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九篇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总论
2017-12-25 | 阅:  转:  |  分享 
  
神经系统疾病总论神经系统按解剖部位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
成。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脊髓)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颅N、脊N)神经系统按照
功能不同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主要负责感觉、运动、反射等活动,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属神经
病范畴。躯体神经系统(感觉、运动、反射)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支配、调节内脏
器官功能)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的诊断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前者是确定病变部位,后者则是确定病变性质。【定位诊断】定位诊断主要是
依据神经解剖学知识,以及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对疾病损害的部位作出诊断。一、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程序(一)病
损水平是中枢性(脑或脊髓)还是周围性(周围神经或肌肉),还是要考虑是否为其它系统疾病的并发症等。(二)病变分布
病变分布为局灶性、多灶性、播散性还是系统性。①局灶性:是指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某一局限部位的损害,如面神经
麻痹、横贯性脊髓炎等。②多灶性:是指病变存在于神经系统两个以上部位,如多发性硬化、多灶性脑梗死等。③播散性:是指
侵犯脑、周围神经或肌肉等两侧对称的结构,如多发性神经病等。④系统性:是指病变选择性地损害某些功能系统或传导束,如运
动神经元病等。二、感觉、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一)感觉障碍1.感觉的传导通路.
由三级感觉神经元相连
而成:感觉纤维末稍感
受器接受刺激后根
神经节(1级神经元)
脊髓后角细胞及延髓薄束
核、楔束核(Ⅱ级神元)
丘脑外侧核(Ⅲ级神经元)。
由此再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丘脑辐射至大脑皮
层中央后回。2、感觉障碍的症状分类
(1)刺激性症状:①感觉过敏②感觉倒错③感觉过度④感觉异常⑤疼痛(2)抑制性症状3.感觉障碍的
临床表现(1)末梢型: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子形分布。系周围神经损害所致。(2)周围神经型:感觉障碍局
限于某一周围神经支配区。(3)节段型:①单侧节段型完全障碍(后根型):见于一侧脊神经根病变(如脊髓外
节段型肿瘤),②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后角型):见于一侧后角病变(如脊髓空洞症),③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
碍(前连合型):见于脊髓中央部病变(如髓内肿瘤)(4)传导束型:病变①脊髓
半切综合征: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丧失,同侧深感觉丧失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②脊髓横贯性损害:病变平面以下传导束
性感觉障碍,伴有截瘫或四肢瘫。(5)交叉型:表现为病变同侧面部、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
或丧失,并伴有其它结构损害的症状和体征。(6)偏身型:脑桥、中脑、病变丘脑及内囊等处病变
均可导致对侧偏身(包括面部)的感觉减退或缺失,可伴有肢体瘫痪或面舌瘫等。(7)单肢型:因大脑皮质受
损表现为对侧上肢或下肢感觉缺失,并有复合感觉障碍。(二)运动障碍运动系统包括四个部分:①上运动神经元;②下
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④小脑系统。各部分损伤均可引起运动障碍。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痉挛性瘫痪或中枢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是指椎体束。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不出现肌萎缩(但可出现废用性肌萎缩)、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
进、出现病理反射。急性病损时呈现软瘫,即所谓脊髓休克期。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迟缓性瘫痪或周围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是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发生肌肉萎缩。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表现临床特点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瘫痪分布偏瘫、单瘫、截瘫
局限,以肌群为主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减低,呈迟缓性瘫痪腱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阴性肌萎缩无,可有
轻度废用性萎缩显著,且早期出现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失神经电位3、椎体外系统病变的
运动障碍受损后出现肌张力改变和不自主运动。4.小脑系统病变的运动障碍小脑损害后最重要的症状是共济失调。三、不同
部位神经病损的临床特点(一)肌肉病变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有肌无力、肌萎缩、肌痛、假性肌肥大和肌强直等。(二)周围神
经病变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条块状感觉障碍。(三)脊髓病变(四)脑干病变
病变一侧脑干损害,常有病变侧的脑神经受损症状,出现脑神经支配区肌肉麻痹或/和感觉障碍,病变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称为交叉性运动-感觉障碍。(五)小脑病变小脑损害常有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和肌张力减低等。
献花(0)
+1
(本文系逝水流年hyu...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