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退休之后还应该出来工作吗?

 宁静致远2023 2017-12-31

经济学家李稻葵在最近一场演讲中,谈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讲了些大白话。他说,老人要保养自己,不要给年轻人造成负担。“把他们搁在家里一天到晚吃完饭就睡觉,闲下来之后跳广场舞,扰乱社会秩序,或是挑起家庭矛盾,都不合适,应该给他们一点事情做 ”

媒体把李稻葵这番话从演讲摘出来,制做成标题,可见这些大白话还是有新闻卖点。很多人说李稻葵无是生非,老年人安享晚年他怎么就看不惯,跳广场舞怎么会是扰乱社会秩序,更有学者提出,老人抢工作,年富力强的劳动者怎么办?人工智能这么发达,很多人面临失业,老人就不要出来添乱嘛。

在我看来,这些批评毫无道理。李稻葵的话似乎难听,他说的却是对的。老人就业自养,这是老龄化国家的自救之路。批评老人“抢工作”“占位子”的人,他们没意识的,工作机会不是固定的。老人就业并不减少工作机会,相反是在创造就业机会。

市场经济中,参与工作的人是互相服务互为需求的,人数越多,工作机会越多。小村镇人口有限,就业机会就不多;一个几百万人的大城市,能创造的就业几乎是无限。从这个角度说,只要老人从事力所能力的工作,他们和年轻人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老年无法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有创造力的脑力劳动,只要他们找工作,市面还是有大量工作适宜。低端如看护值守,稍繁重点的有超市摆货,打扫整理,园艺浇花。对体力和脑力要求更高的工作,很多老人都能做。和青壮年相比,他们或许体力不如;可是一旦他们想要赚钱自养,通过压低劳动价格,也是不难找到工作。

老人固然“抢走”年轻人的工作机会,可是他们创造价值,获得收入,也对全社会形成需求,从而创造新的就业。一个有日常收入和消费能力的老人群体,他们带动的就业,显然远远超过贫穷拮据的老人群体。整个社会的就业机会,实际上是增加的。“通过供给创造需求”,这就是经济学的“萨伊定律”,不只对年轻人适且,对老人也同样适用。

事实上,绝大多数老人没有走上工作岗位,邻取薪水。他们一般是在家里,参与家务,抚养小孩,帮助减轻年轻人负担。年轻人有更多精力投入工作,创造财富,这里面也有老人的贡献。通过参与家庭分工,老人帮助改善家庭家庭,同时也能获取尊重。

在老龄化严重的国家,老人参与工作,不仅仅是自助自救,也是共渡时艰,缓解社会危机。在日本,由于年轻人数量很少,很多服务行业都由老人来做。日本的“老人出租车”“老人杂货铺”就很常见,甚至成为特色。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很多年轻人都陷入失业困境。很多老年人放弃了清闲的退休生活,主动走进商场超市和服务机构,去打零工赚钱。这样不仅能赚到钱,也是在给他人提供服务,缓解经济压力。

“活到老、干到老”,“发挥余热”,过去通常是对晚年生活的积极鼓励,而在老龄化社会,却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当下中国的劳动力还算充裕,可是未来我们要面临老龄化的压力。正如李稻葵所说,到2050年,中国30%的人口是65岁以上,1/4的家庭只有一个人。这个现实是非常严峻的。引导身体健康的老人树立起“长期工作”的信念,对于缓解经济危机,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倡导老人力所能及地工作,不是在强迫,我也不是主张国家立法干预。我只是赞成李稻葵的说法,从日常生活里,复苏这样的文化。老人锻炼身体,少病少灾,不仅自己身心愉悦,也不给家人社会添负担,这些当然也非常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