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琴家蔡德允先生作品【精忠词】

 风吟楼 2017-12-24


吴兴蔡德允女史被誉为中国文人琴家。1905年她出生于浙江一个商人之家,三岁随父母迁沪,八岁入学,就读母亲执教的湖州旅沪公学小学部,书法学家,先由母亲姚氏启蒙,后随二伯蔡蒙原青学北魏《张猛龙碑》等;十七岁在上海南洋女子师范学堂毕业,其后在中西女塾执教两年,1924年进女子高等专修学校深造,二十二岁毕业,从事教学工作。


1928年,她与沈鸿来结婚,并在翌年诞下沈鉴治。沈鸿来到香港工作,与泛川派琴家沈草农共事于国民政府盐务局,蔡德允故得以认识沈草农,后来追随沈草农学习古琴二十年,开始之时为1941年香港沦陷前数月。日军陷港后,沈鸿来举家与草农先生一起由港返沪。



先生琴风儒雅清丽,婉约潇洒,不务光华。日军陷港后,由港返沪。1950年回香港。1964年应香港新亚书院新亚国乐会聘为古琴组导师。 在40余年里,蔡德允以弘扬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积极推广古琴,培育新一代琴人。她教育学生抵挡非艺术的干扰,力求保持艺术的纯粹性。她的学生中,弹琴出色的有刘楚华、苏思棣,会作曲的有谢俊仁,专注研究丝弦的有黄树志;在中国音乐研究上有成就的有张世彬,还有古琴收藏家沈兴顺等,还有潘重规、黄继持、胡菊人、屈志仁与荣鸿曾等学者,甚至有外籍人士。


她兼通诗词、书法,有大量诗词作品及书法作品展出。


在香港琴界,提到蔡德允,人们无不肃然起敬。因为40余年来绝大多数的香港琴人,若非蔡老师的门生,也一定是她弟子们的门生。因此,在20世纪香港琴乐的传承历史与这位非凡的'跨世纪'琴家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难以剪断的密切关系。蔡老师很自然地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香港古琴艺术领域的见证人和象征,一个无法绕开的历史存在。


学者荣鸿曾称蔡德允女史为「最后一代的中国文人」。蔡德允五十年代随家人来港定居,香港独特的社会环境,令蔡氏代表的中国传统文人文化,得以在香港保留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