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防御(defense)去应对内心冲突(焦虑)的? 每个人的心理中都有内心冲突,精神分析认为这些内心冲突会造成“焦虑”,比如:当一位已婚人士遇到另一位心动的异性的时候,内心冲突就会出来:心中的“本我”要求(“你喜欢Ta就和Ta在一起吧!”)与“超我”的要求(“你是已婚人士,你有道德和良心,你要对你的配偶忠诚!”),而这个时候,人的自我(ego)就不得不应对来自本我、超我的不同要求,也许会通过内心中的三方“谈判”获得一种“妥协”(精神分析学界叫做“神经症性妥协”)。 如果谈判中的超我很弱小,则自我会顺应本我的要求,因此就有了“婚外情”的行动(想想演员文章)。如果这个谈判中超我具有极大的优势(想想电影《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则自我会与超我结盟,进而压抑本我的愿望,将本我的需求深深压抑进入潜意识中,而这种“压抑”就是自我重要的功能。这个时候,心理冲突所产生的焦虑感一般是会感觉到的,但是人不一定意识到冲突的原因,因此也可能会把这个焦虑感与其它的事情错误联系上,比如与一些恐惧的物体相联系,弗洛伊德曾经报告过的小汉斯的案例就是这样(小汉斯把自己无意识中对父亲惩罚的恐惧感与马这种动物相联系,因此出现“恐马症”。) 当然,自我不仅仅会使用“压抑”的机制对待自己无意识愿望,有些人会使用更具有可塑性和灵活性的一些方法处理自己的内省冲突,有一些方式是很成熟的,在精神分析领域叫做“成熟的防御机制”,比如:幽默、利他、升华。歌德通过写《浮士德》将内心的冲突作为动力铸就传世之作,即是升华的典型;一个没有孩子女士去关注儿童,成为优秀的儿童心理治疗师也是升华。 除了成熟的防御机制外,大多数防御机制属于“神经症性防御机制”,用于处理内心冲突。常见的有这些:压抑、退行、隔离情感、合理化、理智化、抵消、反向形成、否认、道德化、认同等。 在心智发育较低的人中(如:边缘性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以及某些精神病患者等),通常使用的是原始的防御机制,包括:否认、严重退行、自我膨胀性控制、极度的理想化和贬低、投射、投射认同、自我分裂、躯体化、严重解离、见诸行动(冲动行为)等。 防御机制如同我们穿的衣服,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生活中,由于童年早期经历的影响,人们往往会惯常使用一些防御机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进而成为性格的一部分(如同我们习惯穿某一些风格的衣服)。比如:一个从小在一个不会表达情感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经常使用情感隔离的防御机制,往往不会合理地表达情感,成人后,他在冲突中使用理智化、隔离的方式应对关系压力,久而久之变成一个不会表达情感的性格,而生理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情绪不善表达的人有可能逐渐“躯体化”带来身体的各种问题,最后带来我们在心理学上叫“身心疾病”的各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二型糖尿病、偏头痛、消化性溃疡、肠激惹综合症、性功能问题、女性妇科问题等等。 苹果公司的前任领袖乔布斯以苛求完美的性格领导苹果公司生产出革命性的iphone,挤垮了Nokia,成为世界智能手机的龙头老大。“果粉”们都知道:iphone是如此的完美,以至于超越了我们通常在使用手机中的预期。为什么乔布斯如此苛求完美?心理分析学家会深入到乔布斯的早期童年经历中去获取线索:原来乔布斯是被收养的!在他的无意识深处,他一直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孩子,能让亲生父母不会抛弃他!尽管他们的养父母非常爱他,但是他的内心中充满了一种抑郁感:因为我不完美,所以被抛弃!这种无意识的抑郁感,成为一种要求自己完美、自己的产品完美的巨大内心动力,帮助乔布斯应对这种早期经历中的遗憾。但是,也带来了乔布斯患胰腺癌后的人们很难理解的行为:主动放弃治疗,让自己很快死去!如果你想进一步理解乔布斯这类人的内在抑郁性格,建议你看看电影《海上钢琴师》。 从这个角度来看:性格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与环境磨合、防御内心焦虑的习惯性产物!因此,心理学上有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