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人口变迁有着重要的关系。从某种意思上说,泰州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区域,历史上多次的人口变迁,使泰州文化始终处于动态交流和不断的发展状态。或者说,泰州文化的发展完全打破了区域性的文化分隔,提高了泰州文化的开放整合程度。 泰州的移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北人南迁、南人北迁、西人东迁。逐水而迁,是古代迁移的一种最好方式。历史上的泰州属于最下江,因而具有容纳上江之优势。但是,西人东迁虽然在历史上连续不断,但一直不成规模。泰州的移民主要来自江南和中原。中国历史上因战乱而大规模南迁的主要有三次:一次是两晋南北朝时三百余年战乱,中原地区的人民大量逃往江淮一带;一次是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百姓大量逃亡南方。一次是北宋灭亡以后中原沦陷,士大夫及广大百姓随宋朝宗室纷纷南逃。这三次移民有相当一部分人进入了泰州。按文献记载,南朝刘宋时,海陵郡所辖六县共有三千六百二十六户、二万一千六百六十六人。隋唐时期泰州尚安定,安史之乱与唐末农民起义均未波及,这也造成了泰州人口的不断增加。如北宋端拱(公元988年-989年)年间,泰州所辖四县共有三万二千四百七十一户,而到了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就增至五万六千九百七十二户。然而从整体上看,泰州接纳的南方人口比接纳北方的人口还要多。因为北人南迁在全国分布极广,且流入的时间集中于几个时期,而江南人迁入泰州的情况则比较复杂。具体说来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先秦移民。据史料记载,千年江淮地,自古多移民。远在公元前195年,吴王濞“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汉武帝时期曾先后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从瓯越(今浙江温州一带),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从东越(今福建闽侯县地)两次移民到江淮地区。 二是明初的“洪武赶散”。元末,张士诚部守泰州,朱元璋部攻之,放水淹泰州,死者无数,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太祖朱元璋下诏,从苏州调集了大批人口迁移到泰州区域,故而大批苏州移民迁入泰州。史称“洪武赶散”。据有关研究,“洪武赶散”期间,江都、宝应、泰兴、泰州(含姜堰)、高邮、兴化六县,从江南迁来的移民至少在三十二万以上。至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泰州全境有二万四千一百七十八户、十二万二千三百零八人,到了天启(公元1621年-1627年)初年增至二万九千七百三十八户、十四万六千五百四十人。估算明初迁至泰州的移民约为5.3万人。《泰县氏族略》说:“吾邑氏族由苏迁泰者十之八九。”(夏绍侯《耐庵丛著》二集之四《泰县氏族略》,1930年手稿。)还要说明的是,由于明代以前,兴化地广人稀,条件艰苦,所以“洪武赶散”时,苏州被赶到兴化的人最多,据史料记载,至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兴化的人口较元代陡增七倍多。从此兴化人的文化结构又有了新的变化,后来形成了兴化的若干大姓家族延续至今。 三是南人北迁有着便利的条件。特别是靖江接纳江南人更为方便。从史料来看,从江南进入靖江的移民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靖江成陆之初,吴大帝曾派人在此牧马,牧马的军士,便是靖江最早的先民。第二,元代以后,靖江划归江阴管辖。这时,江阴有人开始移居靖江。如元末江西人刘兴,因击寇有功,受“千户”之封,其子孙即落籍江阴及所属马洲,世为巨族。明代范子惠,系范仲淹的后裔,初居江阴,后其父遇盗沉江,即与兄同涉马驮沙,田园渐广。第三,靖江建县后,隶属常州府,在此后的五百多年中,有四百六十年属江南管辖。此间靖江与江南交往频繁,江南来的移民也逐渐增多。第四,靖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不少人到靖江经商定居。所以现在的靖江人中,祖先是安徽、浙江、崇明、常州、扬中、南京、邳县的占一定比例。此外,靖江也是江南人向北避难的必经之道。泰州是江南通往苏北腹地的交通要道,人员往来频繁,一旦江南有事,百姓就北渡避难。如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方腊起事,江南百姓就逃往江淮,李纲形容当时的情况是“衣冠北渡旅淮甸,扶老携幼纷纵横。”特别是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进军江南,战争中江南百姓不是大批死亡就是外逃,其中有很多人逃到了泰州地区。 总之,元代以来,不断有江南人口迁入泰州境内。根据《(道光)泰州志》、《(民国)续纂泰州志稿》、《(民国)泰县志稿》、《泰县氏族略》、《泰县著述考》以及现在能见到的公私所藏谱牒,可知明洪武时或统称明初迁入泰州的氏族有十五支,其中来自苏州八支,湖州一支,宜兴一支,福建二支,静海、泗州、蒙古各一支。以此作为抽样,估计明初来自江南的移民占到移民总数的三分之二,换算成人数,就是3.5万人。其实在洪武之前,泰州已有不少江南来的移民了。现在已知元代尤其是元末,迁入泰州的氏族有九支,其中来自苏州三支,嘉兴一支,金坛一支,广德、太原、池州、吉水各一支,江南来的移民超过半数。 江南移民对泰州的影响是很大的。例如,对泰州的历史文化起过很大作用的望族,如明代的朱、储、田、方,明末清初的宫、陈、俞、缪,清代中后期的程、仲、高、支、管、卢、王、沈等,大多有移民的背景,其中朱(苏州)、储(宜兴)、俞(苏州)、缪(嘉兴)、仲(苏州)、高(无锡)、管(苏州)、卢(苏州)、王(苏州)、沈(苏州)自江南迁入。这些望族多数起于陇亩,经过好多代人的努力,才逐步发展起来。江南的生产水平历来高于泰州,移民对泰州的经济开发,产生了重要作用。再如,吴语对泰州等地的江淮方言的影响。南人北迁之后,他们带来的吴语对泰州话原有的语音结构等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苏州移民在泰兴、海陵、姜堰、兴化一带影响最大,比如说,明洪武以后,自建文至清末,泰州来自吴语区的氏族,有谱牒可稽的即二十二支,占迁入氏族的百分之三十八(同一时期来自非吴语区的有36支),其中苏州十四支,无锡三支,宜兴、钱塘、宁波、鄞县、于潜各一支,他们说的吴语同样也渗透到泰州话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