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张超 生命是一趟奇妙多彩的旅程,不忘初心,不问归途,心安即是归处。 《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提过:“生活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于真正的生活,就是一步步地走向死亡”。其实,走向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每天忙忙碌碌的自己究竟在做什么。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每个人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主人公张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生活便是走过一个个陌生的街头,欣赏不同地域的春花秋雨,在大千世界里见证一个又一个故事,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初次和张超聊天,得知他是一个东北汉子,十分惊讶他选择了离家乡30纬度之远的澳门城市大学就读。在张超眼中,家乡佳木斯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小城市,经济不太景气、思想也相对比较保守。正因如此,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们常常鼓励他和他的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出东北,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这样,张超选择了四百年前中国看世界的第一扇窗——澳门。 正如他自己所说,澳门是一个自己难以想象的世界。初到澳门,从未出过远门的张超很难适应湿热的南方气候,对于清淡的饮食、陌生的语言、拥挤的城市、未知的未来,以及从未经历的宿舍生活充满了未知和焦虑。 但,他是张超,是一个乐于接受挑战,用自己的努力去征服新世界的张超。于是乎,报到之后、正式上课之前,这中间的6天空闲时间里,他每天握紧百度地图独自走上街头,以宿舍为圆心向外慢慢探索,努力适应口味的不同,逢人就问各种广东生存秘籍,逼着自己尽快融入这座城市。 后来慢慢结识了班级里的新同学,生活逐步走入正轨。那个时候的他始终坚信语言的力量,拼命学、听广东话,不到两个月,来自东北的他竟也能听懂粤语辩论比赛了。直到这时,张超才认为自己的心在澳门这座城市安定了下来。而澳门也不负其所望,为他搭建了通往各地的全新平台,让他真正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见识到全新世界的张超更将自己的升学经历以文字的形式展现给了家乡的莘莘学子。他在大一用了七个月的时间写了一本52页的小册子《有为青年志四方》,然后用两个月的生活费自费印了6000本寄回了母校。目的很纯粹,就是让更多的孩子全面的了解涉外升学,让他们多一个走出东北看世界的机会。事实证明,张超做到了! 或许是为了弥补儿时从未出过远门的遗憾,或许是想满足自己向世界瞭望的好奇心,张超从大一开始到现在的三年半里,大概有240多天在世界各地,用足迹丈量世界。这段日子里,除了少数几次是外出比赛或者和家人度假,其他大多数时间他都是一个人出去旅行。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看更多不同的世界,他喜欢在陌生的城市里穿行,用心去感受每个地方的不同。北上广深的繁华喧闹、天府之都的闲适优雅;落日掩映的开阔孤寂,小桥流水的幽静深远……一切都尽收张超的眼里,而他也将体悟默默藏在了心底。 旅行带给张超最大的收获,就是让他学会如何更加彻底地去理解别人,去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身边的故事为例,因为澳门地小人多,他和同学平时在珠海租房子住,每天都需要通过熙熙攘攘的拱北口岸往来珠澳两地。过去,张超时常抱怨那些背着行李嚷着过关的大爷大妈,可笑于他们对平常之事都大惊小怪的行为。 但当他的足迹也曾踏足他们生活过的地方之后,好比贵州的县城、安徽的山区和湖南的农村,一切于他豁然开朗。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如三年前的张超一样,可能是此生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大城市”,而不同的是,这可能是他们毕生辛苦之后唯一一次走出家乡看世界的机会。那些面对金碧辉煌和车水马龙时的惊呼与感慨,也许正是他们心底由衷的赞叹。 当他用足迹在丈量世界时,世界也悄悄地在改变着他。慢慢地,不论面对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事,张超都尝试着去理解和包容大家的不同。对待曾经被他抱怨的方言,他更是试着去接受与学习,还成为了推广粤语文化的群体中的一员。世界是多样的,正因多样,才令人向往! 旅行,让张超见到了一个个不同的世界,而这一个个世界支撑起他的格局,让他不再狭隘,能够接纳更大的世界。 喜剧大师卓别林说:“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但其实完美的人生根本不存在,我们能做的是成全一个完整的自己。传媒与辩论,正是张超完整世界里的一部分。对传媒心怀期待,对辩论肩负使命,更是他持之以恒的追求与坚守。 初次邂逅传媒,是在高一分班的时候,彼时的他整整花了两个月才制作出班级的纪念视频。如今回看,虽然稚嫩,却开启了属于他的传媒世界。高三的他,更带领着师弟师妹开设了在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跨平台学生自媒体。随着技术的提高,乐于分享的他还在自己的高中和大学,共计开了8场多媒体技术讲堂,受众达230多人次。 在大学,他也利用自己的兴趣主编了学生刊物《乐在城大》,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学的赞扬。因为传媒,张超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与他们合作过很多有趣的短片或杂志。 传媒看似华丽光鲜,但背后却是枯燥的技术和难熬的时间。“即使是我这样一个业余的剪辑师,平均做短片的时候工时与成片比大概是100:1,也就是你看到的每分钟短片成品,背后都要付出将近两小时的努力;我的个人记录是一个视频当中有7秒钟的片段,做了整整13个小时……”。 “传媒,不论是技术领域还是文字领域都是一个十分耗费脑力与精力的工种,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热爱,那请你不要轻易进入”,这是张超在每次多媒体技术讲堂的开头都会提到的一句话。因为热爱,一切对于张超而言就是顺理成章、理所应当。 关于辩论,认识他的人称他是“辩论大神”,而他自己更愿自居“辩论推广者”。大一社团招新时,张超选择了辩论队,而后便深深地被这既能锻炼思维和口才、又带有竞技性和成就感的活动吸引,于是决定留下,直至现在。 大一下学期,他开始代理校队队长,两年的总队长任期里他将只有几个人的辩论队扩建,离任的时候队伍拥有了广东话、普通话、英语和演讲四支分队,还有教练组、顾问组和赛事组委会。 今年5月,他又接到任命重回队里担任总教练,开启了和辩论新的互动。在刚刚过去的11月,他更是在澳门规模最大的辩论比赛:第十五届澳门高等院校学生辩论比赛中获得了普通话组全程“最佳辩论员”的称号。即使他谦虚地将功劳都归在了队友们配合的身上,但成功绝非偶然,集体和个人总是相得益彰的。 张超对于辩论的爱和热忱更多源于辩论对他的改变及他对辩论发展的一份责任。辩论于张超而言,是思考和成长——思考问题更加严谨,思考角度更加多元,表达逻辑更加清晰,个人综合能力也显著提高……在张超的辩论世界里,输赢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期待为辩论发声,传递给大家关于辩论的真谛:非技巧,为真心。 “梦工坊带给我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张超坚定地说。梦工坊让他收获的是这个多彩世界的主体。在这里,每一位优秀学员的经历都让张超见识到了不一样的活法,感叹原来大学生活还可以如此与众不同,原来自己的世界还可以更加丰富多彩。 后梦工坊时代,其实是一种鞭策,告诉自己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勇敢跳出眼前生活的桎梏。“当代青年领袖”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标签,更应该是督促我们前进的力量。
打破自己的定式,走向不同的世界,是勇气;打造非凡的格局,迎接广阔的天地,是正气。 世界很大,待我们且行且歌且欣赏;远方很远,愿吾辈向上,吾心正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