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下

 昵称HbDXC 2017-12-27

 

 

            大雁塔原称慈恩寺浮图,是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的。

  玄奘自印度归来,带回大量梵文经典和佛舍利。为了防止经本散失,兼防火灾,并妥善安置取回的经像舍利,玄奘上表高宗,请求批准在慈恩寺正门以北建一座高30丈(约合九十多米高)的石塔。高宗使中书舍人李义府传旨,改在慈恩寺西院今址建造砖塔。奠基之日,玄奘自述诚愿,表达了“巍峨永劫愿千佛同观,氤氲圣迹与二仪齐固”的愿望。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历时两年建起了一座5层砖塔。这座砖塔砖表土心,50余年后逐渐颓坏。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在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武则天和王公贵戚施钱重新基建,依东夏刹表旧式,特崇于前,更新改造为七层之塔(人称七级浮图),比以前更更加庄严雄伟。五代长兴年间(公元930—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再次维修。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咸宁县对大雁塔进行了一次重大维修加固。在原唐塔塔体外表,完整地包砌了60公分左右的包层,维持了唐代塔体造型。使千年古塔再现雄姿。这次保护性包砌维修,方案非凡,工艺考究,工程质量绝好,可谓天衣无缝。在古塔的维修史上没有先例。

  大雁塔文管所曾于198312月、19906月等几次对大雁塔塔壁裂缝进行抢救性维修中,见到了塔檐角的风铎上“万历三十二年重修”的实物及铭文,还直接见到了唐代塔体与明代包砖砌层的实际状况。正是历代多次进行维修保护,这一千年古塔才得以一直矗立于古城西安,成为西安的象征和标志性建筑。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千年古刹的大雁塔有着厚重的文化沉淀。塔内第一层明柱上共悬挂着四幅长联,其中有两幅分别摘唐太宗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大慈恩寺碑集句而成:

  法门之领袖,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集句)

  真如之冠冕,给园味道,雪岭餐风,智灯再朗,真筌重崇,孤标一代,迈生远以照前,迥秀千龄,架澄世而光后。(“大慈恩寺碑”集句)

  两联对玄奘法师为弘扬佛法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让每一位诵读者回味无穷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明柱上的另外两联分别集玄奘法师即奉旨令充慈恩寺上座所作启文句和玄奘法师初基塔之日自述诚愿句。内容分别为:

  式建伽蓝,奉敕翻译,诚冀法流,渐润克滋鼎祚。圣教绍宣,光华史册,睿情远鉴,照弘法之福因。

  敬崇此塔,拟安三藏梵本,巍峨永劫,原千佛同观。树立丰碑,镌斯二圣天文,氤氲圣迹,与二仪齐固。

  这些集文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楹联,也实在有联的味道。并以颜体书写,按照传统工艺作成楹联。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大雁塔底层四个门洞两侧分别有一幅砖雕对联。按照南、西、北、东的方位,分别抄录如下:

宣舟登彼岸,妙道辟法门。(南)

西极引法雨,东垂布慈云。(西)

石室归贝叶,金匮流梵说。(北)

法轮含日转,华盖接云飞。(东)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大雁塔南门洞入口处两侧有两块石碑,它们是分别由唐太宗和在春宫作太子时的唐高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由当时的中书令褚遂良所书,因此被称为二圣三绝碑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据说,最早在塔壁上题名的是唐中宗神龙年间的进士张莒,他游慈恩寺时,将名字题在了大雁塔壁上。其他进士看了也争相仿效。《登科记考》载: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

  这些新科进士题名时,无不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之情。

   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后,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一时成为佳话。

  人称寒酸孟夫子的孟郊,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赋诗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史料记载,唐代8000多名及第进士中,在雁塔题名的就约有五六千名,致使大雁塔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雁塔题名活动虽然延续一千多年,而进士题名仅仅延续到唐朝末年。长安失去国都地位后,仅仅是陕甘两省乡试举人仿效唐进士雅举在雁塔题名。在大慈恩寺院内和大雁塔上,至今存留的明清两朝乡试举人的题名碑共有七十三通。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雁塔诗会”曾经是大雁塔历史最辉煌的一页。千百年来,登临大雁塔,赋诗抒怀的诗人多达数百人,留下诗作近千首之多。他们在大雁塔上凭栏远眺,抒发情怀,赞颂高僧玄奘,赞美大雁塔及长安景色。其中,杜甫、芩参、白居易、高适、刘禹锡、薛据、元稹、章八元、韦应物、朱庆余、卢宗回等诗歌大家的诗作堪称千古绝唱。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雁塔诗会之所以在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篇章,首先是有皇帝和宫庭官员的直接参与和推动。早在寺塔建成初期,时为太子的唐高宗李治就率百官亲临赋诗。后来他当上皇帝后,又亲谒大慈恩寺并赋诗。

  唐中宗时,专修文馆,招纳文雅学士,随驾伴宴,四季都安排文学诗词活动。每年中秋节、重阳节,皇帝都要亲临慈恩寺登高赏秋,赋诗抒怀,学士们则纷纷唱和,诗作曾被编辑为四十集诗集,广为传颂,使雁塔诗会一时蔚然成风。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雁塔诗会至今还在被人传颂的动人故事。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秋天,正值大雁塔创建100周年,诗圣杜甫同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等大诗人同登大雁塔,在雁塔的最高处,他们凭栏远望,面对如画秋景,诗兴大发: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腾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香界泯群有,浮图岂诸相。登临骇孤高,披指欣大壮。

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

——(唐)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唐)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

 

  二十四吟一百二十字的五言长诗,诗圣一气呵成,真可谓滔滔如流。同是面对秋景,高适感到的是“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杜甫则发出了忧国忧民的感怀。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春风上苑开桃李,诏许看花入御园。

香径草中回玉勒,凤皇池中泛金樽。

绿丝垂柳遮风暗,红药地丛拂砌繁。

归绕曲江烟景晚,未央明月锁千门。

——(唐)李绅《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玄奘自幼聪慧超群,勤奋好学,十三岁时被朝庭破格录取,在洛阳净土寺剃度为僧,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开始到全国各地游学,总结了佛教界存在的严重问题,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国,即今印度去探求佛教精髓,以解众疑,宏扬佛法。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贞观元年,玄奘与一些僧众上表奏请朝庭,申请赴印度取经。唐王朝下诏不许。而他不为所动,决意取经。他违背朝庭禁令,毅然西行,沿途遭到官兵的围追堵截和缉拿。只得昼伏夜行,逃避官兵的追捕以及沿途关卡的盘查。还经常遭遇到强盗和歪门邪教的威胁。一路上的艰难困苦,只有曾经徒步穿越茫茫戈壁的人才能够体会。凭着他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胆识,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和五万余里的的跬步孤征。玄奘终于到达了佛国圣地天竺国,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玄奘用五年的时间在这座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里博览群书,刻苦钻研,以穷三藏。后来他又离开那烂陀寺,用五年时间遍游天竺佛国,向佛教名家高僧求学,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地位,备受尊祟。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贞观十九年,玄奘携带大量佛舍利和佛经回国,受到了与十七年前不同的待遇。这时正值佛经在中国兴起,太子李治为追悼母后而大修了大慈恩寺,太宗李世民随即命玄奘前往大慈恩寺任住持,并且还授予他纲纪天下僧侣的权力。从此,玄奘大师开始在大慈恩寺进行佛经的翻译工作,并且还在大慈恩寺里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玄奘应唐太宗的嘱托写作了《大唐西域记》。由他口述,其弟子笔录,将他17年旅途中所闻所历一百二十八国的文化历史、山川交通、民俗风情、气候物产、宗教信仰等,都作有详细的记录,整理成12卷,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玄奘曾在给唐太宗的奏表中说到,他编撰的《西域记》皆存实录,绝不虚构。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玄奘是一个学术态度十分严谨的人。这位传奇式的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他不畏艰难,排除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自唐代以来广为流传。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玄奘在翻译佛经长达十九年的过程中,两次谢绝了唐太宗请他还俗任相,辅佐朝政的要求,排除一切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翻译事业中。他“专务翻译,无弃寸阴”,往往“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一入道场,非朝命不出”,翻译不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由于玄奘精通三藏,深得佛经奥旨,广博各宗各派,梵文外语功力和学问根底深厚,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忠实原著和源流变化,又能深会其意,纠正归失,补充疏漏。因此他的译本译笔精湛,准确深刻,通顺流畅,言辞明达。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玄奘晚年,一再上奏朝庭,请求住异地专务翻译,经唐王朝批准曾迁往铜川玉华寺,住寺四年,译出了《大般若经》六百卷,至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他病故前几天,还在着手翻译另一部帙册浩繁的《大宝积经》,因体力不支,憾而辍笔,直至圆寂。

  玄奘法师去世的噩耗使神州大地甚为悲痛,高宗皇帝悲痛地说:“朕失国宝也,国失栋梁也”。并降旨,将玄奘所译经典抄制九份,分送全国九州,未翻译的佛经交大慈恩寺永久保存。玄奘法师临终前留给人们的最后遗言是:“若无常后,汝等遗吾,宜从俭省,可以蘧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意思是:我死后,你们要从俭办理我的丧事,可用粗席裹送,选一处偏远的山涧安葬就行。其切切之意无不使人感动。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玄奘以弘扬佛法为已任的抱负,对理想执著地追求精神,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气慨,永不丢弃的民族感情,刻苦钻研博大精深的常识,塑造了一代高僧的形象。在中外佛教界,大乘教尊祟他为“大乘天”,小乘教称他为“解脱天”。

  鲁迅先生赞誉他是“中国的脊梁”,梁其超也说:“武士当死于战场,学者当死于讲座,自古及今为学献身,弘法利物,未有如我奘师也”!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丝路之旅(一)—西安大雁塔(诗配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