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雅读老子之三:无为而治——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芳草屋845 2017-12-26

老子第三章是比较难理解的章节之一。为何?因为这一章如果没有仔细深入的思考很容易理解错误。一般初次看到这一章时觉得很难接受老子的观点,博雅初读第三章时也是充满疑惑。比方说:1:“不尚贤,使民不争”,博雅的想法:怎么能“不尚贤”呢?治理国家怎么能不任用贤才呢?2:“实其腹,弱其志”,博雅的想法:这不就是愚民政策吗?3:“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博雅的想法:怎么能让有智慧的人不敢作为呢?其实博雅心里也知道,老子不可能是这个意思,但就是不清楚老子为什么要这么来表达。经过反复研究以及参考了很多专家的解释,心里才慢慢明晰起来。原来是因为老子站的高度和我们常人是不一样的,思想没有到达一定的高度是不能理解老子的话的。下面博雅就老子第三章说一下初浅的认识。

博雅读老子之三:无为而治——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第三章按博雅的理解分成了三个层次,也是圣人治理国家要达到的三个阶段。第一是教育国民要“三不”,就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因为贤名、货利、贪欲此三者是惑乱人心的祸根。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拨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

老子说的“不尚贤”不是不用贤能,而是说不过于推荐贤者虚名,不给予贤者什么特殊待遇。遍观当今,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人的职位越高待遇越好,越能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这就产生了对于高职位的明争暗斗,从而社会就会变得不和谐。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地位的想更高的,钱多的想更多的,到最后变成了法之不容、人之不耻。

博雅读老子之三:无为而治——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圣人教育国民的第二个阶段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也就是说:圣人治理天下,要净化人们的心灵,满足他们的温饱,削弱他们的争名夺利之志,强壮他们的身体。这不是愚民政策,而是要满足人们的自然需求,减弱人们对于非自然需求的欲望,从而使得人能顺乎自然。“虚其心、弱其志”就是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实其腹,强其骨”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

这里的“强其骨”还可以延伸一下,在我们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强健自我的精神,也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象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接下来老子说要“恒使民无知无欲”,这句话中“知'的含意,一是为 “智',指小聪明或心术、心机;二是为“知',也是认知,我们的认知也往往会有自以为是的时候,未必是事实真相,所以有时也要时常清理,让心回归到清零的状态。只有做到“无知无欲”才能“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里的“智”应不是智慧的智,而是狡智的智,也指投机钻营之辈。常常就是那些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总想去领导别人、控制别人,这样社会开始混乱了。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个人的欲念、个人的私心,产生了妄为的行动。所以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胡作非为,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事务,那么天下也就没什么不可治理的了。

博雅读老子之三:无为而治——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圣人做好了以上两个阶段后,更高层次的第三阶段也就自然来了,也就是:“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要顺其自然,而不强求。这就是“天之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五章),作为人道,也应该是“无为”的,这样才能顺乎自然,合乎人情。所以老子不是一概反对“知”、“欲”、“为”,而是反对世俗的“知”、“欲”、“为”,提倡大道的“知”、“欲”、“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无为”。真正的大政治家要为整个国家、苍生着想,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争夺。做到:“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这就是“无为”的真谛。那么作为我们个人也要做到“无为”、“无我无私”的精神,默默的去奉献、默默的去做好每一项工作,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无为而治,所有事情就能够办得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