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革商命,诸侯势力做大最终结果的表现72 周革商命,诸侯势力做大最终结果的表现;公元前1467年,周武王攻入商都殷,灭亡商朝,实;商朝在盘庚迁都殷地之后,经过了长时期的稳定,后期;乙震死;帝乙之后继位者为帝辛,便是天下人所谓的纣王;商朝与周朝一样实行分封之制,此时最有实力的有三路;线生机;去世,太子发代立;诸侯国的军队,这就与周形成了对比,正是因为商朝势;在史学界一直商朝的灭亡归于商纣王的暴虐,但在 周革商命,诸侯势力做大最终结果的表现 公元前1467年,周武王攻入商都殷,灭亡商朝,实现了自文王时期开始的灭商计划,建立了周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武王灭商是商朝后期地方诸侯国与中央政权矛盾激化的结果,可以说正是由于地方诸侯国势力的增强才使得周以小诸侯国的姿态灭亡商朝,那么小周为什么会革除大商之命,最终成为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对于商朝的灭亡,史界一直沿用司马迁的观点,认为周朝之所以能灭亡殷商完全是因为此时商朝正处于纣王统治时期,政治腐败,而周朝经历了文王、武王时代,任用姜尚等贤臣治国,内部政治清明,国力局部强盛,最终灭亡商朝。但我认为周革商命是商朝末年诸侯国势力膨胀的原因,可以说商朝的灭亡在于中央政权势力的衰落,地方诸侯国的势力远远超过商朝政权之上,使得地方诸侯国能在短时期内灭亡商朝。可以说商朝的灭亡是地方诸侯国与中央政权矛盾激化的结果,因此在诸侯国势力允许的情况下,商朝的灭亡是注定的。 商朝在盘庚迁都殷地之后,经过了长时期的稳定,后期更是经历了商王武丁的中兴,但自武丁之后商朝便逐渐走上了衰落,并且再无力复兴。《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为帝甲。帝甲淫乱,殷复衰。 帝甲崩,子帝廪辛立。帝廪辛崩,弟庚丁立,是为帝庚丁。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于河渭之闲,暴雷,武 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立,殷益衰。可见在帝乙之时商朝衰败已成定局。 帝乙之后继位者为帝辛,便是天下人所谓的纣王。对于纣王《殷本纪》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可见纣王是足以能成为有为的君主之人。而此时商朝衰落,纣王也颇有振兴商朝的决心。如派军攻打东方叛乱的少数民族,扩大了商王朝的影响。但在商朝内部的政权的分配上产生了矛盾。正是这种权力再分配上的矛盾最终引发了周革商命,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商朝与周朝一样实行分封之制,此时最有实力的有三路诸侯:西伯昌﹑九侯﹑鄂侯,这三个诸侯为商朝的三公,可以说掌握着商朝的中央政权。此时商朝已经衰落,因此商王要实行振兴必须集中全力,消除诸侯对于中央政权的影响,因此这三个诸侯必然会与商朝中央形成对立。也正是这种对立,产生了权力在分配上的矛盾,最终使矛盾激化。纣王在消除这三路诸侯之时首先从九侯开始,此时九侯之女为纣王之后宫,因此商纣王就源于此女寻找借口将九侯铲除,鄂侯进谏商王也将其杀死,只有西伯昌未能进谏,但也被囚禁于羑里。至此三个最有权势的诸侯被商王铲除,这时似乎诸侯对于商王朝的威胁已经解除,但是纣王此举使得诸侯与商王朝的矛盾更加激烈,尤其是以西伯昌为主。在西伯昌被囚期间,周内部为了营救西伯昌主动向商朝示弱,主动向商朝贡献物品,使得商王对西伯昌放松警惕,为西伯昌赢得了一 线生机。但此时周朝势力的发展也使得纣王不能不有所顾忌。《周本纪》记载: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可见此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扩充,影响到周围的国家。这也证明了周朝此时势力逐步上升,势力也有很大的发展,使得商纣王在对待西伯昌的问题上不能不有所顾忌。在西伯昌被释放之时他被商王赐予弓矢斧蓟,使西伯得征伐的权力,并且纣王说囚禁西伯昌是崇侯虎的原因,可见此时商纣王是有意缓和与周国的矛盾,稳定住周国。赐予西伯昌征伐的权力可以说是商纣王在权力再分配上做出的让步,通过这种方式使周国获得了部分商王的权利,从而使周国不至于反抗商王朝,而这为周国的强盛奠定了进一步的基础。 周文王返回封国后,便开始了灭商准备。可见周朝在起初并未有灭亡商朝之心,只是在商纣王在激化诸侯国与商朝的矛盾后才使得周起了灭亡商朝之心。自文王回到封国之后便开始各项灭商的准备,《周本纪》记载: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通过一些列的征伐战争使得周国的势力进一步扩充,势力中心向东移动,这就为进一步的对上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并且周所灭亡的国家是忠于商朝的属国,尤其是崇侯虎更是对商王衷心,因此这些国家的灭亡一方面消除了商朝对于周国的直接正面威胁,另一方面扩充了自己的势力,使得商朝失去了抵御周进攻的一线力量。正是通过着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使得灭商的准备基本完成。但文王在此时 去世,太子发代立。武王即位后正式开始对商用兵。为了检测周朝的威信周武王进行的孟津之会,《周本纪》记载: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八百是虚数但与会的诸侯肯定不在少数,通过孟津之会显示了周朝势力的强大。对于孟津之会商朝内部肯定知道,并且孟津之会上诸侯提出伐纣,而商朝对此却无任何军事反应,可见此时商朝势力已经衰落,其与周不能抗衡,但此时商朝内部仍有贤臣比干等的存在,因此周未敢贸然行动。在比干等贤臣离去之后,周武王开始正式灭商。《周本纪》记载: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礶周。于是武王篃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曰:“孳孳无怠!”武王乃作太誓,告于觽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帿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开始了灭商运动。在灭商的队伍中周朝主要是启用了西土之人,据《周本纪》记载主要是 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与这些少数民族组成了联盟,而这也是出于周朝的边缘地带,是周朝势力所及的范围,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此时周国的形式如同东周末年秦国的形势相似。周朝此时势力强大,而商朝势力衰落,在对周进攻的部队中史书记载主要是商朝王畿之内的庶民,而诸侯至者为题,可见此时商朝影响力减弱,不能调动 诸侯国的军队,这就与周形成了对比,正是因为商朝势力的严重消弱才使得使得周国敢于起兵。 在史学界一直商朝的灭亡归于商纣王的暴虐,但在周灭亡商朝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在灭商的队伍中主要是与周朝接近的国家参与,而其他诸侯国并未加入到灭商的队伍中,可见此时主要的矛盾是周与商的矛盾。至于商纣王的暴虐淫乱之说大抵是后人妄加之说,此时商纣王的财政的主要来源在于方国的朝贡,更大的是对于王畿之内的的掠夺,而对于方国的掠夺是有限的。正是因为商纣王对外用兵和满足自身的需要对王畿之内的掠夺引发了激烈的矛盾,这也是牧野之战中以平民为首的部队倒戈的原因。正是因为内部矛盾的尖锐,使得商王朝势力衰落,这就为方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方国的兴起与商王朝有形成了矛盾,最终这种矛盾在权力再分配上产生斗争,从而引发战争。 商朝的灭亡并不是单纯性的政治腐败所致,而是因为地方方国势力的膨胀,最终超越了中央的结果所致,因此周革商命是地方诸侯国势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是东周末年时期秦国灭周的在前体现。正是商朝自身的衰落且内部矛盾加重,使得周朝以解放者的身份发动争夺权力的战争,最终完成了权力的再分配,灭亡商朝。换句话说商朝的灭亡是因为诸侯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势,这种局势最终不能为商朝统治者所能掌握,自身的衰落最终引起诸侯国的窥视,最终在权力的再分配战争中失败而导致国灭。 |
|
来自: yiyidaodao >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