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欣赏颜真卿《祭侄文稿》?

 大唐乌沙山电厂 2017-12-26

如何欣赏一件书法作品,与个人审美趋向,以及自己对书法的定义相关联的。假如书法象有些现代派所定义的那样,仅仅是一种线条的艺术。那么,欣赏《祭侄文稿》的时候,大概应该先关注它的线条之美,他书写的技术等。但是,大多数喜爱书法的人,对书法的认识,应该不仅仅是一种线条之美。因为书法所写之文字是有内容的。只有把书法表现的内容与它的形式综合在一起,才是书法的全部。所以,今天我要谈的不是《祭侄文稿》的线条之美,而是着重解释一下它的内容。在了解了它所写内容的时候,再结合书写的形式,就形成了这件作品的全部。看完之后,才发现,这一件作品除了有优美的线条条之外,还包含文化,历史,还有英雄,有烈士,有肝肠寸断,也有干云的豪气。看过这件作品之后,只的这些内容都走入你的内心,感染了你,才算欣赏了这件作品,如果只看见了几个线条,一些笔法,是体现不出它的真正价值的。

先说此文的背景,安史之乱时,颜真卿是平原太守,他的哥哥颜杲卿是常山太守。他们二人都是忠臣烈士,奋起反抗叛军,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在两城之间传递消息。后常山城被攻破,颜杲卿与颜季明父子双双被叛军所杀。后来,颜真卿派另一个侄子颜泉明去常山,寻找哥哥与侄儿的尸体,只找回了部分。于是写了这篇祭文,祭奠自己的侄子。

既然颜杲卿父子双双遇难。颜真卿为什么不祭奠他的哥哥,反而祭侄子呢?这和当时的现实情况有关系。因为颜泉明当时没有找回全部尸体。只找回了颜季明的头。和颜杲卿的一只脚。因为城破之日,叛军逼颜杲卿投降,颜宁死不从,被打断了一条腿。这在《旧唐书颜杲卿传》中有记载。侄子的头找了回来,写祭文的时候,自然可以对着他说话,而颜杲卿只有一只脚,自己没办法祭他。这是我个人的猜测,不知对不对。但以上所述,就是颜真卿写《祭侄文稿》的背景,了解了这个背景,就可以知道颜真卿写此文时的悲痛欲绝的愤激心情,以及涕泪交流的情状。

下面我们看一下它的内容:

“维贞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这是交代写祭文的时间。维是发语词。贞元元年,是唐肃宗李亨的年号。戊戌是天干地支纪年的年号。九月庚午,庚午是九月的干支表示,那年的九月是庚午月。朔三日的“朔”,是开始的意思,指每月的第一天,与之相对的“晦”是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望”是月团圆的中间一天,也就是十五日。朔三日,就是那个月的第三日。百度百科在断句的时候断为:“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是错误的。壬申,是天干纪日,九月初三这一天是壬申日。这里的时间的年月日,颜真卿全部用两种记时法描述。应该是祭文的固定格式,也是对此次祭祀的重视。

“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这是第二至五行,的内容,其中“第十三”是从“从父”改过来的。这一改动,能看出颜真卿写此文时的情感变化。从父叔,是一种很书面化的称呼,颜季明在生前,不可能叫颜真卿“从父”,而只能叫“十三叔”。故改为口语化,表达当时与侄儿面叙之情,所谓事死如事生。除去十三叔之外,其余全部为颜真卿的官方身份。这种身份的亮明,不为多余,可证此次祭祀,既有私人祭祀的成分,也是官方行为,所谓公私两便。颜季明身份之前的“赠”字表明,这是他为国捐躯之后,国家追封他的官衔。此段最后一字,有读为“曰”的,也有说是“今”的。按祭文的格式,应该是“曰”。不可能是其它字。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期逆贼开衅,称兵犯顺。”

这段之中,是对颜季明才华与品德的赞颂。这也是写祭文所应必有的内容。在“阶庭兰玉”之后,划掉了“方凭积善”四字。可以看出修改的思想。方凭积善之后,情感的逻辑,就要进入,获得厚报的语境中,这在当时,是徒思无益的。于是,把这四字划掉,以每慰人心,四字做结。把情感收住。这几句翻译一下大体说,你出生之后,就英俊潇洒,品德高尚,长大之后,必成大器,看到你这么有出息,做为叔叔的我,也感到很欣慰。

方期戬谷,是表示情感转折的句子。戬谷,现在翻译成获得富报的意思。这是一个引申意。这两字,直译过来其实更好懂。“戬”这个字,现在很不常用。它的意思,与“翦”差不多。戬谷,简单的说,就是收谷子的意思。也就是当官挣工资。汉唐之前,当官的奉禄,是用谷子计算的。比如汉朝的两千石。论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方期戬谷”是说,刚想你长大了,可以出来当官,为国出力光宗耀祖了,谁知道。反贼们挑起了战争。“逆贼开衅”的“开”,百度百科上,读为“间”。这两个字的繁体很相似,但在这个句子中,不需要争论,没有“间衅”的用法,只有“开衅”。这种问题的出现,和书法无关,和语文有关。

“尔父竭诚,常山做郡,余时爰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

尔父之后两字,修改两次,先划掉在右边改为“被迫”,又划掉,在左边改为“竭诚”。余时爰命,的“爰”,百度解为“受”。是不对的。这个字在本贴中还有出现就是后隔一行的“爰开土门”此两字的写法明显一样。不可能是一受,一是爰。在这句中,余时受命,虽然讲得通,但是,受命二字,意思是说,国家出现战乱之后,我才受到皇命来保卫平原。而“爰命”的意思,是我因为受到朝庭的命令,在平原当太守。意思是不一样的。“俾尔传言”是使你在两城之间传递信息的意思。

“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履。”

这几句讲的是颜季明被害的过程。在凶威大蹙之后,有“贼臣拥众不救”六字,被划掉。可见,颜真卿在写此文的时候,对那些拥兵不救的“贼臣”也是很痛恨的。因为这种痛恨,影响到了写作的心情,使得文句气脉不通。便把这六字划掉。划掉之后重写的时候,这种情绪依然很强烈。使他的笔下又写出了“贼臣拥”之后,又把“拥”字划掉,写为“贼臣不救,孤城危逼。”的四字句。从“父陷子死”的句子来看,颜真卿在写此文的时候,大概不敢确定,颜杲卿已死。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老天爷是不会为人间的残祸而负责的。倒底是谁害死了你?

这是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不是一定要找出责任人,只是哀叹命运的残酷。

想想你死骨不全的惨状。我老人家那怕自己死上一百次,也不愿意你就这样死去!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并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写到这一段的时候,颜真卿的情感到了一种极度悲伤,而不知所言的地步。也是全篇改动幅度最大的地方。他先写了,“吾承天泽,移牧河东近”之后,把“河东近”划掉。重写“河关。”后面写,“尔之首榇,亦自常山。”后发现不通,又改为“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并同还。”其中的“并”字,有解“兹”的,看着也很象。可是,细看之下,更像是两个立字组成的“并”字。

这一段写了找回颜季明首级的情况。颜真卿告诉侄子,现在,你已经回到家了,再也不用在外漂泊了。等找到合适的坟地,就把你葬了。使你入土为安。

最后几个字是“呜呼哀哉,尚享。”是写祭文的格式化用语。

意思解释完了,如果你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当你真正把这篇文章读明白了的时候,你就不可能不受到他情感的影响。当你读到“念尔构残,百身何赎。魂而有知,无嗟久客”的时候。如果你还能有欣赏书法的情致,那么你的为人一定是有点冷漠的。当然,颜真卿做为书法大家,文化世家。在心情极度悲伤的情况下,随意挥洒写出的作品,也是笔笔有法的。而整个作品,在这种心境之下完成,恰恰又体现出了无意求工而工的天然妙处。

说到颜真卿的这幅作品,很自然就想到了天下第二的评价,这是元代书法家鲜于枢的评价。就是说,除了王羲之的《兰亭序》之外,就是它了。

《兰亭》排第一,在笔法与外在形式之美上,自己因为不太懂,不敢妄评。可是,从内容上来说,兰亭的从容淡雅,确实比《祭侄稿》的悲痛欲绝更好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