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华:通过摄影寻觅千年前的诗意 | TOP20摄影新锐特别推荐

 太行森林 2017-12-27

石像,唐顺陵


「编者按」

陈华的《在长安》把影像与实物、照片与手工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探索了过去与当下的裂缝,寻觅千年前的景观与诗意,让我们一起走入他的时空里吧!



/



女孩们,长安引镇


高速公路,唐灞桥遗址


闲逛的人,西周武王陵遗址


坍塌的寺庙,唐樊川八寺之华严寺遗址


等待拆迁的翁仲,明秦王陵遗址


羊群,西周文王灵台遗址


长乐宫的马,汉长安城遗址


老人和他的树,樊川杜曲


汉墓,五陵原上


去终南山的路


子午峪的猴子


闲逛的人,汉未央宫遗址


社火,大荔县


湿地里的火,浐河


孩子与社公爷,子午镇西湖村


葬礼,户县


渭河大桥,汉渭桥遗址



「展览现场」






「作品阐述」


作品由两部分组成:古典与现在。两千年前帝王宫殿、陵墓的废墟与现在的城市和村庄并列着,这里的过去与现实似乎完全不同,充满了裂缝,但在某时某刻又会神奇地重逢。每次出门,每一条大路、小路,东西南北,每一处,每一个方向,都通向一处遗址或废墟。

 

摄影只能拍摄此刻与当下,但是我想捕捉到千年前的过去。透过现实的景观,冲破种种重围,寻觅到过去的诗意,复活历史的存在。创造一种基于现实生活的影像考古方法。现在的此地与过去的那里重叠在一个空间之中,尝试着以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与诗歌的方法去行走,寻找现实与历史记忆的交错汇合,寻找同一空间里并存的两种叙述方法,这多重时空,属于现在,也属于过去,“在长安”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撞,是各种矛盾、各种时空的汇合之所。




「我们的对话」



轮:看完你的作品,我想到曹雪芹的那句'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来形容朝代的崩塌。何况作为十三个朝代的古都长安,更是可叹。


陈:曹雪芹的这个概括是很好的,它的《红楼梦》也是把这种成败兴亡一眼看尽的感觉。我更喜欢的是《桃花扇》里的哀江南,“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所以《在长安》是源于我三年前刚来西安时,看到很多古迹,也就是不经意间散散步什么的。比如看到一个荒丘,看到一个大冢,我会问人家这是什么地方,于是人们会告诉我,这是汉宣帝杜陵,那是文王灵台。这让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像哀江南这样一种意境,从那些古人,曹雪芹也好,孔尚任也好,都有和历史进行对话的倾向和企图。


轮:是啊。我们回到摄影上,类似于这种景观的摄影作品其实并不少见,你在区别于别的作品上有何考虑吗?


陈:其实我没想这些,就是感兴趣,觉得很吸引人。没想着要故意和别人区别开、有自己的风格什么的,我也没有主题性和策略性,一开始是随便走,边走边拍,就慢慢对古迹产生兴趣了我记得我13年刚来西安工作时,冬天出门,由于有雾霾,一切都灰蒙蒙的,这时你突然发现你能辨认色彩了,比如有个女孩穿着红裙子,或者别的鲜艳的东西。以前我一直拍黑白,对彩色也不敏感,现在觉得有颜色的东西很迷人。


跳广场舞的人,唐大明宫遗址


轮:很多照片里都有现代人的介入,这是你想表现'过去与现实的裂缝'的一个点,还是没想那么多,就是想拍人?


陈: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凭证,他们穿的衣服、表情、做的事情等,这能够确切地反应当下,再过100年,它就成了文献,像汤姆逊照片中晚晴的人和现代人是不一样的。一个石像再过100年还是那样,而人的话再过100年完全是另一种感觉。


现代考古学如果去拍杜陵的话会先航拍一个大全景,全概括进去,其次才有细节。不过我觉得即使你拍的是渺小之物,比如一只蚂蚁、一只鸡,也是很好的表达方式。这其中当然会有人,现代的人,他们是很重要的。像司机、农民等,这是它的一部分,不可能把人删掉,空留景观,因为人本身也是一种景观。表现杜陵有这么多方式,最后我选了一头奶牛和一棵树,我觉得这个画面更适合我。


一头奶牛与等待出售的树,汉杜陵遗址


轮:你做这组作品之前肯定有很充分的前期调查吧。


陈:考古学、历史学、考古鉴定知识等,都是自学的,这些都让我很有收获。当然这些是慢慢形成的,最近一年,我有意去搜集史料,去看一些地方。一开始有些漫无目的,后来慢慢对历史文化产生兴趣,所以开始寻觅。一开始我走着走着会碰到瓦片片,从土堆里一踢就踢出来了,人家跟我说这是秦朝的,那个是汉朝的,那时开始注意到原来历史和我是很近的。《在长安》的思路,包括地图式的拍法是后来形成的。说起考古学,现在我都敢去古董市场上看东西了。(笑)


轮:那你收获真的很大呀。你作品的展览现场给我一种连续感,包括照片的布局和书页的装订,一开始我以为是按时间顺序,但后来一看不是,能谈谈你的布展想法吗?


陈:我不是按照时代顺序,因为遇见一个东西是很具有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的,就像瓦片一样。比如你在渭河边上,一脚踢到秦朝的瓦片,再踢一脚可能就是现代的瓦片。寻觅这些东西是随机的,没有任何逻辑的,所以我觉得照片不能按照时代、人物等顺序排,这只是一种归纳方式,像现代摄影的分类一样。福柯在《词与物》中提到秩序,人们喜欢秩序,他们喜欢被安放、被命名之物,其实它们是毫无根据的。那些瓦片其实完全可以按照时间排列,但我故意不这么做,随意安放才会有随意捡东西的感觉。我比较喜欢摄影书的形式,对我来说,看书比看展览更令我喜欢。书很完整,连续性强,内容多,展览就囊括不了这么多,而且书和人距离很近,很亲切,翻书时这个空间里只有你和书本产生关系,所以我把这些照片做成一本书。


轮:说到瓦片和书,你的手工书上没有图片,而是代之以一些具有历史感的陶片和瓦片,为什么这么用?


陈:瓦片做书是灵机一动想出的,我想让每次的展览都有变化,于是我的手工书也做了两本。布展也是创作的过程,是重新利用和审视的过程,所以我争取每次展览都有不一样的呈现。



「他的手工书」






摄影师简介:


陈华,1983年8月生于内蒙赤峰

2001—2005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本科

2007-2010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批评专业,硕士

2010-2013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理论专业,博士

现工作于西安的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系


获奖

2017年  《在长安》入选 TOP20 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


展览

2014年  《Still life》 平遥国际摄影展 个展 

2015年  《关于我故乡的一切》 平遥国际摄影展 群展

2016年  《无法抵达》,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双年展 个展

2017年  《在长安》,“保持记录”西安国际影像邀请展,崔振宽美术馆

2017年  《在长安》,丽水摄影节


Email: 121951599@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