发展特色小镇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在改善民生层面,发展特色小镇则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提升服务功能、环境质量、文化内涵和发展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提高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记者:对于当前特色小镇的建设模式,您如何看待?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姚军:正如12月4日国家四部委发布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区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涌现出不少优质特色小镇。然而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及市场化不足等问题。 在建设过程中,我认为至少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突出人文理念,关注地方特色产业;二是保护与开发并重,关注地方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三是主客共建共享,关注当地村民的利益,用产业优势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让老百姓有获得感。 记者:华侨城集团在成都安仁古镇等地推行的“文化+旅游+城镇化”模式,受到广泛关注,能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姚军:近年来,华侨城在深圳、北京、上海、成都、武汉等地拓展业务的过程中,发现文化旅游对郊区城镇公共服务提升、人口导入、产业聚集和土地价值提升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探索形成了“文化+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借助华侨城“文化+旅游”的传统优势,采取政府、村镇、企业、民间社会资本等多方合作的共享模式,搭建新型开放的城镇化综合开发平台,通过先进、科学的策划、管理手段,突出特色产业,推进生态环境、现代农业、文化和旅游观光产业培育、城镇化综合治理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要素聚集、整合和完善,构建“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生态集群,从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积极谋篇布局,一批新项目先后取得重大突破,包括与云南、海南和大西安范围的全面战略合作,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而做的多点布局,以及在四川、华中、华东、深圳等区域落地的大型综合项目和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在这一系列特色小镇项目中,我们积极探索如何以“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完善小镇产业布局、努力提升小镇“生长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也正是华侨城集团作为央企在承接国家战略层面所体现出来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 记者:华侨城打造特色小镇,下一步的重点和方向在哪里? 姚军:以人为本、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特色小镇发展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核心,“新”在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面向未来,我认为“特”是小镇的生命力,小镇发展的核心不在于开发,而在于特色产业的运营。盘活特色产业,才能给予小镇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我们希望在运营模式上突破理念桎梏、模式单一和造血功能匮乏的瓶颈,形成一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良性循环。以安仁为例,围绕博物馆小镇建设,我们正在努力进行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与优化,使特色小镇与博物馆产业形成紧密互动。以博物馆为小镇的文化定位,以专业的、大型的、国际化文化展览为小镇的主要产业形式和特色内容,进而扩展到以艺术品的交易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支撑,这不仅有助于安仁小镇的发展,对于今后规范乃至支撑中国当代艺术也将起到一个良好的推动作用。我相信,随着人才、资本的汇集以及对发展模式的不断思考和创新,特色小镇一定能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邱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